上天古道網頁站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微信ID:myoktw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096|回復: 0

法心妙語 悟見轉載自德慧雜誌法心妙語

[複製鏈接]
345mp3 發表於 2016-4-16 00:4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法心妙語    悟見轉載自德慧雜誌法心妙語

1 活佛恩師慈訓 「真善美」
壹、前 言︰
在這三期末劫年,白陽法船應運,真道與明師降世,普渡三曹人鬼仙,這要感激 老慈憫、祖師鴻慈、師尊、師母慈悲、老前人、前人大德,諸位點傳師、前賢們的辛勞,及諸天仙佛的搭幫助道,把天道慧命傳遍到世界各地,讓有緣的眾生,皆能求得真傳,了脫生死輪迴,可說是三生有幸。

仙佛菩薩來啟示眾生,皆是有深厚的因緣,為開啟眾生的智慧,使眾生走向永生之路不再落入輪迴之中。仙佛菩薩相信眾生皆能成佛,也因為這個悲願,一再的入紅塵。雖然應緣說法也當要眾生有一顆真誠懇切,想要了脫的心才行,不然仙佛菩薩說破了嘴,眾生沒有相應的心,也無法脫離紅塵苦海。

老師最關懷我們這些傻徒兒,時常借機應緣顯化、批示慈訓,教導我們在修辦的過程當中應注意的事項,讓徒兒們有依循的方針,不致產生偏差。在一次的法會裡,老師臨壇顯化,批了以下的慈訓。

貳、本 文︰

一、收束起貪、嗔、痴︰

⒈修道首重的是心的修持。人心本喜歡清淨,但易受外緣的牽引,往外奔馳追逐,由六根(賊)眼、耳、鼻、舌、身、意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接觸六塵(視、聽、嗅、嚐、覺、知)而生六欲(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人若淪為欲望的奴隸,便會喪失心靈的清淨。俗云︰「填得飽人的肚子,卻填不滿人的貪念。」貪欲時常會令人表現愚痴的行為,金光黨就是利用人的貪念而騙財。
古德云︰「庸人多求多欲,多求而不得則苦,多欲而不遂則苦。」貪欲如口渴,喝了鹽水,愈喝愈渴。內心如能不受欲望的衝激與勾引,煩惱自然減少。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適當的欲求是人所必須的,但超過了範圍,痛苦與罪業便會如影隨形。

⒉人在嗔忿的時候,會亂神惹災殃,故云嗔有五損︰

①損色︰有損色身,氣到腦充血半身不遂、抖動、面紅耳赤,猶如魔鬼上身。
②失智︰氣到話說不出來,或語無倫次顛之倒之,腦筋遲頓,口出惡言,作不合理之事。「如送人一桶汽油,點一枝番仔火,造成無辜傷害。」
③好友遠離︰因言行違理、粗魯,友人不堪忍受而離去,失去相扶助的朋友。
④毀戒︰易造心、口、意、身諸業障。
⑤墮落︰會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⒊牛龜以牛糞為家,有人看到牠住在那骯髒的牛糞中,替他感到難過,把牠扯出來清洗一番,噴了香水放在花叢之中,但不到三分鐘,牠從花叢裡爬出來,又鑽進牛糞堆裡,還回頭反罵曰︰「雞婆」。眾生就如牛糞龜,仙佛欲救眾生脫苦海,而眾生且不願,真是愚痴得可憐。

關聖帝君云︰「情與欲為萬禍之門,貪嗔痴為輪迴之根。」老仙翁亦云︰「貪如海,嗔如水,痴如黑雲,一般世俗追求享受歡樂,而修道人所追求的是有意義的人生。不要用貪婪、嗔怒、愚痴來經營這一生。」仙佛教導我們,以慈悲喜捨對治慳貪,以慈悲容忍對治嗔恚,修般若智慧對治愚痴。

二、家財萬貫三餐飯,千間房間六尺床︰

有次在馬來西亞紫明佛堂開法會時,藍釆和大仙批了莊子逍遙遊中的一段訓示︰「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寮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大廈千間夜眠七尺,縱有良田千頃,食用只一合。地鼠口渴喝河中之水,最多只能灌滿牠的肚皮;鷦 鳥築巢在深林中,只要一根枝條的空間;你有房屋多間,晚上只睡一張七尺之床;縱然有千頃良田,家財萬貫,也只為三餐飽而已。奉勸眾生要寡欲,不要如螞蟻只為了小點的餅屑,而大費周章。

老師云︰「人往往向假的、有形象的去追求,那些有朝一日也會煙消雲散,等你一閉眼,再多的富貴,再高的名位,最後還是一場空。」世人以有錢財為富,有地位為貴,這是後天有形的富貴;聖人以有德行為富,有智慧為貴,這是先天無形的富貴;有形的終必衰敗,無形的才能萬古長存。人之偉大,不在於擁有許多財富,而是擁有高尚的人格與道德,堯、舜、桀、紂同為帝王,有人被尊敬,有人被唾罵,差別在那裏?是人格與道德,而不是地位與財富。

三、在人生中求識透︰

生死是人生一大事,誰也逃不了。如果不明生死的究竟,便會失去人生之意義與價值。追求人生的真理,必須瞭解人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如此才不辜負今生為人。
有詩云︰「百代過客淨末丑,幾家歡樂幾家愁,遙望星空橫碧落,長江悠悠水東流。」

俗話也云︰「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要知榮華富貴難長久,災難隨時在身邊,如九二一大地震,九一一紐約世貿大樓事件,實難預料。
院長師兄慈悲云︰「人生在世數十年,幾個留名在人間,生死輪迴六萬載,幾個識透生死轉,為何觀音人人拜,耶穌博愛人人傳,了悟其因超塵凡。」

四、在短暫中求不朽︰

肉體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老、病、死,此假我死後葬於黃土,不久即行腐爛,而肉體之中有一真我存在,若無真我,那能言談動舉。肉體在世短者數年,長者也不過百年而已;然真我不生不滅,萬古長存,六萬年來出殼入竅,輪迴生死。

院長師兄云︰「人指此體即是我,此體死後你是何?原來此我有真假,明白才能證大羅。」我們修辦道,就是在借假修真,借著短暫的假我,來修不朽的真我靈性。

觀音菩薩云︰「以有限換取無限,以數十年換取永恒,莫再迷昧去流浪,生死輪迴總無期。」
在短暫中去尋找永恒,明辨真假,才能創造不朽,弘法利生化娑婆,謀名當謀天下名–善名,謀利當謀天下利–公利。不能悟之人,長在與三界來往拔河,終必墜入虛幻的鏡花假景,沉迷於聲色名利中,沉淪迷惑葬身困境遠離涅槃;能悟之人修持後,可以破困而出,脫離苦海而得不朽。

五、在無常中求握機︰

人的生命隨時會消逝,人是很難去掌控它,這是人生存在的事實,不會因你不談而消失。相信無常隨時在逼迫著自己,知歲月不停留,時時刻刻皆在變化,尤其在這三期末劫年,天災人禍劫難隨時降臨,在數秒數分之間,就可能失去可貴的生命。

大道普傳之佳期良辰不是常有,是不容易遇到的,而且很容易的會消逝。人生無常瞬眼即來,不要再當愚迷的眾生。什麼是愚迷的眾生,韓湘子大仙云︰「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且脾氣毛病永遠不願意改的人,就是愚迷的眾生。」應該了悟覺透人生無常之理,尋找解脫之道,以得超凡入聖,了脫生死。

難得而易失者時機也,俗云︰「出門看天氣,修道看天時。」宜利用大道普傳之時機,好好的行功立德,把握現在,才能開創未來,珍惜現在,才能利用明天,時時把握當下所擁有的。
仙佛云︰「幸逢大道時難得,智者握機加鞭策,明究真諦早解脫,認理實修佳期機。」

六、在作為中求無我︰

金剛經云︰「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這是要我們學菩薩行為,在行功了愿中不要有住相之心,「住」就是在意、關心,「相」是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不住相就是做好事之後,不去關心在意,不放在心上;如果想得到回報,或該有所反應,有這種念頭就是住相。

要為享受生命而作為,此為捨己為人無私我,不要為生活而作為,此是為己之私無利他人。無心無我行善布施為真實德;有心作為行布施名為福德。無心無我行布施,超三界脫六道;有心作為行布施三界縛六道纏。無功是真功,無德是真德,不執形相之功德,才是「正」字標記的功德。

聖人有三無︰無我、無私、無欲。
凡人有三無︰無聊、無奈、無味。

老師云︰「修道有和諧的心,就沒有我見我執;辦道有和諧的心,就沒有人相對待。」

七、在得失中求淡泊︰

有詩云︰「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富貴榮華有前因,粗茶淡飯隨緣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要一直處在得與失當中,必須把得失寵辱放下不去計較。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那是不可能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比譬。太子爺師兄云︰「得如未有而不喜,失如本無而不憂。」若能如此則無掛礙矣。

自家財富不著於心裡,別人家財富不著於眼裡;雖然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得其樂;富貴是樂境,不能善處者更苦。看那復聖顏夫子,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那南北朝之巨富石崇卻苦無錢,即是最好的寫照。

老師云︰「知止而足,淡泊生活是一種極高深的人生境界。」我們學道之人當有此心境。

八、從苦海中求解脫︰

前面提過,人體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必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難免有痛苦,而且人生在世雖苦樂皆有,但苦多於樂。所以佛家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盛苦),雖然不是全部都會嚐到,但只要活在這紅塵間,就無法自己作主與避免。

人生的一切苦難,大都是行為的錯誤而來的業報,如身溺水中掙扎,但見水底有金塊,而去拾起裝入口袋中,如此何能游上岸,若能拋棄身上的累贅、拖累麻煩,才能回頭是岸。

佛云︰「利欲熾燃,即是火坑,貪愛沉溺,即是苦海,一念清淨六塵不染,一念警覺即登彼岸。」
我們得道修辦道,立愿了愿,才能從苦海中得到解脫,超生了死,跳出六道五濁世界之輪迴。

九、從煩惱中求快樂︰

人之所以痛苦煩惱,皆因於追求錯誤的目標。煩惱重的人,芝麻小事也會讓他煩惱,此乃對事太過執著之故。不要想得太多,讓心寬大一點,才不會生煩惱,人若不知足,就會永遠都處在煩惱中,因一個願望達成,會再生另一個、二個無數的願望,永無止息,故煩惱不斷,如此之人是沒有智慧的人,他希望別人給予快樂;有智慧之人,能從周圍取得快樂。

故云,一切的幸福快樂,是智慧的行為而得來的,所以智慧是一切幸福的泉源,想解脫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縛不了他。
太子爺師兄云︰「每一個人快樂的標準都不一樣,但重要的是要知足,知足是快樂與幸福的根源。」

十、從頹靡中求振作︰

有詩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陷於困境逆勢時,不要氣餒,萬萬不可灰心喪志,因逆境過後,定會否極泰來。俗語云︰「火車穿過黑暗的山洞,迎面而來的光明就在眼前。」又古有明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雖遇失敗挫折,但可吸取教訓,提高智慧。

古德云︰「哀莫大於心死,貧莫貧於無志。」心死不振作,什麼事也作不成功,無志氣不向上,小事也做不成,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仙佛云︰「修道不怕慢,只怕站,更怕向後轉,想想自己的頹喪不振,會影響到多少之人?」九玄七祖,同修後學,也可能影響到道場,唯有振作而行,才能開創聖業,學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云︰
若真修道人,不怕暑不怕寒;若真修道人,不怕飢不怕餓;
若真修道人,不怕勞不怕苦;若真修道人,不怕考不怕磨。

十一、從懈怠中求奮鬥︰

寬諒放鬆自己,乃是冤孽纏身,貪愛舒適爽快,最易敗壞道根,所以永久流浪生死苦海。
菜根譚云︰「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穫;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長。」做事半途而廢的人不會成功;耕種土地偷懶的人不會有收穫;千倉萬箱的糧食,不是一次耕種所能收穫;高入雲天的大樹木,不是十天所長成的;要想成功,必須經過長期的努力奮鬥,不是一蹴可成的。

修道要有精進心長遠心,還要有不退轉的心,修道是修不歸路,向前是天堂,退後是地獄。玄奘大師云︰「寧願向前一步死,也不願退後一步生。」

古德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眼前幾年的受苦,換來萬年的清福;眼前幾年的享受,卻換來萬年的淒涼與苦楚。老師云︰「沒有把自己逼到絕路,才會做事不積極,那敢懈怠,不要說難,不要說忙,說難說忙難躲無常,難躲災劫。」

十二、從名利中求看破︰

名利是眾生所追求的,但人生在世,不是只有追求眼前而已,與其說人賺錢,不如說人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人的青春、時間、體力、健康,甚至於生命。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喪失自我,那是要錢不要命的行為。對金錢看得很重的人,六親眷屬及朋友必定疏離,千萬不要當守財奴。

看重名利是虛榮心作祟,虛榮是心靈的腫瘤,斬斷你的名聞利養,救救你的法身慧命。追求名,讓賢名常留世間;追求利,讓眾生都得利。萬八年的聖業,更要靠我們有肉體的時候去追求。

十三、從修道中求無怨︰

怨尤是從心中不平處而來,如付出得不到鼓勵、報償,或付多得少,或受冤屈誤會,或不受諒解而來。人生必讀云︰「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並非太陽不照樹,只自恨無葉無法吸收陽光。雖有不如意事先自我反省,不要一味怪罪別人。

在修辦當中,前賢給工作,是給行功了愿的機會;不給工作,是給休息的機會,都要感恩,不要埋怨工作太多,或無工作可做。甘願做歡喜受,當作自己的責任使命,認為理所當然,就不會起埋怨心。
老師云︰「勞累不怨近佛仙。」犧牲奉獻乃仙佛之悲願,為學修道者學習之目標。

十四、從逆境中求忍受︰

仙佛云︰「順境時勿怠惰自大,逆境時要勇敢忍受。」
遇逆境認命比抱怨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除了認命忍受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不要期待社會對每一個人公平,但要能公平對待社會每一個人。
古德云︰「忍耐二字隨身寶,忍耐不忍惹災殃,忍耐一時無事故,忍耐隨身太平和。」所以凡遇逆境都要忍人所不能忍。老師云︰「辦道要有毅力,逢難要有魄力,遇考要有定力,受煉要有耐力。」

十五、從笨拙中求勤能補拙︰

中庸云︰「人能一之我百之,人能十之我千之,果能此道,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愚拙者能力比較差的人,若能勤勞不懈,必能彌補天資之不足,成功的機會與巧慧者相同。
俗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好漢不怕出身低,怕的只是沒志氣。」又云︰「只要工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古德云︰「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十六、從對待中求無你我︰

一個私字害死天下人,一個我字拖下無數眾生輪迴生死。念玆在玆,無你我方能確保不曲解人意,以恕待人將心比心。善待你的敵人,敵人當自消滅;輕視他人的人,得不到真實的讚美。

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唸經時如此唸,聽經也如此聽,好像很解脫自在;但有被人嫌罵的時候,人相、我相、眾生相就顯現出來,處處保護一個我,稍稍被人嫌罵,就覺得沒有面子,很不自在。

如若一直希望別人關心、尊重,認為你好,這都是放不下我相和我執。
仙佛教導要看破放下不要我執我見,然而我們每天都是認真在培養我執我見,還以為自己在學佛,其實是與佛唱反調,總以為照顧自己的面子,是很應該很自然的。
仙佛云:「世界上最平安的人,就是無你我對待,大小無計較的人。」

十七、從奢華中求儉德︰

古人云︰「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吃好的穿好的,放縱自己的欲望,卻不知節制,一定會減損自己的福份。
又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是要我們愛惜糧食,不可隨便浪費。
生活要清淡,淡泊明志,怡養性情,不隨環境而起於心。不要去追求時尚,追求流行,生活要簡單樸素,不要因想買而買,有需要才買。

仙佛云︰「節食增壽,節衣增福,節欲食以養體,克心念以養性。」又云:「損一分福增一分罪,罪因福去而現;益一分福損一分罪,福因罪消而顯。」
和合二仙云︰「視一切的享受為毒藥,是牽引自己走向輪迴之路,所以修道人宜當找苦受,自古那有享受的佛。」

老師云︰「吃肉是福份,吃素是福氣,福份享了就消了,享福消福,能處處惜福,才能留福給後人。」又云︰「福生於清儉,德生於謙退。」
殷商之鼎內刻有銘記,要子孫能惜福愛物,節儉持家,可惜現今之人,買的人沒有傳給子孫的心,用的人更無永久持用的情。

十八、追求心靈的真,行為上的善,在美的環境裡,追求你要的美,那才是真、善、美。

真於心,真於行,真於情,真於神,一真做事自自然然,真心能顯露活潑美好自然與光明的一面,且真心能常安。
做每一件事,未必能夠盡善盡美,但要能夠盡心盡力,所作所為都符合真理,符合道,這樣就是美。
道德經云︰「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心真一切真,心善一切善,心美一切美;性與心合為真,心與身合為善,身與行合為美。老師云︰「一個大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止於至善,即是真、善、美,而沒有一點造作與執著。」
 
又云︰「天下之美,惟和諧居之,如樂之美,在於音律諧合,如欲求幸福亦不離和諧;人之共處,以謙以愛待之,無私無爭矣。心身國家欲安之,實不能離此也。君子亦如斯,處於現實社會,則應建立和諧關係,使群眾行動一貫,在於彼此之間,應懷責己恕人之心,推功攬過之行。己所不欲莫施於人,則真善美至矣。」

參、結 論︰

我們三生有幸,承蒙天恩師德,求得了寶貴的至道,得以地府除名天堂掛號,參加三天法會,在道盤上註冊。然仍須參與修辦的行列,在修辦中了罪了業,刪除毛病脾氣,積功累德,依據老師慈悲教導,以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真善美矣。

老師云︰「只要好好的修辦,為師願意擔你們的業,不要怕苦,不要怕業來磨,病痛是一種解脫,也是一個了罪的方法。趁有生之年好好修辦,無常就在眼前,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把握當下,不要再蹉跎了,天時不待人,識透真諦,明白了真我,才不會亂掉,依理而修,好好的做就會成佛。」

最後以老仙翁的慈訓互勉︰
飯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道要自己修,德要自己培,佛要自己成。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23 1 則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2 三寶心法淺說
一、前 言︰

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乃佛傳法與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所咐囑之語。明師指點玄關妙竅,以心印心可達涅槃妙境,真空妙有之隱微奧妙的法門,此心法傳承,不載諸經典文字,亦是一般教化法門所無法承傳者也。

先天大道的奧妙與殊勝亦在於此,惟我等凡夫俗子無功無德,何德何能得此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道?此乃 大慈皇⊙及彌勒佛尊,大開慈門,准許傳唱三寶心法之妙意,以期至道早日行於天下,大放光芒,照耀大千也。
十八代弓長祖師所傳關、訣、印三寶,本為千古不洩非人不傳之秘寶。乃諸法之王,普被三曹,總攝上、中、下根之心法。故三寶之妙意,深者會其深,淺者見其淺。

一般下根之人不能徹悟三寶甚深妙意,只視三寶為保平安,消災改厄之利器。得了三寶,若即若離,最多也只是感服在三寶顯化之神通力而保持道心火種而已。
至於中乘根人,則把三寶當成脫劫避難,通天回天之信物,雖然能發誠心修行,但離三寶真藏甚遠,枉費師心成全之一片心血也。

上根之器,認執三寶乃為五教妙意千經萬典,不出三寶之外,得了三寶,拳拳服膺,但心有所住,亦離天然本來。
若是上上根人,得了三寶,當下即悟自性老⊙,親見無極理天聖城,萬善俱足,功德圓滿,心會太虛,圓融無礙,永覺不昧,緣起性空,同體大悲,做彌勒之眷屬,隨緣了願,代天宣化,同助天盤,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大同蓮邦矣﹗
此三寶真傳,即佛所說之微妙法門,我們應好好的體會。

二、「平等法」與「無上法」

法門千千萬萬,何以故?無非對治眾生千萬種心。因此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大都是以方便智說方便法,用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
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不論佛門說法、儒門說法,都有顯法與微法。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開演十六次法會,得沾佛恩者,其量無數,而能登實位者亦不出寥寥數人。

孔門教化,有教無類,三千弟子,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亦多屬一般教化之內,此均為「平等法」,乃依其所好、性向專長而導正教化之而已。而「無上法」乃頓悟法門,明心見性之功夫,大道未普傳之際,能得此法真傳者真乃鳳毛麟角。

佛陀在靈鷲山說法華經時,共八年之久,弟子稱百萬之眾,這依然是平等教化而已,真正無上法之傳承卻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中,摩訶迦葉尊者,聆悟是機,破顏微笑,知佛陀試眾弟子之智慧,惟迦葉於此破顏一笑間,大道印心。
孔門得傳無上法者,惟顏回、曾參。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唯﹗」此無上法門之傳承,以心印心,無法言說。所以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真能契悟大道本體,其惟無上法者也。故佛陀對諸菩薩說法,則以無上法為主,平等法為輔,目的均期能徹悟本性。亦是壇經無相頌所云︰「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當用心聆悟是機。

三、三寶心法之奧妙

白陽弟子當知︰顯像三寶寄於音聲形象之表面者,乃屬「平等法」,凡誠心求道者,人人可受而得之。至於隱微真道,即需授受兩者,以心會心,不露他耳矣﹗故白陽三寶淺者見其淺,深者會其深。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不出三寶之外。望吾等同修,能於三寶上實會正法之眼藏,實覺涅槃之妙心,方能得悟「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無上法」也。藉由天佛院遊記中三官大帝對三寶心法之體悟觀想慈悲開示,更深入體會三寶心法之奧妙。

㈠玄關竅
一真觀想法︰

渾身四大皆為假,唯有玄關一點真。這一點處名「正門」。眼、耳、鼻、舌皆生滅之門,唯有此玄關一點是不生不滅之門。人在世壽結束後,倘若魂魄(識神)不由此正門正竅,就不能了脫生死,證無生法忍。

全身唯性是真,身外皆是虛妄不實。因此時時觀想此「一真」,而不讓六賊走旁門,心不隨外境所轉,守玄之妙達到關無所關之境。則久久功純,觀而無觀,想而非想,一切隨心所欲而皆不踰矩,如常應緣不變,則六根常靜常應,常應常靜,而超脫六道輪迴,已操在自己之手矣﹗守玄之人,最初乃以收萬念皈一念,收一念而率性,至終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此一真觀法成矣。

藉指見月:

世尊說法四九皆是慈悲方便,予藥治病,而為黃葉止啼而已﹗始終未能顯出上乘心法,故方有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尊者微笑,別一離言說文字之一乘心法,謂之教外別傳。今明師所傳之一指妙道,亦是離言說文字,與拈花微笑同一慧諦。明師奉天承運,即是將此拈花微笑之心法,重新普照天下,發揚光大﹗

老子亦說︰「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故不可著一指而已,當明白明師一指是要我們藉此之指而見自性明月。故修子切不可作一指之想,切不可只滯在此手指頭上,而忘卻其所指之自性真佛。所以不要只執著在玄關一點之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忘其所指的先天本覺,無生真人。

我們要體會明師之用心良苦,就是要藉點傳師之指而識得人人自身都有一位無生真人。
六祖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要知自心是佛,不可向外求佛,勞心費神,而忘了自心真佛。
諸佛說法,未曾說著一字,不可說﹗不可說﹗百千萬妙用原是自己本有之珍。故曰︰天上天下惟「道」獨尊﹗若是不識此自性真佛,則一切苦修,如磨磚成鏡,苦死無成;若知本有此自性真佛,則種種修行,如磨玉成鏡,愈磨愈光。

㈡五字真言

慈心觀想法︰

應劫經云︰混沌初開,定就十佛掌教(即七佛治世,三佛收圓。)真言之前三字為記述天地宇宙元會之運行。後二字為末後收圓佛—彌勒佛。彌勒慈心之特德,可從其姓名而知。彌勒乃梵語,譯成中國話就是「慈」,彌勒佛最初發心就是從慈心出發。慈悲在一般人之觀念,似乎相同,其實悲是悲憫心,著重在拔救他人之苦痛;慈是與樂心,眾生沒有快樂與幸福,要設法給與他。

當然,佛心是俱足慈與悲的,這也是修道需多行功德,三施勤培之因。而彌勒佛之特德,乃側重在修習慈心﹗經云︰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時,即不殺生,不食眾生肉,從此以來,都以「慈」為姓。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發願在五濁惡世裏成佛,拔濟苦痛之眾生,此乃象徵世尊之悲心殷重。彌勒菩薩當來下生的世界是淨土(世界大同),祂發願在淨土成佛,人人得享快樂幸福,這象徵著彌勒慈心宏博。

白陽弟子持唸真言,就要與彌勒菩薩一樣之發心,隨時隨地,盡自己之力量去幫助別人,使他人得安樂,得幸福,所以素食、不殺生,為白陽法門所重視,因為那是增長慈心的方法。因而白陽弟子信仰彌勒,因持唸彼法號,又修習慈心法門,當然會與彌勒佛之慈心相應,而不難上生兜率天(天佛院)了。

故人們修道,要常持真言,觀想彌勒祖師皆大歡喜之慈容,救世度人,行善佈施,多為他人著想,多幫助他人,無心無為,使慈心時時溫暖別人而不執功計德。如此當然必與彌勒祖師結上甚深見佛、聞法、證果,了脫生死之大事因緣也。

定慧雙修︰

五字真言乃五教教理凝結而成。從無極理天而太極氣天以至皇極象天。蘊涵五教經典之教化,更包涵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造化之理。

祖師之名號亦蘊涵了道的本體與作用,所以體用兼賅,定慧雙修。
「體」乃每個人如如不動之自性本體,清靜本性,原來面目;「用」是將此本性本心去行出來做出來,是本然之行為。用之可以無窮無盡,故曰︰放之可以彌六合,即是其作用;而卷之退藏於密,收束回來,勒回明師一指處,回歸自性清靜處也。

所以靈性與肉體合,即性與命合,其妙用無窮。體用合一,定慧雙修,一本可以散萬殊,萬殊終再歸一本,歸回清靜本體,當體成佛。

㈢合仝
赤子觀想法︰

子亥相掐,本含陰陽合一之象,亦是一個「孩」字,故手抱合仝好比手抱一嬰孩(手抱孩兒,方知父母時)。赤子之心即是天真無邪之自性佛,亦即平常心也。赤子之心非識、非知、非欲、無憎愛、無分別、不造作、不執著、天真純潔,餓來吃飯睏來眠,於事無心,無心於事,一切順乎天然之流露。

若能入此含意,與赤子之心合,與赤子之心同,時時懷抱著一顆赤子之心,二六時中隨緣而化,興慈佈化,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何患道果之不能成熟?望能深解天然如來之甚深法義也。

見素抱樸:

回復本來天真不經修飾之模樣。合仝抱起與世界同,與宇宙同。哲學家有「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悟境,此乃契合大我,回皈世界大同之佛心矣。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更是明示色空合同之真理。所以子亥相掐,便是抱個無極,故而此寶乃是借身根之領悟而契會真道也。

以上所言諸法,乃是求道之後,透過種種法門之觀想與修持,對大道三寶之體悟與認識。透過如此修持,按部就班,實修實參,將來可以解脫,可以成就佛果。
惟真正上上根人,則在祖師傳授「無上法」之過程,眼見點玄,耳聞真言,手抱合仝。當下開悟見性,頓見自性 老⊙。如此心領神會,不移一步即理天。

我們回顧迦葉尊者之破顏微笑,曾子之「唯﹗」,六祖之「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不就是如此當下見性嗎?還有我們老前人、前人得道之後,信受奉行,悲智雙運,救世渡眾,終身不渝,這不正是領受此大道之「無上法」,而頓見自性老這如來法身嗎?此乃三寶心法真傳之奧秘也。

四、結 論︰

三寶實相,實相無相。從音聲、言語表面上去體悟的是「平等法」。隱微真道,乃以心會心,真正契應理天 皇之真,諸天仙佛之真。所以得道弟子是否也應看看自己的心到底真不真?
大道實相重在覺、行兩字,覺行圓滿即是佛。覺者,覺玄關之真空如來之義;行者,行玄關之妙有率性之意。覺行圓滿,返本還原,同修共勉。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19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3 五停心觀
佛家常談到所謂「對治悉檀」,就是針對眾生的貪、瞋、癡等煩惱,應其所生之病而所施加的法藥,這是為了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而設施的教法,因為能斷除眾生諸惡,故又稱為「斷惡悉檀」。「對治悉檀」最典型的法門就是「五停心觀」。「五停心觀」,顧名思義就是五種「停心」的觀法。「停心」就是將煩亂、雜念紛紛的心給停止,使雜念能逐漸減少,既而進入無雜念的狀態。

佛說方便法有八萬四千種,應機應緣而活潑用事,「觀機逗教」、「應病與藥」,本來就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智慧。由於眾生根機深淺不同,執著於三心四相,無法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身口意容易造下無邊無量罪業,導致社會人心不安,佛陀乃借由種種法門,期使眾生能有所依循,遠離三毒,守住五戒。譬如對多欲眾生說「不淨觀」,對多瞋眾生說「慈悲觀」,對愚痴眾生說「因緣觀」,對多障眾生說「念佛觀」(原名「界分別觀」),對散亂眾生說「數息觀」,這五種觀想總稱為「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的原始立意,就是針對眾生的根本煩惱︰貪、瞋、癡、散亂與業障,所開出的對治藥方。

無明煩惱對眾生所造成的障礙,是貫通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個人惡習太深,煩惱太重,不要說是修習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即使是世間的讀書進學,習藝謀生,乃至於立身處世,成家立業……等等,都會遭遇到很大的障礙。所以五停心觀不僅是修道的法門,用在升學考試或是謀職創業等世間法上,同樣也是一項必要的利器。因為它可以整治我們的身心,安頓我們的身心。

「五停心觀」是聲聞乘修定的入門功夫,又名「五觀」、「五度觀門」、「五門禪」,其大致內容介紹如下︰

一、「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淫欲。

不淨觀是指觀想自己或他人肉體的骯髒、齷齪、不堪,或者眼前所欲求之物的污濁不淨,以治住無止盡的貪淫妄想。譬如錢財,無論鈔票銅板,經過無數人次的傳遞使用,上面滋生多少細菌?即使潔淨如新,這些錢財的來源又是如何,真的是用心血、勞力流汗賺來的嗎?只要有一丁點的不乾淨,便是罪業禍害的開始,我們便不應該拿取,或者適可而止,不要拿取過多。

佛陀當年跟阿難外出,看到地上有幾錠來處不明的黃金,佛陀說那是毒蛇,阿難附和說確實是毒蛇。一對農夫父子隨在後面,聽到毒蛇,好奇趨前察看,卻看到一堆黃金;一方面取笑修行人是傻瓜,一方面便興高采烈把它拿走了。沒多久,政府追查國庫失落的黃金,追到農夫家裏,把父子倆當作嫌疑犯關進監牢中。父子倆感慨萬千,在獄中一直說被毒蛇害慘了,獄卒聽到毒蛇,以為是另一個人,就問他們怎麼回事,父子把從修行人那兒聽到的話說了一遍,原來因為誤認「黃金是毒蛇」而起了貪心,並非真的竊賊。官方問清楚始末,既已追回黃金,就把父子倆放了。非分之財,隨時可能反噬自己;身外之物,真的不能貪心妄想啊﹗

又譬如女色,雖然外貌亮麗可人,但焉知其身體不是被百病所纏?縱然無病,難道眼耳鼻口不會有髒物存留?感冒傷風固然會流鼻涕、皮肉腫瘡也會破皮流膿、五日不刷牙漱口即生異味、身體不適屎尿必有惡臭、生理期間也會排出污血。眾生只看到外表色相的一面,心生貪愛,執著愈深,痛苦煩惱愈甚。佛陀於是教導眾生,借由觀想自身他身、萬物色相種種不淨,以減少淫欲貪愛。說起來,這是一種消極的「遠離顛倒夢想」的法門。

另外,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指四種正向念頭的意思。其中的「觀身不淨」,只是觀想自己的身體內、外都不清淨、很污穢,而「五停心觀」所說的「不淨觀」,甚至要觀想屍體的腐爛過程︰流血水、腐爛、蟲咬,而產生一種害怕、厭惡的心理。這是對治男女情欲最有力量的方式。「不淨觀」是從捨欲離淫,進入梵行乃至六根清淨位的初門。

二、「慈悲觀」︰可以對治瞋恚。

有些人常沒有任何理由而生無明,說發怒就發怒,傷人害己甚至波及無辜,這種現象叫做「違理瞋恚」,也就是「無理取鬧」。有些人嫉惡如仇,自己尚未行善,卻見不得別人為惡,忍不住時就生起瞋心,稱為「順理瞋恚」,也就是「得理不饒人」。有些人以為自己所得的法、所持的觀點才是對的,別人所說所行都是錯的,因此與人爭論,瞋怒不已,這叫做「諍論瞋恚」,也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佛陀開示眾生,用「生緣慈」來止息違理瞋,用「法緣慈」來止息順理瞋,用「無緣慈」來止息諍論瞋。

再說到戒淫觀想,也可以用到「慈悲觀」。那就是眼前所貪欲之女色,說不定是身世可憐、家庭清寒,全家要靠她來支撐的人;也許她是有個寡母的孝順獨生女;也許她是個單親媽媽、有個稚子需要照顧;也許她正被重病或不治之症所苦;也許她是學校裏的高材生、同學見賢思齊的對象;也許她是趕著夜路、急欲回家團圓的出外人,一念慈悲心起,淫想自然會慢慢平靜下來。

「慈悲觀」的運用,最初修行必然是教人觀想慈及親愛之人。其次當修慈及陌路、一般眾生。終當修習,慈及怨憎、冤親債主。這跟儒家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相近,只是還觸及怨憎冤仇之人,那就益發不容易了。「慈悲觀」是從慈心不瞋恚,進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薩行的初門。

三、「因緣觀」︰可以對治愚痴。

因緣觀是觀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痴的觀法。對於誤認諸法是斷滅或常住之「斷常痴」,以

觀三世十二因緣來對治;對於誤認諸法是實有或實無之「有無痴」,以觀果報十二因緣對治之;對於執著有四大五蘊和假名眾生及世界之「世性痴」,以觀一念十二因緣來對治。

剛開始修習因緣觀者,當教其觀想過去世及未來世之生死流轉與還滅。已進入修行階段者,初階段觀成後,當教其觀想現在世的生死流轉與還滅。至於外習因緣觀者,則通觀三世十二支因緣段落的生死流轉與生死還滅。因緣觀是從明察生死來去的因果關係而進入大解脫慧的初門。

說到戒淫觀想,如果用到因緣觀,那就是將對方視為自己累劫多生以來的親人。佛陀帶領門徒路經荒山野地,向散落的枯骨膜拜,佛陀說︰「生死骨如山,你怎麼知道他不是你過去世中某一世的親人呢?」眼前你所貪愛覬覦的女色,說不定是你過去世中的母親、阿姨、姊妹,或者妻子女兒呀﹗

所有今生今世遇逢的人事物,都是過去世中的因緣和合所造就,也許是善緣來報恩的,也許是惡緣來報仇的。我們沒有宿命通,無法知道過去世中的因果輪迴,但是要把握今生今世所遇到的一切緣,珍惜它完成它,隨緣了緣,千萬別在貪心妄想之下,又造了另一段孽緣。

四、「念佛觀」:可以對治多障。

念佛觀是念佛的應身、報身、法身,以對治業障的觀法。在我們的過去世中,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未來都會招惹果報;如果在未報的中間,想要修德行善,惡業往往會障礙善道,就稱之為業障。解決之道,以觀應身佛相好光明,對治昏沉蔽塞障;以觀報身佛功德巍巍,對治惡念思維障;以觀法身佛空寂無為,對治境界逼迫障。

「念佛觀」又稱為「界分別觀」,是從分析人生現象而進入無我、無相、無著之大般若海的初門。「念佛觀」是從觀像觀想的有相念佛而進入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的初門。業障多的眾生就用「念佛觀」來對治。一般說來,念佛可以消業障,持咒可以治病。不過有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可以治病,一樣可以消業障。

由「界分別觀」對治淫念,就是觀想四大皆空。人身由地(骨肉),水(唾液、汗尿、精血、淋巴),火(體溫),風(呼吸)四大因緣和合所形成,哪有什麼美麗可言?西方有句諺語說︰「美貌是膚淺的。(一層皮膚的深度)」為了那層皮膚,多少人處心積慮?多少人朝思暮想?等到百年歸空,還不是糞土一堆?

眾生從無始以來,總是執身為一,計較這是我,那是我所有的、我所能的。無始無明,無生無起,純屬虛幻,所以才說從無始以來。可是眾生根器淺薄者,又要追根究柢,問無始究竟多久以前?如果回答無始是很久以前,那表示仍是有始。殊不知身者因緣和合,是假有之體,無有我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清靜經》也說「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身是菩提樹嗎?菩提本非樹﹗本來無一物,什麼又是你所愛呢?

五、「數息觀」:可以對治散亂。數息觀是以計算自己的出息、入息,對治散亂的心念起伏,而令心念止息於一境。

數息觀有六種因相,即數、隨、止、觀、還、淨,這六因具足,才算圓滿,因此又稱為六妙門。一般開始學禪打坐的人,大半都是從數息觀入手的,數息觀又有數息、隨息、觀丹田三個層次。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藥無貴賤,對症者良。」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為了指引我們走向成佛之道,因此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修持法門,而能心無旁騖的一門深入,必有所成。數息觀是從安定散亂心而進入如來禪的初門。

當你數吸氣、或是數呼氣數得很順暢以後,不妨以念佛來配合數息。你可以在吸氣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直到吸完氣為止;呼氣時也一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也可以念幾聲再吸氣,跟著這個氣息念佛,也很容易達到念佛三昧。

人遇逆境或令生憤懣之境,最好也能用數息觀來對應,倒數計時「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果第一次數完了,仍氣悶未已,第二次就要減低速度,更加緩慢數息,「前進一步想一想,退後一步想一想」,直到氣平心和為止。至於心生淫想,也可以用數息觀來對治︰多作深度呼吸、倒數計數,再配合其他「不淨觀」、「因緣觀」、「慈悲觀」、「念佛觀」,效果會更好。

在修行法門中,有所謂四念處的修行,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從五停心觀的法門衍伸而來,是從修定進而修智慧的法門。如果只修五停心觀,那是修「止」,「止」的功能最多是能夠入定,無法產生智慧;但是經過五停心觀,再修四念處,就能生智慧而得解脫。

因為「止」有「停止」與「定止」的意思,惟其先將惡念「停止」,再轉而「定止」於善途,才是真正所謂「轉念」。但願同修道伴能多認識五停心觀,面對諸多考驗與誘惑,運用「不淨觀」、「因緣觀」、「慈悲觀」、「念佛觀」、「數息觀」來對治,相信修行路上會更順遂,智慧也能更得到開發,進而獲得真正的解脫自在。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17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4 報恩與了愿
一、前 言︰
每當我們上台講課時,最先侃侃而說的就是「沾了天恩師德」、「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慈悲」這些耳熟能詳的話。但是「天恩師德」到底是什麼?各位講師可曾深深的體悟過,它不是上台下台的一句「口號」,而是要讓人深想的一句話,要我們去體察天恩之浩瀚,師德之無邊廣大。

天恩從一個元會,到一個元會;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一經就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經就是六萬年,在這無數個日子裡,上天給我們芸芸眾生的愛,從來沒有一絲絲的保留,是全心全意,全然的付出,從無始劫走到現在,從原始時代走到文明世界,上天從沒有改變過祂對眾生的愛。

師之情亦是如此,從無盡的過去,師師相傳,脈脈相繼,奉天承運,前有東方十八代祖,中有西方二十八代祖,後有後東方十八代祖,為擔負拯救眾生的工作而努力並延傳下去。祂經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祂經過了多少個風霜雨雪,師一直在陪伴著祂的徒兒,在無聲無息中渡過苦難的日子。

師給徒兒是一句句的訓語,師給徒兒是一聲聲的關愛,從不畏苦,從不間斷。像四季的和諧,像高山的潺潺流水,像山林的蟲鳴鳥叫,處處都顯現著對徒兒一顆永恒不變的愛心。

一句「天恩師德」讓我們更應能體悟到它含有了多少的希望,它含有了多少的感恩,它更含有多少慚愧的心在裏面,想想恩師在傳道的過程中,一心只在為眾生求解脫,一心只為徒求安樂。苦口婆心的念念在眾生、念念在徒兒身上。

老前人、前人,他們也都是效法天地承繼師命,渡化我們成全我們,他們不也是在報恩在了愿嗎?不然怎會有今日的道場?然而今日身為師的徒兒、老前人、前人的後學的我們,豈能不效法他們的腳步、學習他們的精神﹗豈能不報恩、怎能不了愿﹗

二、時時感恩,日日天堂。

白水老人說︰時時感恩,日日天堂。
你天天有感恩的心,你天天是天堂。

㈠感謝天恩,不忘根本。
我們修道辦道最要緊的就是「感恩」,在家裡要感謝爸媽辛勞養育之恩,求道了要知道萬事萬物都是 無生老的,吃東西這全是老天的,在社會上更要感謝大家,天天存感恩的心,天天就快樂,就等於活在天堂;如果每天對這不滿、對那不滿,處處不滿意,天天都煩惱,這等於活在地獄,何苦呢?

我們天天、時時、處處存感恩的心,惜緣惜福。
沒有社會國家那有你?沒有父母那有現在的你?沒有老天生萬物那有你?這是根啊﹗豈能忘了﹗
若是無有師尊、師母傳道,各位前賢闡道,也無有今天。

我們見一次面全都得感激天恩師德,沒有老師、師母那有我們現在?沒有前人那有我們?沒有後學,亦沒有我們,大家要好好感謝大家才是。今天借機會講說,希望大家同心同德,好好發展道務。聖人所云︰「正己成人」而已矣﹗修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去做,不要失去六萬多年來的機緣才是。

天天要有感恩的心,感謝上天,感謝諸天仙佛。我們心存感謝的心,天天心平氣和,一點兒煩惱也沒有。
今天我們全是師兄師弟,別忘了道是整個的,我們得拿出整個的天心來,看見世界眾生通通要感激。第一︰感激國家,沒有國,那有家庭?最要緊沒有父母,那有我們?現在社會,父母老了,兒女不管。所以老天大開普渡,挽化人心。我們得知道老天的宗旨,正己還要成人,大道才能普遍世界各國,那是自己的誓愿。

㈡效聖法賢,感恩惜緣。

我們辦道修道天天得有感恩的心,感謝天、地、君、親、師,你感謝人家,你天天是天堂,如果你天天盡看著人家不對,我是前人、我是點傳師、我是大總統,得聽我的,恐怕惹來殺身之禍。
我現在講的不是講特別的,我講的是人情道理。為什麼佛講大慈大悲?為什麼孔子講正己成人、忠恕之道呢?「恕」字是替人家想﹗你替人家想,你心平氣和,你天天有感恩的心,你天天是天堂。
我們人情世故一定得要懂,怎麼懂?對家庭、社會、國家–我們天天要有感恩的心。

天地恩我們得報,沒有天地你怎麼活?師長恩得報,沒有師長怎麼認識字?國家培養我們,國家恩也得報;父母從小養我們這麼大,父母恩也得報;親戚朋友,沒有親戚朋友你一個人怎麼活?所以我們感謝老天。你如果存報恩的心,天天都是天堂了。我們修道惜緣感恩,如果你沒感恩的心,你儘是天天煩惱。什麼你全得感恩,天天都是天堂。

現在彌勒佛掌天盤大肚能容,聖人說的︰教我們效天法地,效法仙佛大慈大悲,我們不跟人家計較,盡找自己的短處,天天要有感謝大家的心。孝順父母,沒有父母那有我們;你天天存感謝的心,你天天是天堂,老天生萬物給你用,那有說不給他用的給你用。

修道人天天要有感謝人的心︰吃飯了,感謝種田的人,吃起來就香了;若不感謝反而挑剔,覺得沒什麼好吃,那就是苦海。坐車時,感謝司機幫我們開車;在家感謝父母,沒父母怎麼會有我們呢?沒有國家我們住那去呢?天堂地獄就在這一念之間,以前不明白,得這一指點後全明白了,常常反省,什麼煩惱都沒有了。希望大家趕快行功了愿。

(我們應時時存感謝大家的心,沒有大家幫忙,社會如何繁榮?我們感謝國家、感謝社會、感謝做工、種田、收垃圾的人,天天存感恩之心就是天堂。我們也感謝壞人,沒有他的壞,怎麼顯出你的好來,所以我們也感謝他,才能感動他,將他感化,渡化他,讓他改惡向善。

(希望大家時時存感恩的心,第一在家中感謝父母,無有父母那有吾們今天;第二感謝國家愛護吾們,如無有國那有吾們的家;第三感謝所有的世界眾生,如果只有吾們一個人,還能活嗎?吾們真能效法聖人菩薩之愛護眾人,天天是天堂,快樂無煩惱了。
(以上摘錄自白水老人道義輯要)

三、何謂「報恩」?
是發自內心的感恩,進而達到報答知遇之恩及救命之恩,是要從感恩的心開始。
我們今天得到明師一指點,知道「明師一指超生了死」,知道天恩的浩瀚,知道師德廣大無邊,就要好好報恩了愿。

四、何謂「了愿」?

是行諸在外利益眾生之事,進而完成內心所需完成之事,是要從報恩開始。
「報恩」是我們修道人的根本,不知本焉能立足於人世間。
「了愿」是我們修道人的使命,不知命焉能行道於天地間。
求道時立了十條大愿︰

⑴誠心抱守。⑵實心懺悔(實心修煉)。⑶不虛心假意。⑷不退縮不前。⑸不欺師滅祖。⑹不藐視前人。⑺遵守佛規。⑻不洩露天機。⑼不匿道不現。⑽量力而為(誠心修煉)。

開完三天法會以後立的六條大愿︰⑴重聖輕凡。⑵財法雙施。⑶清口茹素。⑷捨身辦道。⑸開設佛堂。 ⑹開荒下種。

「了愿」只是一時的短暫的,也就是一個階段性的,今世做,今生今世了。……持久性不夠。

「報恩」卻是持續不斷的,今生今世,他生他世綿綿不斷,生生世世直到永遠,殺身難報。……增長了愿的持久性。

五、何謂「報恩了愿」?

報恩了愿本是一體的兩面,我們要常存懺悔的心,從「懺」之中去體會,是否對得起天恩師德;從「悔」之中去明白是否有完成自己的愿力。懂得報恩的人,才知道如何了愿,從感恩之中去報恩,從報恩之中去了愿。

六、懺悔些什麼?

⑴講道是否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要應機隨緣說法。
⑵是否不知精進,存有愩高我慢之心?
修道這條路又漫長又遙遠,要修到蓋棺論定,只有低心謙卑,老實修行。

南極老翁說︰

入道時總想著成佛作祖 只道是三五載即上天堂
那曉得佛之道無邊無盡 怎知道西方路又遠又長
修一日又一日不見功力 聽一年又一年總是平常
又不凡又不聖多生煩惱 又不僧又不俗不見智光
又毛病又脾氣不見刪改 有一點汙一點蔽障性王
心不投意不順返光責己 不怨天不尤人才算賢良
諸同修智與愚同等看待 諸同修過與失總得包涵
彼之長此之短休生愛憎 無有憎無有恨和氣一堂

1不知飲水思源,不知感恩,忘了根本最要不得。
2是否尊師重道?
3只尊師不重道,忘失慈悲,退縮不前。
4只重道不尊師,忘失根本,欺師滅祖。
5是否謹守佛規?
6不知承上啟下,亂竄佛堂。
7看著點傳師到處跑,想沾點光「狐假虎威」又不立標竿於人前。
8是否活潑玲瓏隨機應變,並具「君子不器」之精神。君子隨方就圓,不把自己限制在一處,渡人護道無畏施,開班設壇、辦道、執禮、講課、佛堂清理、打掃廁所都可以做,做個全方位的辦事人員。

是否具備種種正確的心態︰
①恭敬心︰對人事物、道親、眾生都以恭敬之平等心對待。
②戰兢心︰參辦佛事均以戰戰兢兢的心去參辦。
③精進心︰多讀德慧雜誌或屏山天元宮出版的一系列書籍,要精進充實自己。
④感恩心︰感恩上蒼,感恩前賢給我們修辦的機會。
師云︰「現在的修道人只知道了愿卻不知道報恩。」

七、如何報恩了愿?

師云︰「上要報答天恩師德,中要報答老前人前人的大德,下要感激點傳師前賢們給你們的栽培,要常懷著報恩的心,對道忠耿,始終如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要學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劉備、阿斗而成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佛云︰「天恩廣浩瀚,師德重如山;
前人恩德重,粉身報不完。」
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所留下的這一片道場,我們是不是應該承繼下去,一種使命感在你我的心中激盪著,它告訴我們不能放棄,絕對不能放棄,因為畢竟在你我的身上都流有恩師老人家的心血,只要你我知道報恩,懂得了愿,我們即可將我們的這一顆心,溶入於恩師老人家的性理法海中。

八、恩師慈語︰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是「處處播種,時時開花結果」,無處不是美景,這樣才真正配稱一位修道的人﹗所以說做每一件事未必都能夠盡善盡美,卻要能夠「盡心盡力」,不然你們的「愿」怎麼樣了?「天恩師德」你們要怎麼樣報?所以說你們老前人、前人修道辦道的大志向,從求道到成道那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就是你們身為後學的應該學習的。

上天對你們的愛、對你們的用心良苦,你們一絲一毫感覺不到還是不肯承認?由你們一生下來天生地養,家庭、父母親所給你們的愛,你們什麼時候感恩過?還是你們覺得這一切都是你們應該的、應得的?今天坐在這,若不是你們根基佛緣深厚、若不是天恩的浩瀚,你們能坐在這嗎?你們覺得自己是不是個忘恩負義的人?

徒兒們是不是一個袖手旁觀不管其他人生死的一個縮頭烏龜?恨鐵不成鋼,為師就是那個打鐵的,為師不曉得要用什方法來教導你們,要怎麼樣你們才能真正明白負起責任和使命?要不要再挺身而出,你們自己想想,你們自己問問,什麼時候了,還是以自我為大。修辦各有自己的因緣,不管順逆,都是成全,造就自己的機會,要緊緊抓住。

「莫有二心、著念,一著人我即非天心﹗」「面對大考驗,要有大毅力;面對大困難,要有大決心﹗」三曹大事人間辦,天來當家做主權,徒兒們要把氣充足。唯有「氣足」,才能「貫天地、超三界」﹗你若志氣餒弱,難成大事﹗「轉個念頭即是活神仙」﹗先放下吧﹗「洗心革面」重新創一個自己,那是未來的仙佛,那是眾生引航,那是歡歡喜喜的佛,那是誠誠懇懇的人,拿出你們的智慧劍好好的往前,把一切不好的雜根除掉,貪嗔癡怨恨,坦誠悔意,好好的立身行道。

報爾們的父母養育之恩,報爾們的祖先留下的餘德,報天恩與師德。慎終追遠,任重道遠,這一切一切全憑靠自己努力,今若無苦心下,那能得萬代馨香呢?歸根認 心一條,發揮天道的至尊,發揮白陽使者的使命,需博愛天下,摩頂放踵,而兼善天下,好嗎?
三天主考慈訓
道彌六合盈無物,道貫古今賴人宏,繼往開來宗風貫,異苔同岑德是崇。
一.秉祖師鴻慈愿,直心道場盡包容;二.法師尊廣濟眾,隨行方便秉至公;三.效師母忠心地,頂劫救世堅誓盟;一心渡眾脫苦海,終生捨己法舟撐。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16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5 知命立命了命
一、前 言
前二個禮拜,後學的朋友生產,為了小孩取名字的問題,到處找算命先生,排命盤,想取個好名字。其實很多人都滿熱衷算命的,有些人很喜歡算自己的前世今生,甚至只要一聽說那裡算命很準的,就不惜花大把的錢去算命。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大家都是有幸得了先天大道,得到明師一指點,能夠天榜掛號,地府除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雖然我們已得通天之路,可是現在仍在後天氣數之中,所以得道必須修道,不修道怎麼返本還原,安身立命呢?

就算是跑遍全世界,算了多少很準的命啊,頂多只是算準了前世,也算不準這一世,畢竟命運是操持在自己的手裡。既然大家都是要學習當一名君子,首先就是要了解什麼是命?不知命便不能修命,不修命又那裏能立命呢?因此知命與立命不能不研究。

古人云︰「無德不轉人,無業不轉人」,人的德行罪業不同,根基緣份也不同,所以人的命也有富貴貧賤之分。命是人的根,能把根本修養好,命由我立不由天矣。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是我們的使命也是職責,知命而後能夠安身立命,就能成聖成佛,否則就墮入四生六道輪迴不已。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命是怎麼形成的。

二、命之形成

三世因果經說︰「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或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每個人都會因自己前世所造下的業,而產生了貧賤富貴的差別,所謂的各人造業各人擔。

三、命分那三種呢?

王鳳儀老善人說︰命有三命,曰天命,曰宿命,曰陰命。
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謂性」,上天賦給我們人身中,用來支配身體、主宰五官百骸的自性,又稱「天理良心」,也就是我們的真主人,靈性。我們的良知良能,天然本心本性。

宿命︰前世因果業報之命,有福祿財壽賤貧之數,每世都不相同,變而不常。
陰命︰今生習性,脾氣毛病所造成的,時好時壞。我們的稟性、怨、恨、惱、怒、煩。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我們六萬年一點靈真落紅塵,東家女來西家男的輪迴生死,各自習染了不同的氣稟性。我們出生時,人人命運都已註定,所以說︰「生死有定數,富貴總由天」每個人的命運在出生時就定好了,這都是自己造下的業力所形成的。行善種善因得善報,行惡埋惡種得惡果,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有德長天命。
由以上所言,我們了解了天命、宿命、陰命三個層次,更進一步就要知道如何立命。

四、如何立命?

㈠我們在道場上勉勵人要改毛病、去脾氣,就是要了結陰命,止住禍因。
㈡要時時迴光返照,講道德說仁義,圓滿天性,讓心性光灼灼圓陀陀,這是長養天命,親近良善,普種善根。
㈢我們將心力放在追求功名、學識、才能、技藝及財富,是長養宿命,宿命大的造業力強,然後福報隨享隨消,是有漏的福報。

修道人見罪業福性本空,不執染,所以要立住天命,天命與陰命互消長,宿命要知止,否則家大業大,徒增繁累。
知命、立命後要了命,天命要會長—為公益、去私心。宿命要會增—多學多能、勤學勤做。陰命要會消—改毛病、去脾氣。長天命消陰命。

舉如歷史上袁了凡先生,邱長春真人修性改命的例子。由此可知,性雖由上天所賦,命實由自己所立也,我們只要修道立德,多辦善功,除能了陰命,止住宿命,自然能長天命。而達到聖賢仙佛的地位,天命是至高無上的,也是天性的實現,天性好的,天命一定大。稟性與宿命相關連,習性與陰命相連帶。

因人一落後天,便拘束在氣數之中,為氣數所支配,才有稟性之偏,所以無論富貴貧賤、窮通壽夭、吉凶禍福,均是稟性與宿命所主使支配的。人有身體,就有慾念,慾念是陰命的根源,去了習性,陰命自然消滅,化了稟性,不受怨恨惱怒煩的支配,再能守本份,盡倫常,眾善奉行,修道立德,天命也長了。

五、結 語︰
知命、立命皆在自己,志做聖賢仙佛的事即成就聖賢仙佛的名,做凡夫俗子的事便成就凡夫俗子的名。聖人云︰「為人所不能為,是豪傑事;忍人所不能忍,是聖賢事。」由此可見豪傑聖賢,並非輕易成就的。我們身為活佛菩薩的弟子,更要珍惜自己的大好前途,立下堅定的志向,追隨大德前人的腳步,邁向聖賢的大道,持之以恒,這樣才不枉費今生。為聖為賢,皆在自己知命而後立命,更能了命而成就圓滿功果。
最後以下列幾句互勉︰
智慧之人,利用時間修辦道。
聰明之人,爭取時間為名利。
懶惰之人,等候時間盼機會。
愚蠢之人,浪費時間造罪孽。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14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6 天命的尊貴
壹、前言︰
何謂天命︰「乃是歷代祖師開啟眾生慧命的法鎖,先天大道直指見性血脈的心法。」,四書中庸所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因為天命是人的根本,每個天道弟子應善於護持︰「道真、理真、天命真」,天命是上天所賦予每個人的良知良能,來維護本心之根本;語云︰「木有根本,水有源頭」,就是早日「歸根認」、「返本還源」。
現是三期末劫,善惡玉石分判之時,有上天 老恩典的明命,白陽大道應運,上天派天命明師–濟公活佛、月慧菩薩倒裝降世來收圓,好讓眾生的性命得以返本還源,這是天命的尊貴所加的庇蔭,得明師一指,真修實煉,覺行圓滿,敦品勵學,是超生了死的信愿行證;所以,真天道、真天命是三界中唯一無二的了。
貳、奉天承運、天命的尊貴、普渡三曹收圓︰
子會開天、丑會闢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成齊備,我們奉無極 皇之命,自三山坡來人間治世、醒世、化世、渡世,已迷昧世間六萬四千餘年,現已是天時緊急,天演淘汰,善惡分班之時。當初下凡東土時,皇寫「合同」付與皇原們以作憑信,如今皇實現諾言,真道降世以治世來化民,感恩濟公活佛、月慧菩薩同領天命,十八代祖師,倒裝降凡,道降火宅,普照三界十方,但願眾生得離苦,不再四生六道中輪轉,身負道統天命的明師,讓我們能夠得到見性成佛,歸根復命的心法。
師尊是普天下的明師救渡三曹;師尊、師母已成道,由點傳師代表上天的明師,這是天命明師的至尊至貴殊勝因緣,所以學修講辦要遵照︰「無命不敢專,有命不敢違,未命不敢先,既命不敢辭。」,感恩 無極老的懿旨,讓普天下眾生有得到解脫之道的機會,將世間做大收圓,在天地收束時,三曹普渡同歸正根。
我們能逢遇真道明師降世,並且又慶幸得到玄關點傳,後學們實在應該善握良機精進學修講辦,在劫業緊急當頭,警惕善覺,苦海慈航,毋生退怯,各盡爾職,各了天命,更應勇猛精進學道,真修實煉,人能弘道,道能助人,弘法利生,替分憂,替師解勞,用粉身難報精神來報答『老的恩典』,以及天恩師德的加被,也不負此生得道一場。

參、鬼神聽旨,諸佛打幫助道:
在天命的護持下,點傳師請壇傳授三寶之時,一片佛光普照,三曹普渡收圓大事是驚天地、動鬼神,領受天命的點傳師不論是傳道或到處救渡芸芸眾生,都會有護法神隨身來護法,從這點就可以瞭解天命是何等的尊貴。

肆、明師一指,超生了死,萬八得超然︰
常言道︰「點開玄關竅,閻王嚇一跳」,當我們受明師一指點之後,便不再受閻君管轄,天堂掛號,地府抽丁,真修實煉,覺行圓滿,不須在輪迴道中受四生六道生死之苦;而明師一指,便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讓我們回歸於零的金鎖。
天命明師的尊貴並不是隨時可遇的,只有在大道普傳時,才有這樣的殊勝,現在是末後一著,如未能得渡者,須再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下個元會那麼久。月慧菩薩云︰「垂金舟、駕金舟、一貫法航四海流、錯此別無舟。」明師一指的殊勝,是何等的至尊至貴。
伍、結 論︰
後學們恭聽前賢講師所講授的「天命的尊貴」,懿旨是奉無極 皇之命,可讓九六皇胎佛子超脫了生死,天命之真,勿再陷於旁門左道去修,令後學為之敬畏天命,不敢怠忽職守回歸一心。有天命才有「道」與「自然」,無天命只是教化向善難脫生死;因此要敬畏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之令,畏大人在上,畏聖人之言。」聖經云︰「敬畏上帝,是妙智慧的開端。」亦是智慧的展現。能明心見性,更要護持天命,只有敬畏之心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心護持的實際表現。為表達對天命之尊敬,要尊師重道為先,承上啟下,替分憂,替師解勞。
六祖壇經云︰「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佈將來,無令斷絕。」吾已具足天命之性理真傳,不增不減與聖人同質,勿看輕自己,於二六時中不忘體天行道,時時天命在躬,隨時隨處地宏揚性理心法,這才能顯現出「天命的尊貴」之所在。最後以天然古佛慈悲云︰『無形之天命勝過於有相之天命』共勉,我們定會記得「天恩師德」的教誨,拳拳服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08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7 如何勝任使命與職責
壹、前言︰
先天道場的「辦事人才」,是替上天專門辦理三曹普渡收圓之大事,比一般眾生更應明理實修,師尊慈悲︰「辦道盡心,修道修心,犧牲生命奉獻一切給有情眾生」,祖德根基佛緣皆是具足,是道中的優秀人員所選拔出來的。

當一個上天的辦事人才使者,應該珍惜謹言慎行,必須有君子的德性、心念、戒律、愿行及火候,做到三清四正,四維八德,深入經藏,博古通今,闡揚五教聖人之奧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慈悲挽化世人的大愿力,效法師尊大人來人間 七十二次普渡慈航,救苦救難。時時都以救渡苦海眾生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不已,仰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而且做好「道」的標竿給後學效法也。

貳、如何做好使命與職責︰

⑴在劫業當頭,警惕善覺,苦海慈航,毋生退怯,各盡爾職,各了天命,勇猛精進,學修講辦,辦理末後一著大事,救渡九六原人共歸覺路之使命。

⑵孟夫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負起天職完成普渡收圓之責任也。

⑶效法張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任重道遠,負起大任,照職負責,不可推諉懈怠,耽誤天職及眾生的生死慧命。

⑷效法南海古佛苦海慈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視眾生為己生父母,常發大慈悲愿力;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渡,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完成上天交付之大使命。

⑸鍛鍊強健體魄,借假修真,桓侯大帝慈云︰「自古英雄最怕病來磨」,須善護道體,否則什麼大愿力一切都空談。

⑹有強烈學修講辦敬業精神,對自己要有嚴格的修持,勇於承擔上天使命,立愿了愿,各盡爾職,以身作則,有乘愿修辦的雞婆心、兔子腿、宰相肚、王八面、英雄膽的兼善天下菩薩心腸,認清時代背景,要做彌勒祖師的千百億化身,學彌勒祖師的笑容面,大肚量,慈悲心,隨緣行,做好「小彌勒、小濟公」,以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⑺能做到慈悲六字真義︰
「施」︰修道人要施捨別人施捨不下的,例如金錢、名利、時間……等。
「了」︰修道人要了別人不能了的愿,例如生命、名譽、功果、家庭。
「放」︰修道人要放下別人放不下的,例如清修捨身、七情六慾……等。
「忍」︰修道人要忍受別人忍受不了的,例如無生法忍、不怕毀謗、批評……等。
「做」︰修道人要做別人做不到的事,例如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有位坤道赴泰國辦道鞠躬盡瘁,歸根復命封靈化菩薩。
「吃」︰修道人要吃別人所吃不了的苦,例如病痛時更要捨身護道、辦道……等。

參、如何做到各盡爾職︰

⑴尊師重道,始終貫一,遵師之訓,體師之心,了師未了之愿,承上啟下,事前請示,事後報告,替師解勞,至誠無二心。

⑵代天宣化,弘法利生,積極努力以赴,鞠躬盡瘁、死而不已。

⑶替分憂,辦理佛事,謹言慎行,做到「人不能行,吾能行;人不能忍,吾能忍;人不能捨,吾能捨;人不能屈,吾能屈之修道精神」。

⑷化人須正己,聞過則喜,聞善則拜,負起收圓使命,亦身擔九玄七祖慧命之職責,莫當兒戲。

肆、結 論︰

人生不滿百,短暫人生,不可虛度蹉跎,身為道中優秀辦事人才,應以身作則,克盡職責,負起共駕慈航,完成金公祖師、天然師尊、月慧師母、老前人、前人、點傳師們的三曹普渡救世濟民的神聖使命,把人間化為大同淨土;最後,以師尊大人一句慈悲賜勉︰「使命與職責是給積極願意承擔的人」共同勉勵之,祝大家福慧雙修,聖凡如意,道體健康。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07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8 八風吹不動
說到「八風吹不動」,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有關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的故事。蘇氏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十項全能的高手,他有一個相知相惜、也相嘲相謔的方外之交|佛印禪師。

平時兩人在佛學、文學上相互切磋,但似乎每次都是佛印禪師佔了上風,東坡心裡老覺得不是滋味,所以用盡心機,想讓佛印下不了台。
有一天,兩人相對坐禪,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佛印禪師不假思索地說:「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之後滿心歡喜。

佛印禪師揚眉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蘇東坡眼睛眨了兩下,冷冷地看了看身邊的這位胖大和尚,然後緩緩的說:「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了聲:「阿彌陀佛!」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讓他說不出話來。」

蘇小妹聽完事情經過,不以為然地說:「老哥你今天輸慘啦!你沒聽說過相由心生嗎?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可是一肚子大便,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學佛學了半天,真是一竅不通啊!」一語驚醒夢中人,蘇東坡當場掀髯大笑,不得不同意蘇小妹的看法;可是,私底下卻懊喪不已。

隔了一段時間,蘇東坡自覺禪定的功夫已然有了些境界,在某次出定後,很得意地寫了一首偈語:「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表示自己看透世間一切名利色相,可以如如不動了。於是立刻差書童過江,送給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讓他分享自己禪定的喜悅,順便聽聽禪師的說法。

佛印禪師看過後,莞爾一笑,順手用筆在蘇東坡的詩偈後面寫了兩個大字:「放屁」,再交給書童帶回。
蘇東坡本以為佛印會給他讚美,沒想到回信中竟是斗大的兩個紅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佛印未免欺人太甚,不讚美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我非立刻過江與他理論不可!」

誰知佛印禪師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蘇東坡找了半天,最後在禪房門板上發現一付對聯,上面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了心中一凜,倒吸一口氣,深覺慚愧,自嘆修行功夫差佛印太遠,只好摸摸鼻子回家了。
修行的功夫有知解、有行入,若只是一味在文字上琢磨,終究只是個「知解宗徒」,滿嘴所說的佛法,也不過是個口頭禪而已。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到底什麼叫做「八風吹不動」?所謂「八風」,指的是干擾我們修行境界的八種因素: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㈠稱∣就是當面稱讚的意思。人都喜歡聽好話,如果被人稱讚,無論是不是真的有那回事,都很高興。古人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戴高帽子、稱讚別人是一種免費的投資,一本萬利而又沒有什麼損失。「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恨難消」。孔子說:「君子有成人之美」,多替別人美言,多稱讚人家,是增進人際關係的一帖良藥。

生活在讚美之中的孩子,將來也顯得比別人有信心。但是如果身為一個領導人、主管眾人的事務,只想聽歌功頌德的好話,不能察納雅言,接受忠臣的諫諍,那就很容易因為偏聽而讓小人當道、佞臣圍繞,最後浮雲蔽日,政治衰微、朝代輪替就不遠了。

㈡譏∣就是當面譏笑的意思。譏笑通常顯露了一個人驕傲自大的身段,總覺得我比他高,比他大,比他有學問。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擅長英文,不見得精於數學;你擅長游泳,不見得會打籃球;你長得漂亮,不見得心腸好。如果每個人都能量量自己,反觀自己的缺點短處,就不會譏笑人家了。「勿以己長而形人之短,勿因己短而嫉人之長」,譏笑別人的,通常很快的就會被別人「反唇相譏」。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就是「比較」,如果境界真的高、格局真的遠大,也就能看到別人的「好」了。放下分別心,會活得更安穩。就算真的我一切都比別人好,比別人厲害,如果能謙虛一點,不也是一種美德嗎?

㈢毀∣就是背後說別人的不好。一個人無論忠奸正邪,說出話做出事來,一定有人說好、也有人說不好。所謂「樹大招風、德高毀來」就是這個意思。說不定你得罪了某人而不自知,直到有一天別人「含沙射影」,背後說你的不是,輾轉傳來難聽的話,氣得你跳腳,臉紅脖子粗地急著想辯駁,卻早已受到傷害了。

嘴巴長在人家身上,由不得你控制,《菜根譚》說得好:「聞謗而不怒,如舉火焚空,雖烈焰薰天,終當自熄;聞謗而怒,如春蠶作繭,雖巧心力辯,自取纏綿。」至聖先師孔子,都要到六十歲才敢說「耳順」呢!

㈣譽∣就是背後說別人的好。俗話說:「人愛面子樹愛皮」,一個人如果能得到好的名譽,就算要他怎麼努力、怎麼辛苦,常都是心甘情願的。如果一輩子的努力,得來的是壞名譽,必定會心不甘情不願、痛苦萬分!得到不好的名聲而不為所動,除了大修行人,了了分明自己所言所行,為眾人所誤解,忍辱負重外,必是大奸巨憝、怙惡不悛的人。得到好名譽而無動於衷,則必定是個不為名不為利的大善人。

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君不見民意代表的選舉,當個縣市長、議員立法委員,不過是四年的名位而已,勞師動眾,花上幾千萬,甚至幾億,都在所不惜,無所不用其極就是要得到這個名譽,而能不能為民喉舌服務鄉梓,實在不敢逆料。宋書所謂「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者」,真是一點不差。

㈤利∣大江大河的船隻來來往往,究竟為了什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每日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又為了什麼?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到底人花一輩子賺錢爭利幹什麼呢?「有錢能使鬼推磨」呀!「錢雖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有錢可以提供我們的生活,可以提供我們的衣食住行,可以讓我們幸福快樂。但是反過來說,有錢也可以害人!佛陀當年跟阿難外出,看到地上有幾錠來處不明的黃金,佛陀說那是毒蛇。

一對父子隨在後面,聽到毒蛇,好奇趨前察看,卻看到一堆黃金;一方面取笑修行人是傻瓜,一方面便毫不客氣地把它拿走了。沒多久,政府追查國庫失落的黃金,把父子倆當作嫌疑犯關進監牢中。後來經獄卒的詢問、幫忙,好不容易才無罪釋放。非分之財,隨時可能反噬自己;身外之物,真的不能貪心妄想!多少有錢人,日日睡不好、擔驚受怕的,要知道利之所在,往往就是爭端所在呀!

㈥衰∣就是運氣不好的意思。「一運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多少眾生為自己的命運好歹,天天想辦法算命卜卦,甚至簽賭買彩券,總想一夜致富,翻轉自己的「苦命」。俗話說:「三十年水流東,三十年水流西」,多少叱咤風雲不可一世的英雄好漢,在天時地利人和皆不濟的時候,一樣的樹倒猢猻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人生運數受因果輪迴的操控,所謂「欲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不明道理的人,往往走到歹運的時候,就垂頭喪氣,百廢待舉。如果瞭解因果,把逆境挫折當作增上緣,隨順因緣更加努力,想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不定很快的就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

㈦苦∣受盡辛苦的意思。人生有八大苦,不得意事十之八九,大家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過真的願意吃苦、或者能苦中作樂的人,還真是稀少。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古今聖賢,哪一個不是歷經千錘百鍊而來的?孔子週遊列國,嚐受多少辛酸苦楚,依然不改變行仁政、以禮以德治國的原則立場;逐臣騷人墨客,在窮鄉僻壤的環境中,仍不忘寫作立言,吐訴民生疾苦。所謂吃苦了苦,受罪了罪;能將吃苦當吃補,實在是個有智慧的人。抗壓力不夠、怕吃苦的人,很容易在惡劣環境下認輸,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潛能給丟掉了。

㈧樂∣就是享受快樂的意思。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苦盡甘來確實是件讓人喜悅的事。無意間天上掉下來一份禮物,彩券中獎、生意買賣成功、股票漲聲響起、成績單數字都在高檔盤旋,這真的是讓人眉開眼笑、樂不可支的事。當然有時一件小小的成就,也可以滿足我們的心靈,使你樂此不疲。肚子餓時,一碗陽春麵;心情跌入谷底,一通安慰的電話;成績單一片「長紅」,老師幾句適時的鼓勵。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真的是人生四大樂事呀!但有沒有想到,物極必反,循環輪迴的因果鐵律|得意忘形之後可能樂極生悲,甘苦利害禍福總是相倚相伏,不能明白其中道理,往往以為跳離這個牢籠,就會解開了束縛,卻又陷入了另一個更大的牢籠之中。
古今多少修行人,有誰能修到「八風吹不動」呢?

過去有位修行人,修持忍辱功夫,很久很久不發脾氣,自認為已能毀譽由人、不動如山,於是便寫了一幅「性如灰」的匾額掛在廳前,讓別人知道他是一個沒有脾氣,不發火的人。掛上這招牌不知經過多久,有一天,觀世音菩薩從這兒經過,看見這塊招牌,上面寫著「性如灰」,便化作一個要飯的窮人,到屋裡頭問老修行人說:「我看你掛這個東西很好看,又有幾個字,那幾個字怎樣讀法呀?是什麼意思呢?」

這老修行人想:「終於有人來看了。」便很愉快地說:「那幾個字叫性如灰,人的佛性就好像灰一般,沒有半點火氣,無論遇到甚麼不如意的事,都不生喜怒哀樂。」這個窮要飯的說聲:「謝謝你!」就走了。


可是才走出三步,叫化子又回來,再問老修行說:「啊!這三個字怎麼讀?我忘了!」老修行不厭其煩地說:「性如灰!是說修道人自性裏頭沒有火氣,都變成灰了,這回記得啦!」
叫化子說:「好!真是謝謝你!」走出房門十幾丈遠,叫化子又回來,問:「唉!我又忘了,這三個字到底是甚麼?」
老修行說:「性如灰!怎麼記性這麼差呀!」

叫化子又走了,走了又回來,如是者十幾次,最後老修行灰裏就生出火了,他大聲不耐煩地說:「性如灰!性如灰!要說幾遍你才會記得!怎麼有這麼笨的人!」
叫化子說:「原來你的灰裏還有一點火呀,那麼再見了!」說完踴身虛空,現出觀世音菩薩像。

老修行見了,立刻拜倒在地:「唉呀!我修行了這麼多年,就想和觀世音菩薩見一面,想不到『性如灰』沒有修到底,和觀世音見了面,還當面錯過,失之交臂,真是太可憐了!」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想不到灰中一點火,燒出了很多火星來,差一點把自己燒死。各位前賢一定聽過「一把無明火,燒毀萬里功德林」這句話,真的是前功盡棄,徒呼負負啊!

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連復聖顏回夫子,德性涵養如此高明深廣,孔子也不過讚美他「其心三月不違仁」。

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經天命明師指點後,時時守住戒律、執持愿立,當下即是、所在皆是,要做到「輪刀上陣,亦得見之」,除了知解頓悟,還要「行深」,絕不是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就能見功夫的,更不是口頭上說說來唬人的!週遊列國十三年,絕糧陳蔡、遇厄於匡,經宋而削跡伐檀,六十而耳順的老夫子,什麼陣仗沒見識過,但他也只是說「君子固窮」,不敢說自己「八風吹不動」,後學的凡夫俗子,即使清口茹素、持守三不離修辦數十年,又焉敢說自己諸境不起無明。
如果真要再說下去,就只能換得一句「放屁」了!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05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9 富貴貧賤論
富莫富於蓄道德,貴莫貴於為聖賢。
貧莫貧於未聞道,賤莫賤於不知恥。

一般人認為︰有錢,財產多就是富,古時候萬貫家財可以稱富,現在沒有千萬以上,大概不算富翁。
人雖愛富懼貧,但聖人寧以清貧,勿以濁富。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以取之無道,不義之財而取之者,都為人不齒。

古之人衣食足而後知禮義,今之人飽暖思淫慾,反而許多人因此縱情肆慾,最後身敗名裂。年輕時很辛苦,老了成富翁想要享受一下,但是「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升合。」那麼留財產給子孫,如果子孫賢能,他賺得比你更多,留給他反而害了他,消減其志氣。

如果子孫不肖,留給他反而助其為惡。許多富家子弟平日享受慣了,不知努力奮發,最後潦倒途窮。所以富不過三代,因此俗人眼中的富止乎其身,沒有多大價值。

「富」︰聖人認為富莫富於蓄道德,蓄道德怎能稱為富呢?歷代的聖、神、仙、佛,都積蓄道德,如今住的是什麼?各聖廟佛寺蓋來給誰住的?穿的是金衣,吃的是什麼?最好吃的東西,人們總要先敬佛然後才吃是不是?像孔夫子的子孫,後世代代封為衍聖公給俸祿,直到民國二十四年,七十二代嫡孫—孔德成才去除衍聖公另封官職。所以一代蓄道德,七十二代都沾了福蔭。

「貴」︰俗人看法是做官,所謂文臣十載寒窗,武將百戰臨危。要謀得一官半職,位居人之上並不簡單,做官是否人格比他人高尚,他人會尊敬你?除非是清官。但是在官場上,要保持清譽,沒有污點,簡直太難了。古云︰「刀筆為官數十年,是是非非有萬千,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所以自古高人志士總不輕易出仕,做的官再大也沒有什麼高貴可言,當然,也有公門之內好積德之優良官吏。

但是,仙佛就不一樣,仙佛的生日、得道日、成道日,大家做壽慶祝的情形,平日虔誠的頂禮膜拜,就可顯出聖神仙佛的貴氣。故云︰「人爵那有天爵貴,功名焉有道名高。」
「貧」︰古代之人,人貧志不貧;今之人,人貧志短。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原憲家貧如顏淵,德性很高,貧而自樂。子貢有一天到他家,看他穿破舊衣服,怡然自樂,就說︰「子何如此窮也?」原憲正容答道︰「我貧也非窮也。」貧是無財,窮是無路;貧是因懷才不遇,還不致於無路可走。

古代復聖顏回曰︰「安貧樂道」,又曰︰「貧莫貧於未聞道」。未聞道才不明理,無理則不通,不知從何來聞道,則不知達本還原之路。詩曰︰「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糊塗一生,才是最最貧的人。
我們修道沒有貧富之別,古云︰「皇帝出家不為富,乞丐出家不為貧。」佛法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有誠心,人人可以修道成道。

「賤」︰賤莫賤於不知恥,一般人以為出身卑微,身分低為賤,聖人則認為行不義之事,做錯事不肯承認,不引以為恥,而加以掩飾,為最下賤。修道不分貴與賤,只要言行合乎聖賢之道,人人可以為聖賢,修道不怕出身低。所以不論富貴貧賤都可以修道,主要能自尊、自愛、自重。

如何能稱自愛呢?子貢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顏回曰︰「仁者自愛,智者自知。」由聖人所講可知道,自愛則能愛人,人亦愛己;自知則必知人,人亦知己。自重則重如泰山,如果不自愛「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皆內不正也。所以能夠自愛、自重,立志為聖,則必有所成就也。
富貴貧賤之德︰我們身處富貴貧賤不同的環境中,要如何才合乎聖人之道呢?「富之德曰好施;貴之德曰屈下;貧之德曰無求;賤之德曰安分。」

一、富之德曰好施︰所謂施就是以有餘補不足。佈施是不為名不為利,發自慈悲之心是無求得來的,做好事救助人亦不能傷人自尊,即使是修道人亦應慎之。

二、貴之德曰屈下︰做官顯貴之人最大之德要能屈下,就是低心下氣。能身居要職就是不簡單,身居高位要能屈己下人,人家才喜歡你;如果擺架子,人人討厭,背後一定罵你,則非有德之人。

三、貧之德曰無求︰所謂︰「士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知足則常樂,量入為出,自然夠用,人能於世無求,自然人品高尚。如果慾望無窮,錢再多也不夠用,到處有求於人就容易沒了志氣。自古寒門易出頭,因為清貧的環境正能養成吃苦、忍耐、奮發向上的志節,就是成功立業莫大的本錢。

四、賤之德曰安分︰瞭解自己身分低微而能自知自重,如為人僕,能安分不隨便講話,一定人人稱讚,同情他,不敢看輕他。
由上可知聖人之看法與俗人之看法不同。俗人看的是環境,環境的好壞並不影響我們修道。「富貴不知喜,貧賤不足憂。」

而聖人看的是心境,以修養的境界來分貧賤富貴。孔子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現在我們修道不要以一般人所言之富貴,以為得志就趾高氣昂,要以聖人所言之富貴為目標,而努力。

不要以俗人所謂之貧賤而氣餒,須以聖人所言之貧賤來勉勵自己,警惕自己。一生持此目標修道,必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

芝蘭生於幽谷,不因無人而不香;
君子處世修道,不因貧困而改節。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04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0 因緣的成就
因緣是多數人興趣的話題,興趣的是有女字邊的「姻」緣﹔而姻緣的媒介亦來自因緣。

弘一大師住的地方前面有棵大樹,枯乾了好幾年,自從弘一大師住到那裡,枯樹就長出了新芽。
有一天,大師的好友到了山上拜訪弘一大師,好友說﹕「哎呀﹗這棵樹枯死了這麼多年,大概有您這位高僧住到山中,使這棵樹起死回生吧﹗」大師合掌說道﹕「不是的,是我每天為這棵枯樹澆水,才長出新芽來。」感動嗎﹖就是因為弘一大師是位高僧,所以才會想到為這棵樹澆水。

佛說﹕「事事隨緣。」隨緣不是任性、不是強求、不是隨便,隨緣是負責的行為表現。大師就是隨緣,成就了身邊的因緣,把當下的因緣圓滿,所以咱皆要重視身邊的因緣。
弘一大師為樹澆水,有「緣」的具足,產生發出新芽成為「果」,因果透過因緣而呈現,因緣會產生因果﹔因果就是因為、所以。

世間上許多事物,用理智是不可解的。例如﹕有一種蟬的幼兒,要在地裡生活十七年,當牠變化成蟲,從地裡爬出來到樹上只能活兩個禮拜,無法想像一隻動物為何要在地裡埋十七年,而爬出來兩個禮拜就死了,只能說是因緣。
是因緣使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是因緣使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是因緣使我們成為天道弟子﹔是因緣讓我了解到自己的因果。

前世我是怎樣的人呢﹖閩南話講﹕「真夭壽。」我的業力臨壇說道﹕「妳下藥毒死我,妳知道我有多痛苦嗎﹖」從今生看前世,想像不到自己醜陋的行為,自己聽了都會怕,更覺得糗,不只是掉頭皮屑的感覺,幾乎整個頭都掉下來了,漸漸的心靈已入秋,生命入了秋,就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受,淒淒慘慘淒淒……。

想到文王、太史公,他們面臨生命的分水嶺,都沒有向環境屈服,承受橫逆、失落痛苦,從中淬煉心志,走出生命的幽谷而有驚人的創作。易經、史記都是名著。史記是生命的美學,告訴人如何活得漂亮。因果無法逃避只能面對,患難是新生命的源頭,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啟發性。

因果是成就一個人創造因緣的試金石,如果沒有想到創造因緣,就會隨因緣流轉變成宿命裡的一個棋子﹔相反的能創造因緣的人同時亦能改造命運,要體會天之美意。
感謝上天賜機緣讓我了解因果,給了後學那些啟發﹖

一、不昧因果

轉禍為福循果因 眾善奉行勤耕耘
必獲吉慶應感應 諸惡莫作是藥引
這一句是仙佛慈訓,因果不是佛教專有名詞,是修行者有智慧,明白因果,將因果發揚。人都要有因果觀,因果是自然法則,在宇宙中,誰都脫離不了因果,今天做的業障可能今天就會實現,如大吃大喝、飲食不節,業障馬上現前,瀉肚子,不用等到下輩子﹔我罵人,別人不能罵我,不是笑話嗎﹖即使口不罵,心裡也會罵,這是最簡單的因果。
禪宗有個有名的公案—野狐求法。

有一天百丈禪師在說法,後來注意到,每當說法時,總會看到一位長者聽得很認真,法會一散,長者也隨眾散去。但是有一次說法結束,別人都走了,這位長者卻不離去,百丈禪師就問﹕「站在前面的是誰﹖」長者回答﹕「我是一隻狐狸。」又說﹕﹃過去迦葉佛駐世的時候,我曾在這座山中修道,一樣在講經說法,有位修行人向我問法,他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我回答﹕「不落因果。」這句話使我投胎變成一隻狐狸,已經輪迴五百世了,現在做狐狸的時間到了,請您為我開示,回答這個問題,幫我脫離狐狸的束縛。﹄

禪師聽完就點頭說﹕「好﹗請你把問題再問一次。」
長者雙手合掌謙卑的問道﹕「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禪師回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長者大悟後,感激的再請禪師幫忙,交代明天天亮,請禪師到山的後方派人將狐狸的屍體以修行人般的埋葬好嗎﹖禪師也答應了。

天亮禪師到山的後方,果然找到狐狸的屍體並且說道﹕「真吾徒也。」
這個公案傳達的就是「不昧因果」,大修行人也不可能超越因果,只能「不昧」。不昧因果就是非常清楚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來簡單但是人往往種一粒小豆都希望變成大西瓜,所以人生就是要修智慧,有智慧才會去想這樣做會有怎樣的後果。

人往往被自己錯誤的觀念捆綁,如果再把錯誤的觀念影響別人就更可怕,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仙佛說﹕「現今社會倫理道德頹廢,主要因素是多人不明因果,不信因果之致因,故違背良知行事,無惡不作,造成社會問題。」
一個人不昧因果,心念、言行就會自律謹慎,不敢造惡。仙佛又說﹕「一人信因果,造一善而除一惡,萬人即可造萬善而除萬惡,日積月累,除惡難以計數,社會即可昇平。」
人往往疑惑,為何種瓜沒有得瓜,行善未得善報﹖師尊開示﹕「原因是時間未到﹔一面行善,一面作惡﹔行善時心不甘情不願﹔行善之後,後悔抱怨。」

人的智慧難以視透當下的環境是因還是果,一位教授分享了一段話﹕「假設這輩子是富貴榮華,這是上天給你機會讓你造福更多的人,所以富貴可能是個因。」﹔「假設是貧賤憂戚,可能是上天給你機會修煉成偉大的人,因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相應到前賢說的仙佛轉世都在貧困的家庭。所以貧困也可能是個因,不一定是前世造惡。
因果很難清楚界定,不用想承受的是因還是果,抱持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著正知、正見、戒慎警惕,自會有善果,提高生命的層次。

二、懺悔

水不遇見風 自無波浪掀
鏡無塵垢遮 自會光明顯
因果是業力透過因緣的牽引,所謂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因此面對因果,不要出現問號﹖為何發生在我身上﹔不問為何﹖多問如何﹖如何去面對克服。多問如何,不問為何?是對自己鼓勵的方式。

了業力因果,創造因緣,除了自力,重要的是有仙佛的助力加被,累世的罪業不是一點點的功德就可以化掉,除了功德的迴向,就是誠心懺悔。心中有怨,換來一身苦,不埋怨、抱怨,真心才會顯現,懺悔才有效果。


在浙江奉化的雪竇寺有個住持叫妙高禪師,非常的精進修行,但是有個習慣卻很會打瞌睡,只要盤腿一坐,立刻打瞌睡,他想到一個辦法,到山上選在懸崖旁邊打坐,心想只要打瞌睡便立刻墜崖而死,如此絕對不敢打瞌睡。

他一打坐,照樣打瞌睡,不但打瞌睡也立刻墜崖,禪師心想,糟糕﹗怎麼辦﹖到懸崖底的時候,有人托著他放到平臺上,精神一振問道﹕「是誰來救我﹖」空中聲音出現﹕「護法韋馱。」又說﹕「你修行精進,特別來護你的法。」妙高禪師一聽,得意的問韋馱﹕「在這世上像我這麼精進修行的人有多少﹖」韋馱菩薩就說﹕「在這世上像你這般修行的人非常多﹔不過像你這樣傲慢的人很少,因為你的傲慢,我二十劫不來護你的法。」說完就走了。

妙高禪師流淚,後悔自己的傲慢,告訴自己應該謙卑的修行。雖然菩薩走了,禪師依然對著空中拜三拜向韋馱懺悔,修行一樣堅定,繼續打坐。但還是打瞌睡又墜崖了,心想韋馱走了,我死定了,墜到半山腰時又有人將他扶上臺來,趕緊問道,「是誰來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馱﹗」「你不是說二十劫不來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救我呢﹖」韋馱菩薩說﹕「法師﹗因你一念懺悔心,已超過二十劫之久矣﹗」妙高禪師聽了豁然開悟。傳說他修到唸經的時候,皇宮的皇后都聽得見﹔敲鐘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聽得見,而他坐的那塊石頭便稱做妙高臺。

多麼動人的故事,不但一念的懺悔,可以超過二十劫,佛經上說﹕「一念可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念可以遍滿無量劫」﹔仙佛說﹕「一念懺悔心,百萬劫業空。」一語道出懺悔的重要。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彌勒祖師太慈悲了,是天道的殊勝沾到天恩才有懺悔的機會,然而各人因緣業報不同,有的受業報藉此了業而了道,靈性得以回理天歸位。

呂大仙慈示﹕「改過自新貴在懺悔,消業增慧貴在懺悔。」經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此謂真摯的懺悔,又說﹕「人若有至誠之心,那怕是彌天的罪業亦能消清,皆得懺悔,皆得護佑。若懺悔心不能至誠,業障不消,仍受業緣之牽纏,舊業未消新業又添。因此,修道無他,先從懺悔自性做起自然行道如履平地。」

三、發愿

在因緣中發愿很重要,那位仙佛、菩薩不是因愿力而成就呢﹖老前人的愿︱頂劫救世、愿無終始﹔前人的愿︱化天下為一家、共九洲為一國,許多的因緣因愿力而改變,因愿力而成就。

愿或願不能隨意而發,佛經中有一段記載︱一對男女發願︱願生生世世在一起,這是很大的願。死了以後,一個投生為一條大魚﹔一個變成一條小魚。大魚遇到了小魚要把小魚吃掉,含情看了半天,就把牠吞下去了。

下一世,小魚變成獅子﹔大魚變成了兔子,因為上輩子大魚吃小魚,這一世小魚就變成了一隻獅子。當獅子捉住了兔子,要把牠撕裂的時候,彼此也含情看了半天,還是把牠吃掉。又過了一世,一隻變成老鷹﹔一隻變成小雞,當老鷹遇到了小雞也是一樣把牠吃下去,永遠不分離。

多可怕的願,發願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應該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妻才對,如果只是在一起,在一起有很多的可能,仇人也是生生世世在一起,使得願一直演變下去,願是有力量的,好的愿或願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力。有人說﹕「這世欠你的,沒辦法還你,來世做牛做馬還你。」下輩子可能真的做牛做馬哦﹗應該說﹕「這世欠你,無法還你,下輩子當老闆還你。」這比較好一點(開玩笑)。

更好的方式即是不要逃避,面對我們的因緣,後學很敬佩面臨破產並沒有宣告破產的人,他們認為對債權人未必公平,他們秉著東山再起,盡力把該還的還掉,才不會累積到下輩子承受更大的苦報。

因果業力是不滅的,人生就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有因必有果﹔有為必有報,從來不去理解為什麼會做這些事情,只會使結果更加可怕,前世的我就是如此。而天道的殊勝是給人希望,打破宿命論,藉著懺悔、發愿使壞的因緣改善﹔而發愿要具體且自己做得到的,心愿一發要堅定持之以恆去力行。

四、感恩惜緣

人自降生而後,即蒙天地、父母之恩成長﹔蒙親朋師長之恩而茁壯﹔爾後再蒙社會環境之恩而成就。父母成就了子女﹔老師成就了學生﹔醫生、護士成就了病人,每個人的成就皆來自眾人之付出。
進入道場更蒙天恩護庇、仙佛教化、前賢的領導而知修、知行,成就佛性的提昇,一切皆要感恩,感謝上天賜機緣讓後學了解自己的因果。

六祖慧能講﹕「煩惱即菩提。」禪宗講﹕「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換言之﹕「大煩惱大開悟,沒有煩惱就不開悟。」因果真是開人智慧,了解了因果讓人更加的言行謹慎﹔更知懺悔感恩﹔更要反省精進。
人生有幾次重生的機會,一種是遇到好的老師﹔一種是遇到好的朋友,都是使人重生的機會,可以重新開始。
老前人奉師母之命,來台續佛慧命,在茫茫人海中遍灑甘霖,秉著偉大的精神,傳承播種神聖的大道,我們才有機會重新找回自己,老前人是我們最好的良師。

了解了因果,學習以感恩做為觀照的目標,對生命觀照的開闊,肯定修道帶來生命的改造。
逆緣是生命成長最好的助緣、增長智慧的契機,前提是必須惜緣、珍惜身邊的因緣。

一個惜緣的人通常具有覺悟的心,現今社會多數人都沒有覺悟的心,人會殺豬、雞、鴨、魚……沒有想到牠們也會痛﹔我們傷害別人、怨恨別人,從來沒有想到會受傷也會痛,如果有這樣覺悟就會改變未來的命運,覺悟可以使我們止惡向善,而這些使人得到成就。
佛經告訴我們,好的緣是增上緣﹔壞的緣是逆增上緣,好的緣可以使人增上,壞的緣也可以使人增上,因為它壓迫而人會反抗、奮鬥,最後就成就了。

維摩詰問舍利弗﹕「太陽出升的時候,請問黑暗在那裡﹖」舍利弗答﹕「太陽升出,黑暗就不見了。」維摩詰說﹕「我投生到這個世界就好像太陽出升一樣,太陽是為了照破世界的黑暗﹔我是要來照亮這個世界,不是跟這個世界一起黑暗,一起敗壞。」這一段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累劫的輪迴我們投生到這個世界,正逢白陽普渡,人人累世結下好因緣成為白陽修士,修道是為了要來成就我們的因緣,不是跟人心的敗壞一起沈淪,而是把沈醉的心靈喚醒。

珍惜「三老」前賢的帶領、珍惜修道因緣,今已明道應用因緣和合的機緣精進修道。不要像後學道心懈怠,業力警告﹕「不要以為到佛堂就沒事,時時刻刻都在妳的身邊,給我小心一點﹗」生命不要去等一個不好的經驗才去大徹大悟,可以從別人的經驗分享中,透過自己的思考,把握當下運用自己的資源能量散播光和熱溫暖更多的人。仙佛慈訓︱

生可盡 而濟世弘道之愿心不可盡
死有期 而慈悲喜捨之大愛無窮期
共勉之﹗

註﹕寫完此篇,後學肚子痛,時間是晚上九點多,想到業力臨壇說道﹕「妳知道嗎﹖每當這個時間我的肚子就很痛。」當時臨壇的時間也是晚上九點多,在此做印證。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02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1 十二因緣法
四聖諦、十二因緣法是修羅漢道最基本要修持的法門。《六道輪迴經》裡面談到十二因緣法,所謂十二因緣法就是我們從過去、現在及未來的長久時空裡,其間因果互動的關係,由此因果互動關係,可瞭解我們人輪迴六道的因緣。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一共十二個。

我們來了解人是為何因緣來輪迴﹖佛說:眾生因為假造了十二種的因緣所以會落入因果輪迴中。十二種的原因、十二種的情況、十二種的境界、十二種的執著,讓我們在三世裡輪迴,在此做一個分析:(見文後附表)我們人因為緣於過去世有二種即無明和行的因緣,而來投胎轉世輪迴於六道中。

「無明」因緣就是指我們過去從貪、瞋、癡而來的種種煩惱,因為我們的貪、瞋、癡生了很多的煩惱,造了許多的業,所以我們才會輪迴。因為無明,則有心的造作,而產生「行」,「行」是我們造業的因,所以會來投胎轉世。

因為有貪、瞋、癡自然會造諸惡業,種下墮落輪迴的惡因。
「現在五果」是說我們緣於過去的「無明」跟「行」造下了業因,這種業力的牽引讓我們的意識,就是依這個業力的滾動,投入母胎裡面這叫做「識」。這個意識墮入母胎之後,慢慢從胚胎漸漸成形而有了心和胞胎的存在,此謂之「名色」。

我們人因有業力的牽引,牽引我們的意識投入母胎,藉著母胎受孕後,胎兒在母胎裡經過四十九天的孕育,就慢慢具足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母胎裡經過十個月後就出生來了。

佛教教戒:女人懷孕,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要進行墮胎,應儘量不要超過四十九天,因為墮胎是屬於殺生的行為,四十九天內胎兒未成形前拿掉,罪惡較輕,但仍屬殺生業。經過四十九天後才處理,罪業就比較重了,因為此時胎兒已經成形具足六根,即「六入」。

佛經這樣記載並非贊成墮胎,而是指特殊的情形,譬如有人遭性侵害而懷孕者,或是胞胎引起母親的身體產生異狀,影響母親的身體或子宮外孕等,讓母親的身體產生很大的衝擊或影響危及母親性命,如母親有嚴重的心臟病或糖尿病者。

孩子出生之後,開始與外境接觸,會有冷、熱、饑、寒、渴、餓、痛和濕等感覺,孩子尿濕褲子就哭鬧;餓的時候哭,太冷也哭,太熱也哭,或被驚嚇,被外境刺激無法入睡,身體會產生很多的反射的作用,這叫「觸」;孩子慢慢成長至五歲以後到十六歲之間,就開始產生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六欲等種種苦、樂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欲望就越多,這就是「受」。

接下來從十六歲到三十歲的階段,因七情六欲的情識作用而開始有了「愛」、「取」,對外境、財、色、名、利、親情、愛情,會去求取、佔有,結果產生強烈的愛執「我相」,產生七情六欲和痛苦、快樂的感受,強烈的執著煩惱,由於強烈的我執生出我慢,不能被奪取、不能被欺負,一切以「我」的主體為中心,假如佔有物被奪取就會進行抗爭,這是因為對外境、人事物已產生強烈的執著。

執著我相︱我的東西,我的親人,我所愛的人,產生強烈的愛執和執著,一旦對這些東西有愛執,自然產生貪念,有貪念就想佔有,為了要佔有,就會昧著良心想盡辦法,不擇手段來奪取。

到了三十至五十歲時,這種奪取、貪愛的感覺最強烈,於己有利者,一切人、事、物、財、色、名、利等都想佔有,為達到佔為己有的目的,就會不擇手段去奪取乃至昧著良知,於是廣造眾惡,未來受苦報的業因業力,因而形成,此稱為「有」。

由貪愛造作了這個苦報的業力,隨此業力的感召再去受「生」、去輪迴,經歷「老死」,這當中又造很多業了。每一世輪迴都是因這十二因緣法而來,輪迴不斷,前世、今世、未來世週而復始。

因為人有強烈的貪著、佔取,所以就造作未來受苦的業因。也因為業力的感召造作,就要承受未來的惡果,又緣於這個因,就必須要承受未來的果報。有造作苦報的業力,隨著業力的牽引而來受生,到老到死才停止,這就是十二種因緣,我們三世輪迴因果互動的關係。

從十二因緣法瞭解何以無法斷脫輪迴,及未來之苦果,未來之業。上溯之則由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
因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真空之理,可成辟支佛果,此乃緣覺乘之修持法門。了解十二因緣法就會明白眾生輪迴六道的原因,我們就知道要修善止惡。
張貼者: fang 於 上午12:00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12 彌勒因緣
一、前言:白陽應運,彌勒掌天盤。
自古以來所有的仙佛菩薩為了求無上妙法,了脫生死,都得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但是有仟萬人之修行,也難得大證果。慕州大禪德說過一句話「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什麼大事?

生死大事,還沒明白之前,如同死了父母傷心難過。今天所有求道人在求道那天,點傳師代表師尊師母傳道時,跪在佛前已告訴我們「愚夫識得還鄉道,生來死去見當前。」

末法眾生,在明師一指,已明白告訴我們這一條回天的光明大路,要我們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完全是沾了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大愿,才能輕易得無上妙法,天道弟子每天早晚獻香時,都要默念愿懺文,除了感念「幸受真傳」外,也明白指示,我們最切要的功課就是叩首,懺悔感恩之外要積極行功了愿,希望與彌勒祖師同註天盤。

身為祖師眷屬要具備什麼特質才能配受真傳,才能扶助彌勒成大道,且同註天盤呢?這問題正是後學今天要與各位共同探討研究的題目,為了要求得這種解答,我們必須對彌勒祖師他老人家的身世及風範要有一番認識。

二、彌勒祖師化身因緣:

⒈本生:

釋迦牟尼佛時代,生於印度波羅奈斯國,父親為輔相,母親自懷孕後性情溫順慈憫,故生子取名「彌勒」,義為慈民,一念慈心為彌勒。是釋佛的弟子;有一天阿難請示世尊:弟子不明白,世尊為彌勒授記當來成佛,為什麼佛號又叫彌勒呢?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種何種因緣,起造這個名字。

佛陀說:阿難你注意聽吧!在過去無量劫前,這個世界有一大國,國王名叫曇摩留支,統領眾多小國,其中有一小國,國名豐樂,小國王名波塞奇。

其時弗沙佛在豐樂國渡化眾生,深受波塞奇的護持,也因波塞奇虔信佛法,並全心供養弗沙佛及其弟子,未能按例依時朝貢曇摩留支大王,惹得曇摩留支王盛怒,親自率兵征討豐樂國,以警其違逆之心。波塞奇趕緊向弗沙佛請益如何因應,弗沙佛請其如實答覆。

故曇摩留支王已臨豐樂國境,波塞奇率臣以禮迎接,當曇摩留支王責問時,波塞奇答:「佛世難值,適佛在小國化導眾生,因虔誠侍奉於佛,故未得暇朝貢大王。」

曇摩留支便帶領群臣,來到弗沙佛的道場,遙見眾僧圍繞佛坐,悉皆靜默端坐,其中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眾星拱月般,曇摩留支便問弗沙佛:『此一人,入何葉定,能現如是光耀!』弗沙佛告之:此修道者入慈葉定。曇摩留支聞是語,倍加欽敬,並發心修習此定,入慈三昧。

那時的曇摩留支大王,就是現在的彌勒祖師,彌勒從那時起發此慈心,修證慈心三昧,自此以後,常名彌勒,是彌勒成佛復名彌勒的因緣。﹂這說明我們老祖師在世尊住世時候,他已示現在人間,佛號"彌勒"那麼當來成佛也叫彌勒,是現白陽期只稱祖師。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民,為欲成熟諸眾生。」即以修慈心為因地,而具體實踐,如是因地心,即是慈護眾生,且生生世世,不起殺生念,不食眾生肉,甚至彌勒成佛時,其所化度的眾生,亦均發慈心,行持不食肉戒,慈心最夠,也是他法號的由來。

⒉化身:

①南北朝時,浙江東陽人姓名傅翕,又稱善慧大士或稱傅大士,父親傅宣慈,母親王氏,十六歲娶妻劉妙光,生有二男。常和同鄉去江邊捕魚,捕後又把魚籠沉在水中,口中說著:去者自去,留者自留。因此,同鄉人都笑他是「愚人」。年二十四歲時,捕魚於沂水,與嵩頭陀相遇,告之「我過去與你在毗婆尸佛前,同時發願渡化眾生,現今兜率天宮中有你所用的東西還在,你什麼時候回去?」

大士聽了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嵩頭陀便教他照江邊水影,看到自己頭上圓光寶蓋,頓悟前因,當下即說:鑪鞴之所多鈍鐵,良醫門前多病人。度眾生為急事,思佛土之樂也。

大士頓悟前緣後,依嵩頭陀的指示,偕妻子耕稼於松山苦修苦煉,廣設齋會為眾,懇請妻子賣身做長工以供大眾道糧,他的妻子妙光發心說:﹁唯願一切所生,因此同得解脫。﹂梁武帝大通二年三月,妙光以五萬錢賣與同鄉傅重昌的母親幫做長工,一個月後,東家感恩傅翕德行,遣送妙光回家。

傅翕自身著袈裟,頭戴道冠,足穿儒鞋見梁武帝。帝不解地問:「是和尚?」大士指帽子,帝又問:「是道士?」

大士又指著鞋子,帝又問:「是俗人?」大士指袈裟,後來有詩:「道冠儒履佛袈裟,會成三家作一家」強調未來三教合一,道降火宅,不出家當比丘,在家出家,同拜彌勒慈尊,就是現在白陽期。

②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人,自稱契比,外號長汀子,他身體肥胖,終日袒胸露腹,語言無定,供俱只有布袋一個,禪杖一枝,和羅漢珠一串,居無定所,他往返市肆,見人便乞討,食後剩餘的就放在布袋內,人稱﹁布袋和尚﹂,寒冬臥在雪中,雪不沾身。天將下雨,穿濕草履,炎陽時,穿高木履,居民見其行動,就知道氣候。

有一次,布袋和尚來到浙江天同寺,當日傍晚聽到寺中梆響了,便隨眾到﹁五觀堂﹂用餐,這時候正好風雨交加,他笑嘻嘻非常不客氣,就坐在住持和尚的中央位置,值日和尚喊他下來,他不理不睬,叫行堂師把他拖下來,無奈他穩坐如泰山,動也不動,這時候值日和尚火可大了,氣沖沖走到中央,揪住他的左耳,想把他拉下來,將左耳拉住,只顧往前走,不知怎樣,左耳竟被拉了一丈多長,而身體絲毫未動,兩旁僧侶看了這種情形,都嚇得目瞪口呆。

住持來了,值日和尚將剛才情形向他報告,大家都以為布袋師父會挨住持罵,那知道住持反而呵責值日和尚無禮,並且非常客氣的向布袋師父陪不是,說:「請大師慈悲他的愚昧,也請大師坐這個位置。」布袋師父說:「從今日起,我天天都要坐在這裡。」因為這位住持,早就知道這位布袋大師,就是彌勒佛的化身。

從此以後,每日用餐時間一到,布袋大師就來了,毫不客氣的坐在中央,直到今日,每間寺院佛堂,前廳所供拜的彌勒形象,就是由這段公案而來。這段公案後,便往嶽林寺示滅,大師偈言:﹁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
③清道光廿八年生,山東濟寧人,路中一(第十七代祖,白陽初祖)。

三、彌勒祖師的風範:

⒈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不樂涅槃,不畏生死,不求解脫。
⒉布袋和尚:來也布袋,去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⒊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⒋有人打老拙,老拙先倒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嘻嘻笑;涎吐我臉上,任它自乾了;我亦省力氣,他亦免煩惱。
說這些話可見我們老祖師是何等胸襟、自在、逍遙、洒脫,老祖師是這等風範,那我們身為彌勒眷屬,應具備什麼氣質呢?

祖師整天笑嘻嘻,那我們呢?道親整天是笑哈哈,還是整天苦瓜臉,滿臉憂愁﹖我們有這麼好的「家風」,我們應學習具備上列的特質,才是老師的好徒弟,彌勒祖師的好徒孫。

四、彌勒眷屬應有那些特質

㈠包容性大,不與人爭長論短
有四個人往海邊玩,看到海邊風景美麗(夕陽西下)﹕
⑴商人說﹕開個海水浴場、商店生意一定好,賺錢多。
⑵文學家責備說﹕你俗氣,開口閉口都是錢,用美的詞句形容它不是很好嗎﹖
⑶美術家說﹕把它畫下來,圖美極了。
⑷地質家說﹕那有什麼美,那只是地球變動風化作用而已,有什麼好爭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例子,每人觀點、角度、立場不同,若以個人意見而爭執的話,那真有得爭執了,為綠豆小事也爭得臉紅脖子粗。

因丟掉一塊錢,花五塊錢買蠟燭要找回那一元,但已花了五塊錢﹖
還有上法院求償30萬,用掉100萬元打官司,請問誰贏了﹖
蛇頭、蛇尾各爭能,不能合同,最後兩敗俱傷。
是非終日有,不論自然無。若論人是非,即是是非人。別人對與錯,心中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放下我執不與人爭長短,善與惡,包容起來。
曾有一乾道,家裡只他一人吃素,四人一桌吃飯,堅持公筷母匙,只要有人不小心,用他的筷子夾了任何一盤素菜來吃,這位乾道馬上把這盤素菜全部倒掉,引起了家人的反感與不諒解,不要被別人說修成怪物啊﹗要用較柔性方式來溝通處理改進才是。

㈡常存慈心樂於助人
有弟子問佛,世界眾生未求無上正等正覺時,應如何修行才能少用功,不疲多安樂,速登菩提,佛說﹕「問得好,很順心,眾生修行若不疲多安樂,少用功時,須修慈心,慈與人快樂。」受明師一指時,咱已進入彌勒世界與祖師合。身為彌勒眷屬應常存慈心看世界,世界是可愛的,仇人也變可愛。如同:耶穌釘死十字架,使命完成。佛陀為忍辱仙人時,被哥利王支解不起嗔恨,手腳又生出來,還說將來成佛第一位要渡他。

渡人用慈心,不管渡上與否我們都很快樂,把天道福音傳播,收圓大事,天堂路讓他知道好。渡不上也不要難過,傳這消息、訊息就好,不要說﹕這人冤孽重不好渡,要體己德不夠。
當我們渡人時,親朋好友已有好多人在渡他,今天他來求道跟我們,是上天的安排,前賢也早已把此佳音傳給他。因有事或種種因緣未能去求道,過一段日子,那人來與我們說,他求道了。妳要說﹕恭禧你,說幾句好話給他,從此好好修道,那才真功德無量。

但有些人不這樣想,說妳怎沒跟我去呢﹖或我很早就跟妳說要渡妳啦,此話也許會影響人反感不修道,不再來佛堂,那妳造罪了。存慈心他上岸了,但說不定你當上引保師成全不起來反造過。在辦道中必須存慈心、天心渡人,絕不要帶著人心用事,像辦業績會很痛苦的。

記得小時候老師教我們有人問路要說明,甚至親身帶路;但現在教小孩,有人問路要他們去問大人,若有人硬是要請你幫忙,就喊救命或快逃﹗
小時教育如此,長大會幫助別人嗎﹖故現今社會面臨兩大問題。助人又怕傷害自己,不幫又違反人性。外面有困難,叫人幫忙很難,人人無奈為了保護自己。社會很冷漠,如車禍助人時,反被冤枉,故缺乏愛心。
但身為彌勒眷屬,鴻慈大愿,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不能隨時代潮流,漠不關心,必須發揮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樂於助人。不論是關心或親手幫忙,要站穩立場,不為助人而捲入是非,但心志不變,樂於助人,存慈心主動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喜悅。

㈢笑口常開,順逆一如
一般人為什麼會高興、傷心與難過呢﹖無非因有我,當別人稱讚你時,竉辱若驚,老子說﹕「貴如大患在身,一個人名利順心,得意時驚慌失措,失意時驚恐不安。」也就是患得患失,還沒得到怕得不到,得到時又恐失去。
順逆是為兩大難題,是因我認假為真,因有個我,我們什麼時候才沒有我身呢﹖死了是不﹖在生想不開,死後也同樣看不破的。

在生沒解脫,死後也沒法解脫,是同樣道理。
故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即吾無身,吾有何患。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像前賢此刻專心聽課,有想到煩惱嗎﹖沒有。那就是忘我境界,但此忘我能保持就沒煩惱。
吾既無身還有憂愁嗎﹖像彌勒祖師笑口常開,為了接引眾生,眾生才樂於接近妳。
老祖師有愁嗎﹖一樣有,只是沒有把愁放在心上臉上,把煩惱拋在腦後,但一般人好像怕把煩惱忘記,時時都複習一下,不然忘記好可惜啊﹗

想一想煩惱不會因煩惱而消失,反而更加多,不如把它拋開,學祖師精神,尤其逆境時更應有堅毅精神,像無數歷史偉人,告訴我們他有今天成就不都是經歷無數挫折、失敗、傷心難過而成功嗎﹖不經一番寒風徹骨,那得撲鼻花香。
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所有逆境無非是成全造就我們,為什麼我們會遭遇這挫折失敗呢﹖那是因缺少這方面的能力,上天在成全我們時,抱著虛心態度,那麼所有挫折都會迎刃而解。

所謂順逆禍福沒有一定標準,聖人眼裡可沒有順逆禍福。順境時一般人不會修道,還可能有更大禍害跟著妳來,等到三寸氣斷時,面臨的是六道輪迴啊﹗
有些人在生病時,深感人生病苦,能來佛堂是天大的喜事,讓妳走向修行路,超生了死,因禍得福。很多人在順利時他不會想求道的,當遇到困難逆境,不要把它認為是逆境,當做是增上緣,諸佛菩薩沒有在順境中成就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逆境成就了多少菩薩﹖
順境送走了多少菩薩﹖
故在逆境裡,還是滿心喜悅接受它(那是在成長茁壯),歡喜笑口常開,不要憂心忡忡。人生事不如意十之八九,愁眉苦臉,解決不了問題,笑是潤滑劑,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

㈣低心下氣,謙恭禮讓
無論你有多少財富、地位多崇高、學問多淵博,總不要忘記謙虛,因宇宙之理,永遠學不完,唯有低心下氣,謙虛有禮,終身受用。聖哲說﹕「對長輩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恭是友愛,對晚輩謙恭是高貴,對所有人謙恭是安全」。聖人教導眾生特別重視低心下氣,謙讓能表現出志氣、涵養,明白自性根由,大道在低處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對功名利祿看得開,充實內在德性為要,常說無為是真理,率性而為道,是積極。
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都做,但做出來的要合乎道才可以啊﹗
今受明師一指,見性成佛,對道要有信心,已沒有生死,是靈性超脫,老師已明白告訴我們。
▲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
▲個個皆得還鄉道,保你無恙萬八年。

我們不要太執著肉體的生死,肉體當然重要,只是不要說我走後就死了。佛走後沒有說死的,佛不會死,眾生才會死,他走了這裡事辦完了,他要到別處辦事情去了。
道親歸空身軟如綿,希望我死後身軟如綿,即在世要柔軟,在世硬梆梆,死了也不會太軟。
聖人要我們內心謙下是功,平等是德。

聖經上說﹕「虛心的人有福了,離天堂近了。」接納一切,成就一切,成佛不可缺,是妳的了啦﹗如德山禪師稱周金剛,被阿婆點是那個心,(三心)說不出來,晚飯也沒吃就走了。
遇到了崇信禪師,天色已晚也要走了,因天很黑,禪師拿了一支蠟燭給他,當下開悟。開悟不需經典,先得後修。得道不需經典,因為所得的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知自性佛與諸佛無上妙法處,已得道了。
研究經典只是印證道之寶貴,諸佛妙理是要告訴妳了解菩提自性,都是暗藏天機,自性那個東西,不可說的。
歷代仙佛沒有研究經典,留下所說的話,成為經典,闡述心法。

經典留下都是外因功夫,都是在相上。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指點。
求道後,知道心燈處,表示悟道本體,自性所在,今天發誠心修道,是看外面仙佛借竅嗎﹖還是靠外面人誠心而誠心嗎﹖
受道場氣氛感染嗎﹖如果是,很危險,因你是靠外緣,仙佛不來,大家還來不來,是沒有道嗎﹖
為別人,為仙佛修的嗎﹖發誠心決不可依靠人、事、物,外相會毀滅的,道場有一天也會不在的。
不要靠外圍,要靠自己心燈,體會本來面目,有一盞心燈,才能繼續修道。
自性佛堂,會顛倒錯亂嗎﹖早晚叩首愿懺文要常唸,不是靠外在佛堂,佛堂有燈光,內心有燈光。快點亮自己心燈,讓他亮起來,外面燈熄不要緊,老神在在。

如心燈不亮,如同遇到考驗時亂跑,三祖、十九祖,收圓,天命啦。亂找一番,那是靠外面。有一天,燈熄了,如緊急照明燈一樣,開悟了,心燈亮了,如如不動怕什麼﹖開悟自性光芒,體悟本來面目還怕什麼﹖
不要靠外圍,靠你對道體悟多少,信心、道心多少,果真自大,週遭朋友了解後會遠離你。道在當下開悟,低心下氣,不愩高,才喜接近你相處在一起,會有一股祥和之氣。
如山很高,留不住水,平緩地方流得慢,低窪地方水停留在此。
▲孔夫子說﹕「五美是為人之基本要學,具體表現的美德,溫、良、恭、儉、讓」。
▲仙佛臨壇時也不忘問聲好,何況是人。
▲上生經說﹕未來世,將來做大歸依處。眾生將歸依祖師,愩高渡不到他人,為了接引眾生渡人的一大事因緣,必須表現低心下氣,謙虛禮讓。

㈤處事合理,為人圓融
佛陀證道後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佛性。」
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孔老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一」才是道,得了這一點找到了本性,唯一的真人,就是你的靈性。你的真人只有一個,沒有二個,在我們研究道只研究這一點性理心法,不是講外皮。
各位前賢有沒有疑惑﹖聖人、佛菩薩他們能一貫,為什麼我們得的道一樣,卻不能一貫,別人問我們卻不能回答、解釋得清楚明白。

求道時,老師說﹕「二目要迴光,一點真太陽﹔眼前觀即是,燈下看輝煌。」
告訴你菩提自性,二目迎向看真太陽,以唯傳本體,密付本心,那個不可說的,新買燈泡很亮,用久了會髒,趕快擦又亮了。

金剛經上說﹕掃三心飛四相。不開悟的原因是三心四相妄念執著,三心不斷何見如來本心呢﹖氣性、質性不祛除,怎見理性顯現呢﹖
不能有妄心執著,私心作事,迷真逐妄,劣根(酒、色、財、氣、名、利、恩、愛)本性不該有的要去除,恢復清淨光明的本性,不再私心做事,自然會合理圓融。
有時做事不圓滿,只探討與人來往處事之道理,這只是在相上轉,會很苦。要在自性下功夫,覺悟本來面目,要修得圓滿,不私心作事。
聖人仙佛作事都很圓滿、合理,把一貫穿萬事萬物。覺悟本來面目同體大悲發出慈憫心,達到忘我境界,一切都是為了眾生,那麼一切都會很圓融、合理的。

㈥勇於擔當,忍辱負重
張載說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覺得好偉大,覺得好有擔當。
但想過沒,我們老祖師更要擔當自古以來十方仙佛未曾辦過的事。什麼事﹖三曹大事。
今知自性有五常之德,把自性五常發揮出來,生命先闡揚出來,就是釋放內在上帝,求道那時開始,就是千百億化身,祖師使命已在我們身上,要化世界為蓮花邦,要擔當那麼大的使命,要具備忍辱精神,不然沒有辦法完成的。時時自我勉勵,具備六項氣質,才是真正彌勒眷屬。

五、結語﹕

具備以上特質,才能扶助彌勒成大道,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彌勒眷屬。
⒈彌勒收圓的訊息源源不斷。
⒉謹防假祖師假收圓。
⒊培養彌勒心量,慈心圓融一切,願能與祖師同註天盤。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57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3 持齋的意義
壹、前 言
今天為什麼我們要談持齋呢?南極老仙翁說︰「真正愛自己是找尋一條解脫的路。」而了解持齋的意義,就是愛自己的第一步。何謂持齋?持︰保守、遵守之意。齋︰潔淨身心。
齋字拆解︰
一點玄關竅 一步上法船 了卻凡塵事 左刀斬七情 右刃斷六欲
一路上天堂 一路下地獄 小心謹慎行 要往上前進 可別向下墮

持齋是︰保守身心之潔淨,非禮勿視、聽、言、動、食。也就是在身、口、意方面都能做到清淨。
佛說護淨經︰「一日持齋,得六十萬世餘糧。」意思是說︰持齋一日,可以得到六十萬世不受飢餓的福報。再一次肯定持齋的重要。

貳、為何要持齋?

為什麼要持齋?我們就從幾個方向來探討它的究竟︰

㈠從人體的構造來看︰
人類的腸子、牙齒構造皆適合素食。
肉食動物︰小腸短、大腸直而平滑,適合快速消化。
草食動物︰大小腸皆長(大腸五公尺),來回排列,皺疊在一起。
肉類因為有尿酸、尿素存在,當它在較長的腸子裡過久時,容易產生毒素,增加肝臟的負擔,而且纖維少,易造成便秘,易導致直腸癌、肝硬化;而素食大多屬於較易消化之食物,停留較久的時間,也不易產生毒素,況且人類的腸子屬於較長的,並不適合吃容易腐壞的肉類。
肉食動物︰犬齒,下顎壯。草食動物︰齒平,下顎軟。
人類的齒狀乃是平的,故應較適合吃植物性食物,下顎亦較軟,並不適合咬食肉類。

㈡從習俗說法來看
往生咒
尤其是咱們較長一輩的人,在殺雞時總要先秤一下雞的重量,口中唸著往生咒並且說出幾斤重。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雞是借來吃的,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所以基本上,動物並不是人吃的食物,只不過因為人愛吃,才說出了種種的理由,好讓自己有個台階下。

㈢從慈悲觀點來看
人與所有的動物,都是同樣有靈性的,只不過形體不同而已,只要是有聲音、會跳、會動、會呼吸的任何動物,牠們也都有感覺、冷熱、餓飽,牠們也有親情啊﹗不要為了貪圖口腹,就以強欺弱,殺食牠們;只要將心比心去看待所有的動物,就不敢將牠殺食了。
一個能體會生命共同體的人,必定不敢殺食動物;相反的,嗜慾於殺食動物者,將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忘失菩提心。

㈣從因果觀點來看
眾生在累世的輪迴當中,已經是名為「無始劫」了,在這無始劫的輪迴當中,誰也不知自己到底曾經投胎至那個國家?曾經跟誰生活在一起?曾經有過什麼恩怨?因為那是個不可考的經歷,我們都有可能彼此投胎為六親中的親屬,想想,我們怎麼可以吃自己過去世中的親人呢?

從前,在一個結婚的筵席中,所有的親戚都到達。桌上擺滿了一盤盤的大魚大肉,全部的人都興高彩烈地享用美餚,突然從遠處走過來一位出家人,當出家人走近人群時,嘴中唸唸有詞,道︰「唉﹗可憐喔﹗新郎的前世是新娘的孫子,新娘的前世是新郎的祖母,怎麼孫子娶起祖母來了?那桌上的大魚大肉正是你們過去世中的六親,看啊,坐滿酒席的這些客人全是在宿世中被那鍋中的六親所宰殺的豬羊呢﹗現在換成那些豬羊投胎為客人來吃六親的肉了。再聽那酒席中美妙的歌舞聲,可知樂師們所打的鼓是你前世的父親的皮製的嗎?」從這個故事看來,我們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沒有一項與自己沒有關係。因此,更應該多愛護周遭的人、事、物,才不致造下因果牽纏的孽種呢﹗

㈤從災劫觀點來看
靜觀社會所有的人禍,其來有自,由於殺業太重,這股怒氣所造成的後果,就是不斷地戰爭、殺搶等事件。由於殺生所集結的共業,就像滾雪球一般,愈滾愈大,了無止期,若不趕緊停止殺生,災劫不知要演變得多大?
每一個人的頭上都插有一無形的旗子,插紅旗者遭火災,插黑旗者遭水災,插白旗者遭刀兵車禍,插青旗者遭樹木壓傷,而插黃旗者可受到上天的庇護。只要一立了清口愿的人,頭上自然改黃旗,一旦災劫來臨時,仙佛是認旗不認人,立了清口愿的人,即時可受到仙佛的救護。

㈥從健康觀點來看
肉食對健康之害
首先從飼養動物開始說起,養畜業者為了減少動物之病害,加速動物之成長,以便改良肉質,因而常給動物使用抗生素,並且注射賀爾蒙,造成動物致癌、長瘤的重要因素。
再者,當動物被殺時因恐懼而產生毒素,並在經宰割之後,心臟即停止跳動,體內一切清潔廢物的動作也跟著停止,其所積存的廢物,及與死後分解腐化了的廢料在一起,毒化整個屍體。其腐敗的細菌有︰枯草菌、變形菌、大腸菌等,其耐熱性強,抗熱性也高,有的加熱至攝氏100度,數分鐘後仍未死的也有,何況是生食、未煮熟的肉。

當肉類被吞食之後,在人類體內,由於肉類中的膽固醇流入靜脈管,使血管壁變厚,血管變狹窄、彈性減低,血液變濁而重,導致血管硬化、心臟病、高血壓、腦溢血、中風,(美國每25秒,就有一位心臟病發作;每45秒,就有一位因心臟病而死亡。)除了膽固醇之外,肉類中的尿酸、尿素,在較長的腸子中過久會產生毒素。
萬一肉商將變質的肉,加上硝酸鹽與亞硝酸鹽,以使肉質鮮紅,而這兩種都是致癌物。

素食相較之下便具備了延年益壽、養顏美容、強化骨骼、齒、消除體臭、促進腦細胞活力、造血較多、防癌作用、防止便秘、增加消化力、降低膽固醇含量、減輕腎臟負擔、可得良好睡眠精神充沛、可以改變性格。
這樣分析下來,南極老仙翁說︰「真正愛自己是找尋一條解脫的路。」各位前賢請用您的智慧,判斷一下是素食還是非素食比較愛自己的身體。
參、如何做呢?

㈠口清︰
只有素食是不算清口的,所謂清口就是吃進入的食物要清潔衛生。講出去的話也要謹慎,不亂言、不妄語、無穢語、不說虛詞、詐語、不談人之是非、不食五葷三厭。五葷者︰蔥、蒜、韮、薤、興蕖。五葷和煙酒一樣,對身體傷害很大,所以佛家與道家禁止食用。
蔥,傷腎傷骨。蒜,就是蒜頭,傷心敗血。韮,韮菜,傷肝傷筋。薤,就是茖蒜(小粒蒜頭),傷脾傷肌肉。興蕖,根似蘿蔔,味如芥茉,吃後傷肺傷脾。

三厭者︰飛禽天厭、走獸地厭、水族類水厭。不食五葷三厭,以免污口腹,不殺生害命以免傷身心,須食清淡芳香之品,不食葷腥之物,如此吃入講出都是清口,才能稱之清口。
口為禍福之門,俗語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可以為福,一言可以為禍。古人有一句俗語云︰「話到舌尖留半句,事從禮上讓三分。」

凡屬精神方面及關於身心方面的萬事萬情,與外界交流,皆從此口出入,有如進出口商,內外貿易一樣,故曰港口。人之一生言語談笑,問答應對,關係其人品之清高卑鄙、誠信、詐偽、是非、曲直、邪正,皆由其口中吐露出來,由此種種言詞舉動是是非非,種種態度,顯出自己的人品性格,能招致人之憎愛,毀譽褒貶及種種情感,因此惹出種種利害關係,這便是由此口所吐露出來的是是非非,向他人換取種種是是非非的利害關係回來一樣的。恰如碼頭搬運貨物出入一般,是謂之碼頭。

故一言一語皆關係其性情人格,不可不慎,故須謹守顏子之四勿,非禮勿言,又須戒除五口。
⑴烏鴉口︰破爛嘴、破敗語、危害凶險、壞話。
⑵朱雀口︰毒舌、穢語、亂噪、毀傷謗言。
⑶昧心口︰欺心滅良、巧言令色、巧識藏奸。
⑷辯護口︰自欺自恕、掩惡藏拙、詭辯。
⑸海 口︰虛言、詐語、煽惑誇張。
此等穢語鄙言、毒舌邪說,皆可以污穢吾口,而害精神、損傷人格、損傷陰德,所以修道除了素食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修口,兩者兼備方可稱謂之清口。

㈡身清︰
舉止合禮,足涉正當場所,身行合道之事,也就是不殺、不盜、不淫,絕對不去不正當的場所或做不合理的事、舉止放蕩、行為乖舛。例如︰不殺傷、傷害人或小動物,甚至小昆蟲;不強佔、搶劫別人的財物,不強暴他人的妻女,或涉及風月場所。
活佛師尊云︰「一行不正,可引萬人之責;一身不正,可惹萬人之厭。」一己的言談舉止足以影響週遭很多人,因此,對於自己的行為,要負起絕對的責任!

㈢心清︰
心中所思,要符合中道,去除貪、嗔、痴。
貪念一起,心神即亂,慾火焚身則傷害身體,心不得安寧,所有的壞事就都做得出來。而嗔心一起,更不會管其後果了,所謂的「一把無明火,能燒萬里功德林」,嗔恨心亦是輪迴的種子,嗔心不除,生死難了。痴心乃是沒智慧,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皆念念不忘,故心不得清靜。以上貪、嗔、痴若是不除,就會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肆、結 論
最後後學送各位九個字︰人生好,人好生,好人生。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54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4 認識因果
一、前言

㈠出世必要:明因果第一,修道第一要務。
宇宙天地之中,有天有地,上而天界,下而地界,中而為四大部洲之人界,為神、為仙、為人、為鬼、為畜生,皆在因果之中;蓋神仙不昧因果者也,人而落於因果,顛倒變化而不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前世之因,今生之果也,今生之因,又出來世之果,因果不了,生死就不了。

六道輪迴,畜生四道,胎、卵、濕、化;人有二道,富貴、貧賤。今生富貴,是前世積德行善之因,好因結好果;今生貧賤,是前世作孽造罪之因,壞因結壞果。生生死死,有本萬年簿子,十殿閻羅王掌管,甚麼因結甚麼果,他替你算得公公道道,絲毫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報有遲有早,有明有暗,有合幾世算結,乘除加減而報,故有看得見之報,有看不見之報,有因果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善惡之報。

親愛歡喜是因果,冤家煩惱亦是因果,不是天地定的,不是閻羅王強派的,仍然是人自造自受。好因果上至天堂,惡因果下至地獄。世上人不信因果,說人死如燈滅,不信報應,說只見活人受罪,那見死鬼戴枷,豈知道人之死也,形滅而靈魂不滅,靈魂猶如火種,可以吹得過,可以點得著;至於活人受罪,如水火之災,瘡病之苦,王法官刑之冤枉,大半由前劫所造,在陰司則定罪案,發到陽世來受,又有人尚未死去,而魂已拿入陰司受刑,此活靈活現,到處皆有,可知有受罪之活人,定有頂枷之死鬼。

死人罪重了,在陰司自然頂枷,即或托生陽世,亦必做受罪之活人。試看都市之中,大路之上,多少殘疾不成形的,惡瘡腥臭、流膿出血、終日叫喚,豈不是活地獄即在眼前﹖人在陽世多不信因果報應,到了三寸氣斷,魂入陰曹,孽鏡臺前一照,修行者了前世之孽,得到超脫法,成出世之果也。

㈡佛說三世因果經
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阿難頂禮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問訊,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提一切眾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以何果報﹖望世尊慈悲,願為弟子一一解說。佛告阿難言與諸大弟子,汝今諦聽,善哉善哉,吾當為汝等分明說之。是故世間一切男女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世因果之報。

二、因果定律:
「因果」|因緣果報
因|原因。
緣|助緣。
果|結果。
報|報應。

㈠感應與報應
感應就是善的因果。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好像敲鐘一樣,敲之大者則大鳴,敲之小者即小鳴,不敲當然就不鳴了,即無誠心就無感應也。報應就是惡的因果,天理昭昭,報應甚速。報就是作為的因,應就是結果也。可是作因之時看不到果,所以世人才妄作妄為,佛悉知三世因果,故佛祖怕因,小人怕果。果就是結果,等到結果就無法改變,要自作自受,怕也沒有用也。

㈡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卲康節夫子曰:「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升合。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網恢恢報應甚速。」
㈢行為與命運–
行為就是因,命運就是果。
我們的行為就是命運的種子,我們把自己的行為,就種在這一片土地裡,土者寸土,地者心地,在未來的歲月中就會獲得收穫,這收穫就是你的命運,所謂之因果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也。即「命好不到貧家去,命窮難進富家門」。

三、因果律的特性:
㈠因果通三世|(因果不滅定律)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因果不了,沒完沒了。」所以早了早好。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市場化緣欲修佛寺,化了數日,無人佈施。後來有一位賣燒餅的臭頭囝仔,看不過去,把賣燒餅的錢都佈施給老和尚,因此感動很多人,也都跟著佈施,才讓老和尚化緣到所需要的錢。但是,這個臭頭囝仔不久之後,生了一場病眼睛瞎了,不久又因為眼睛看不見,外出時跌到糞坑淹死了。

大家看到這樣,都說「好心沒好報,善惡沒報應,老天無眼。」但是老和尚在廟裡聽到這消息很高興,替他立了牌位、燒香祝禱。老和尚召集大家,向大家開示;「那個小孩因累世惡業召感,這輩子臭頭,來世是瞎子,再來世會落到糞坑淹死。由於他佈施的功德,所以,三世罪業歸於一生,三世惡報一次受完,以後就沒有惡報了。」

㈡善惡昭彰報應不爽–
「大善生大福報,小善生小福報,
小惡得小惡報,大惡得大惡報。」
但是有人行惡,偏偏富貴,有人行善卻偏偏貧賤。此乃這世行惡之人,有其祖德庇蔭或前世善功彌補,暫時沒有報應。行善之人,仍受惡報者,大都因祖德有虧欠,或以目前所行之善補他前世之惡業。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必滅。」

⒈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

禪宗公案—「野狐禪」的故事。禪宗六祖慧能之大弟子百丈懷海禪師,在講經說法時,每次都有一老者最早到,聽完之後總是遲遲才離去。有一次講經完畢,此老者徘徊許久仍不離去,百丈禪師乃趨前問其為何仍不走﹖
老者自稱其為一野狐之化身,釋迦牟尼佛以前迦葉佛時代,為在此山之一修行者。

某次其弟子問他:「解脫者是否會落入因果」﹖他回答:「不會」。因而墮為野狐之身五百世,世世受野狐身之惡報。雖然他曉得因答錯話而墮為野狐,但苦思至今,並細聽百丈禪師之講經,仍不知道究竟錯在那裡﹖今特懇請禪師為其解惑,百丈懷海告訴他:「解脫者是不昧於因果,但仍落於因果。」
老者聞是言,法喜充滿,乃頂禮並告訴百丈禪師,五百世野狐惡報已了,將轉世超生,請其在寺後一棵樹下代為掩屍。百丈懷海次日依言前往,果見一野狐屍,遂掩埋之。

⒉因果不昧之故事–

在明朝中葉的時候,有一位治軍嚴格的將領,鎮守在邊疆的重要隘口,山下住了幾十戶樸實的老百姓。在一個風高夜晚,十位兵士下山遊蕩、酗酒,其中有一位喪失了本性的兵士,借酒裝瘋強暴了一位民女。

翌日清晨,這一位橫暴野蠻的將領知曉此不幸的強暴案之後,不分皂白,血心用事,把十位兵士全部處死。事情的發生到結束,對此將領來說,毫無半點所謂報應的現象發生,經過幾年,將領死了,此事亦漸被世人忘掉。
含冤而死的九位兵士,陰魂不散,時時刻刻尋找報復機會,奈何將領為國效勞,功高德大,鬼魂不能近身,只有等待再等待。
到了清朝時代,這一將領轉生某寺廟之主持,四、五十年的修持,道行高深,是位高僧。某一日下山化緣,路經賣香肉處,香味撲鼻,心想能夠吃一口該多好(學道者該謹慎持守)。回去後,大腿上長出九個人面痔,好不驚人﹗奇怪地,即是撩起褲管讓人看,覺得非常舒適,放下褲管,痛得叫苦連天。三年過去了,仍舊如此。

他就深深領悟出是種冤孽病,跪在大殿世尊面前懺悔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晚上,他就夢見九位兵士殺氣騰騰站在面前喊道:我們已找你三百年了,都沒有下手報仇的機會,等到你下山聞到了香肉味,因心動而破了如來大戒,立即乘隙而入,讓你受了幾年痛苦,本欲置你於死地。因你在佛前懺悔,平時又能修心養性,積德行善,就饒了你,好自為之,我們去了。
這個故事給予眾生的啟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未到,不是不報。經過三百年漫長的歲月,出現了九個人面痔的報應。奉勸世人不可亂造殺業,種殺因結殺果,慈悲為懷,博愛為本,功德無量,善哉﹗善哉﹗

㈢善惡不能輕易抵銷–
雖然刑法上有罰款或「易科罰金」,可以抵罪。而世上有錢、有地位、有勢力的人犯了罪,只須花大筆錢,買通貪官污吏,就可免除應受的刑罰。

但天地大公無私,因果律之前,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善惡不能隨便抵銷,有錢有勢者做了惡業,無法用金錢改做善事以求抵銷應受的惡業。否則有錢勢的人,大可有恃無恐,做盡傷天害理的事,然後花錢做做善事,就可消災,免受惡報,如此一來那有公平可言。這一個特性與世俗的情形大不相同。

「善業與惡業不能輕易互相抵銷,須有相當的條件才可相抵。」這是維持因果律公平的一個重點原則。善惡能相抵銷時,「抵銷」只是一種表面上看到的現象,實際上應稱為「轉業」較正確。「轉業」是指「原有的福報,因作惡而發生轉變」;或者是「原有的惡報,因懺悔、止惡、行善、念佛而發生轉變。」這時候轉變的業報,或者由重轉輕、由輕轉無;或者現報轉為後報、後報變為現報;或者根本斷滅,或者暫時中止而隱伏,以後遇緣仍會再發。情形複雜,無法一概而論,也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說得明白。

㈣因緣會合才會產生果報|
行善得福報,行惡得苦報。行善是「因」,福報是「果」;行惡是「因」,苦報是「果」。「因能生果,果必有因」是一定的道理。
但是有了「因」後,還須要「緣」來會合促發,才能產生「果」。「因」譬如種子,「緣」譬如土壤、水分、空氣、日光,這些都具備而且會合之後,種就發芽、成長而結出果實。若缺乏緣的配合,種子仍是種子,不會自己變成果實。不過種子仍舊存在,只要有一天,「緣」來促成,仍可成長而結果。
由於因緣會合才能產生果報,所以先造的因不一定先產生果報;後造的因不一定後產生果報;現在造的因也不一定今生就產生果報。
一般人多因看不見今生的現報,就否定因果報應的存在。其實,佛經上早就告訴我們;縱使經過百千劫那麼久的時間,所做的善業惡業是不會消失的,只要因緣會遇,還是產生果報,由自己來承擔。

四、天道弟子之因果觀:

㈠道真、理真、天命真–
天道寶貴與殊勝。何其幸運身為天道弟子,有老師的庇佑、諸天仙佛的庇護,可以逢凶化吉,躲災避難。

㈡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六萬多年來,無明造罪,無明受報。
關聖帝君說:「俺關某雖然法力大,只能伏魔不能伏冤。」青龍偃月刀,可以斬妖除魔,但遇到累世冤欠也是無法處理,所以個人冤業還是要各人自己去了。

㈢道真冤孽急–
三期末劫年,道劫並降,上天降道也降劫。
因為已經到了末後了,是末後大清算的時候,冤欠也討得急,所以鬼魂可以請旨而來,有冤報冤,有仇報仇。所以說:天時緊急。
明師一指超生了死,可以回天,不再輪迴。如果以前所欠罪債沒還清,那怎麼辦﹖沒有求道的還會再來做人,可以慢慢還,慢慢討,如果回去之後不再來,那冤欠當然急。人生最重要之事就是要了生死,因果報應絲毫不苟,無業不轉人,既帶業而來就要消業,該還就還,該償就償。因果不清,生死如何了,如何解脫。

五、修道就是要「了因果」

斬除累世因果,才能了生死。如何了?至少要做到下列幾點:

㈠持戒–
持戒是修道的根本,若不持戒,「舊罪未消,新罪又造。」這叫「有漏」。
例如:放生有功德,但若未吃素又犯殺戒,功德被抵消了,說不定還倒欠一把。因果中最重者「殺孽」,一命抵一命,一刀還一刀,千百劫後,躲脫不了。如我們吃齋,正是怕結殺因,積成殺果,修行者要了前世之孽,得到超脫法,成出世之果也。

㈡行功立德,三施並行–
化解冤業就是要功德迴向,就像欠債還錢。修道修心:「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修道才有功德可以迴向。內修心性,外渡他人–渡人的功德有多大,不祗成全他一個人,也可讓他九玄七祖沾光。佈施有功德—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並行。常來佛堂修辦—有修有辦就有功德,就可以使你祖先沾光,累世冤欠沾光。

㈢感恩與懺悔–
遇到困難,不要怨天尤人,首先要懺悔前世惡因,多行善事,將功補過,祈求仙佛慈悲撥解。
三期末劫,可以得道修道,乃千古難逢之機緣,上天降道,可以先得而後修,累世因果可以一世還,一世修,一世成。呂仙祖說:「人身中華最難生,大道明師更難逢;既得人身聞大道,務必早修早超生。」大家好好珍惜此得道機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大家共同勉勵。

因果的可怕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52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5 佛堂及傳道儀式的殊勝
壹、前言:
時值三期,天降真道,明師應運,普渡三曹,吾等躬逢盛會,參與修辦,實乃累世修來的因緣,我們應該確信佛堂及傳道的殊勝,急速修辦,立己達人,內外兼修,才能報恩了愿,返本歸鄉。

貳、佛堂的殊勝:

⒈通天橋樑、修辦聖地︱聖經曰:「我就是真理、道路、生命,若不經過我,不能到父那裡去」。
⒉佛桌擺設、法天則地︱佛桌分上下桌,上桌代表清靜高明,如天之覆物、大公無私、自強不息、生化萬物、悠久無疆。下桌四方形,法地之博厚、安靜、承載萬物,啟示我們行事要方正,不執著、不貪、不妄、不驕、不疑,剛柔並濟,才能圓滿功德,超凡入聖。
⒊佛像莊嚴、清靜道場︱諸佛菩薩聖像,不但莊嚴道場,也莊嚴求道人的心。親睹聖顏,內心生發見賢思齊之心,讓我們效法彌勒祖師笑口常開、心胸坦蕩,肚大能容,充滿慈心慈行。效法南海古佛、濟公活佛、關聖帝君、孚佑帝君他們的慈悲、智慧、充滿浩然正氣,公正不阿,逍遙、自在、隨緣渡化眾生的典範。

⒋燈光照耀、點燃心燈︱三燈並列,謂之三花聚頂,能使身心靈健康。禮囑詞曰:「當前即是真陽關,真水真火已俱全,余今指你一條路,燈光照耀在眼前」(乾道)。「眼前觀即是,燈下看輝煌,這是真明路,了結還故鄉」(坤道)。印證:聖靈與火的施洗。

⒌安爐跪拜、仰俯無愧︱安奉八卦爐,要我們安身立命,命宮一旦安座,慧命必能永昌。跪在拜墊上,能俯仰不愧於天地鬼神,知過能改,圓滿心性,使法輪常轉,以成就道果。

⒍獻供五盤、圓滿五德︱水果乃日月精華所結成,圓滿結果之象徵。五德者:「慈悲心、好口心、清廉心、平安心、智慧心」也,故獻供五果,是希望完成五德,使道果早日圓滿,容易證道。

⒎獻供供茶、上清下濁︱要我們陰陽調和,剛柔並濟,調整環境、步伐、情慾,達於致中和之道。

⒏傳承道統、續佛慧命︱繼西竺千秋聖業,開南屏一脈正宗。桃園明聖經曰:「希聖希賢由天命,學禮學詩聽自然」。

六祖壇經付囑品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⒐三曹普渡、恩及三界︱玉皇普渡聖經曰:「上渡河漢星斗,氣天諸仙成大羅,中渡人間芸芸眾生脫輪迴,下渡地府幽魂惡鬼畜生可超生」。「開普渡亙古未有,真奇緣巧遇此春」。  

⒑諸佛護持、顯化般般︱掌敕令萬仙助道,諸佛真飛鸞宣化。活佛師尊曰:「三才扶鸞,開沙借竅,宣揚一貫真道,以期醒迷覺世,時至三期,道劫並降,上帝不忍九二原子,同罹浩劫,於是普降一貫大道,同時復派諸天神聖,萬仙菩薩助道,以木筆沙盤,飛鸞宣化,垂示訓章,廣渡有緣」。大進宮福德正神曰:「一心有意善修身,貫徹始終莫妄陳,道理靈明通大道,真理難啟賴師真」。  

⒒淨化人心、弘揚文化︱先天大道傳承道統真傳、心法真傳、天命真傳,應時應運,普渡三曹,恩及三界,三乘根人齊渡,是萬萬人修,萬萬人成的普渡大慈航,每每在開班的法會裡,闡明真理,弘揚文化,恢復固有倫理道德,道場實施本性的教育,令所有班員驚醒迷夢,頓悟本來,去惡為善,改變氣質,從而回頭去暗者,不計其數,這是大道宏揚般若正法,淨化人心,普渡原人的殊勝。

⒓大展宗風、道化全球︱先天大道是天啟的信仰,大道大開普渡因緣已經成熟,收束、收圓、結果的佳期已經來到,抱朴子曰:「例如水果成熟以後,一切動物齊來採食。」道理也是一樣,又明明上帝下令大開普渡,天命之流行,速如置郵之傳命,故能在短時間內,傳遍至世界萬國九州。開普渡奉天承運,開科選大展宗風。

參、傳道儀式的殊勝:

⒈般若正法、開啟自性︱金剛經第八分曰:「一切諸佛,及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六祖壇經般若品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⒉天榜掛號、地府抽丁︱人有三個籍冊:天堂、人間、地獄。聖經啟示錄二十章十五節曰:「凡是名字沒有記載在生命冊上的人,就被投入火坑」。路加福音十章十七節曰:「七十二門徒歡喜的歸來向耶穌稟報降魔之事,耶穌說:『你們不要因為魔鬼屈服於你們的這件事而喜歡,你們應該喜歡的,乃是因為你們的名字已經登在天上了』」。

以上聖經所述:「名字記載在生命冊上」、「名字記載在天上」,正是天榜掛號,地府抽丁的事實。

⒊獻供禮節、收束雜念︱點佛燈、獻茶、獻果、獻花、獻香、叩首禮佛…等,都能收束雜念,降伏妄心,使萬緣放下,清靜心靈,圓滿道果,明心見性,會見自家菩薩。

⒋請壇禮儀、人天共辦︱請壇能恭請明明上帝,暨諸天神聖,萬仙菩薩降臨,護壇護法,隔開人天耳目,以傳心法,不但莊嚴道場,更莊嚴求道人的心,在天人合一的運作下,完成普渡收圓的事實。

⒌引保當愿、破邪顯正︱圓覺經曰:「未成佛道,先渡眾生」,引保師求道以後,效法諸佛菩薩的愿力,立己達人,故渡化原人前來佛堂求道,一方面渡眾生,一方面了自己的業障,便能一步步邁向成佛之道。為顯示所求的道是真宗正脈,般若正法,絕不是左道旁門,騙人的錢財,否則願受天人共鑑。

⒍求道愿文、修行階梯︱愿者原來的心也,以原來的心,立下十條大愿,方能承師指點明路,表白求道者的至誠與弘願,以愿力鞭策自己邁向正道,以愿力改變不良的念頭,一以成就自己,一以報答天恩師德降道之隆恩。愿文內容如下:「誠心抱守、實心懺悔(坤道:實心修煉)、如有虛心假意、退縮不前、欺師滅祖、藐視前人、不遵佛規、洩漏天機、匿道不現、不量力而為者(坤道:不誠心修煉者)……。」上天會派來仙佛監督監察,護佑求道人,功愿成就,依此十條大愿行之,必能成就道果。

⒎傳授合同、天人合一︱授合同的意義如下:⑴子亥相抱為孩,謂常懷赤子之心,自能無憂無慮,自在逍遙。⑵子即始,亥即終,修道若能始終如一,必能圓滿功德,離苦得樂。⑶與上天合,與上天同,人心與天心契合,天人合一,即能返本還源,超凡入聖。

⒏點開玄竅、明心見性︱點開玄關竅的意義是:⑴指出自家菩薩。⑵契入真空。⑶收束六根。⑷顯露善美德性。⑸轉識成智。金剛經善現啟請第二分曰:「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正信希有第六分曰:「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曰:「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一章三十三、三十四節曰:「你眼睛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眼睛是身上的燈,聖經辭典把眼睛「eye」翻譯為一隻眼睛,乃暗指通往天國的窄門:第三隻眼睛也。古蘭經第二章二十八節曰:「你們一同從這裡出去吧!我的『指示』將達至你們,都從我『指示』的人,在他們『無懼無憂』。」

⒐口訣通天、大光明咒︱口訣之第一個字,為道之無極,清清靜靜,是離一切語言形象之無極真理,當不著三心四相,無為而為。儒之至善、道之全真、釋之佛性,是本體,為吾人之本來面目。第二字為太極,是千般妙用。第三字為體用合一,福慧雙修、性命合體。六祖壇經行由品曰:「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最後兩字為立己達人,完成彌勒祖師普渡收圓的神聖使命。以達輪迴止,生死了,才是真正的躲災避難。

⒑禮囑真言、成道真詮︱禮囑詞曰:「你今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如今接受明師指點玄關竅,生死大事已經完畢,以後只要終日煉神光,也就是一方面渡眾生,一方面了業障,便能一步步邁向成佛之道。

⒒功德圓滿、萬家生佛︱活佛師尊曰:「世間有一件事值得積極去做的,那就是『修辦道』。」因為路不行不到,飯不吃不飽,鼓不打不響,道不修不成。得道以後,只要參與道場運作,立己達人,履行深般若,四書大學篇朱熹夫子補述格物致知章曰:「至於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只要大家功德圓滿,二六時中,流露慈悲心與智慧心,你也是一位活佛,活菩薩。

肆、結論:
   佛祖慈悲渡萬緣 堂宣一貫化三千 傳承衣缽頹風挽 道化群生脫苦淵  

殊有真詮超聖域 勝揚妙諦返先天 詩文勉勵勤修辦 誌記豐功濟無邊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50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6 天道弟子的使命與任務
壹、略述歷史文化的演變:

㈠我們中華道統文化,從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至周公,有著一脈相傳的統緒,聖君賢相,代天宣化,教化百姓,使天下黎庶,得享幸福。

㈡時至春秋戰國,王綱失墜,人心不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懷大仁大義周遊列國,作天之木鐸,警醒愚迷,奈時運不濟,迨至孟子,以不忍人之心,續孔聖之志,遊說諸侯,惜因劫數已定,返鄒與弟子講論內聖外王之道,以俟來學。

㈢孔孟以後,天命旋歸,真道暗轉於西印度,故自嬴秦以降。博學碩儒,未聞正法,聖門高如萬仞,不得其門而入,撲朔迷離或妄加穿鑿附會,歷經朝代,雖有佛老末流,盛行於世,但皆一時暫保小康,及至北宋濂洛關閩,諸大儒者,反溯先秦,欲闡聖人大道之玄奧,興起理學,而時運未到,天不授命。唯有詮釋心性,疏通義理。

㈣明朝哲人王陽明,悟致良知,將心性大法,可說分析詳盡,但只偏於心性之學,聖人大道未備,繼起之儒者,雖有心補其不足,巧逢滿清入主中原,行籠絡政策,收文人學士,做考據工作,更興文字獄,使文化生命,一蹶不振,三百年的滿清,成為中華文化的黑暗時期。

㈤滿清末季,西方知識學問,勃然興起,物質文明發達,向東方文化進軍,歐風美雨的侵襲,又加上滿清的故步自封、文化生命的衰弱,士人學者不知所措,一時慌亂,盡棄固有之寶,效仿西方之皮毛,天下激起了巨大的狂流,眾口鑠金,以假亂真,魔強而法弱矣。現出紅陽末法時期的衰象。

㈥當今之世,知識大開,國際之間來往頻繁,思想的影響甚速且大,未知者各以其知見假設真理,傳播其不了之義,如盲人摸象,妄加忖度,賢者知者過矣,不肖者愚者不及也。先秦只有百家齊鳴,今時萬教齊發,眾生聞之,不知何去何從,學人君子不得折中於聖人。

孟子曰:「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又國際之間,不講信義,不重道德,而崇尚功利,發明利器,極盡戰爭之技巧,增強滅敵之威力,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虞,眾生性命,危在旦夕。此天下眾生沉溺矣,當援之以道,詩云:「天之方蹶,無然泄泄」非聖人之道者即泄泄也。

㈦皇慈憫,不忍玉石俱焚,派遣明師倒裝降世,重開文運刷新世界,平收萬教,另立起格盤,惟有奉天之命,應此機運的大聖人堪當此重責大任,又有諸天仙佛、萬仙菩薩,搭幫助道,同心協力,扭轉狂瀾。

㈧俗云:「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又說:「亂世出聖賢」,我們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當共謀幸福,迎向光明。當然眾生愚昧,莫衷一是,無以自裁。而今明師來矣,所謂:「有緣遇得佛出世,無緣遇得佛涅槃。」我等幸遇明師,得了真傳,應當力學聖道,共唱法音,實現理想。
 

貳、我們的使命:

老師曾經指示我們,應該負起的使命:
先天的使命為渡化眾生達本還源。
後天的使命為復興中華道統文化,移風易俗,化世界為大同。
老師指示的使命,是何等神聖、高貴。因為有明師的指導,我們信心十足,我們絕對可以做得到,我們要團結、奮鬥,我們一定會成功勝利,這是關係著天下蒼生性命的大事,值得我們犧牲,值得我們奉獻。我們不只是樂意接受,更應該感激,詩云:「上帝臨汝,不貳爾心」。

參、我們的任務:

㈠廣渡有緣,早日聞道。佛有渡化眾生的四攝法:
⑴佈施、⑵愛語、⑶利行、⑷同事。設身處地,易地說法,引渡有緣。

㈡使聞道者能繼續受到成全,能精進學道、修道、辦道。

㈢使聞道的人,發出廣大心,立菩薩愿,恆誠不變。

㈣經典研究,充實學問,博古通今,力學聖道,通達萬法,道與教分析清楚,各教考驗,印證性理。

㈤身體健康,慈悲熱誠,誨人不倦,尊師重道,敬老尊賢。

㈥貢獻所學於大道場,在各種進修班當中,共同研究各教聖人之奧旨,並深深體會天恩師德、天命的可畏,深入瞭解道場,開創維艱,守成不易,是師尊、師母大德、老前人、前人窮畢生之力所創造,還有各位前賢的犧牲奉獻,才有這莊嚴的大道場,眾生借此可以得到性命的皈依,也如同苦海避風港,借此共唱法音,使人人復回古道,中華道統文化得以復興。

㈦對於大同世界應具的學問如下:(白水老人箴言集)

⑴心理學:排除敵對,靜思己過,寬宏大量。
⑵飲食學:要有節制。
⑶運動學:動中求靜,勤而不斷。
⑷衛生學:清潔外面,調和內心,少思寡慾。
⑸精神學:要振作,勤勞思考,樂觀活潑。
⑹家庭學:有規矩,守五倫,勤儉持家,忍耐負責。
⑺社會學:互助互諒,濟困扶危,不做非禮之事。
⑻倫理學:要嚴謹、忠孝廉節、六親和睦。
⑼社交學:要忠信,不貪非義之財,不交無益之友,朋友勸善規過。

肆、結論:

我們既知使命與任務,就應當力行實踐。師尊說:「你在那一方領導的後學都行正道,大家能超生了死,脫了苦海,你就能在那一方名留人間,為佛家領袖,是佛頭。如果把那一方的後學領導走入歧途,誤了人家的後輩,連累人家的九玄七祖不能超生,那他們的祖先全恨你,因你誤了人家的子弟,那你也就成了下地獄的罪魁了。」

我們為了救自己、救眾生,改變環境、淨化社會、挽世界清平,當盡心竭力,完成這神聖使命與任務。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48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7 布施之真義
一、前言:
㈠何謂布施
運心普周之謂布;克己惠人之謂施。布者,即以慈悲的心懷普遍周濟十方眾生,幫助解決眾生之困難;施者,施惠與人,有施必有受,受即從別人處得到好處。
施比受有福,所以施也是增福。布施即修福,用此福來濟渡自身,莊嚴自身。所以布施是福慧雙修,不僅修福也藉著布施的過程,讓自心佛性朗現,堅固自身的行持,化除後天的遮障,其功大矣。故師云:「運心普周佈十方,綴己惠人施無疆。」已不再是克己惠人而已,克己的過程中,原來也是在莊嚴自己,提昇自我啊!

㈡六度何以布施第一,布施先行

六度波羅蜜,布施第一,何以故﹖六度乃菩薩道行持的六個法門。今日白陽弟子正是菩薩行者。正己之外還需成人,利己更要利他,不再是過去中、小乘佛法的修持,圖個自了漢而已。
布施度慳貪,人落入後天,往往汲汲於名利恩愛的追逐,想擁有可能獲得的一切。所以,一切思考以我為中心,一切行為亦以為我為目的。對一切財貨、名利必然貪執不捨,既有貪著,就產生慳貪、吝嗇、計較之心。無怪乎養真集云:「自古以來,世間學者多如牛毛,大約非名即利,名利之外,如此用功如此好學者幾人。」

老前人也說:「修道要有布施心,布施心就是慈悲心,如果你有慳貪之心、吝嗇之心,善財難捨,一定成不了道。」所以貪著之心不化,一切都是為我,故自私自利,慈悲心無法發露,慈悲喜捨之心無法發露,你那本來面目何在﹖仁德之心能否常駐﹖佛心、佛性又如何朗現﹖如果原心原點都找不到,那又談何修道,更別談成道了。
藉著布施祛除我們的貪著、吝嗇,讓我們本性中的慈悲自然流露,才可能去渡化眾生,成全眾生。所以六度之中布施必然第一,布施必然先行。

二、布施的種類:
布施的種類有三種,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㈠財施─就是將自己的金錢、財物施給急著需要的人。諸如人寒解衣、人飢推食、濟助孤寡貧困,都可以稱為財施。財施的本意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

佛云:「應以不堅之財,貿易堅財。云何以不堅之財,貿易堅財﹖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法精勤,勞役手足,竭力流汗,所獲餘財,應自供身,奉上父母,帳給妻子,朋友眷屬,勤修梵行,除去憍逸,棄捨邪道,歡喜恭敬。應當如是,持用布施。求無上道,安樂涅槃。」

因錢財依經典上的解釋,它是屬於「五家」所共有的。所謂五家就是盜賊、水、火、惡王、敗子。所以說財是不堅固的。那怕你的金錢再多,這五家都會替你用完的,我們若想把所有的財產保住,不讓五家奪去的話,那就得依佛所教「以不堅之財,貿易堅固之財」,換句話說是以那東方有形的錢財去換取西方無形的功德法財。

事實上人死了什麼也帶不去,帶得走的便只有我們在世所作的一切善業惡業。古人說:「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錢財如果能依照佛陀所指示的方法:「歡喜恭敬,持用布施」,就可「求得無上道,得到安樂涅槃」。

肯布施的人就是菩薩,寶雨經云:「觀見一切有情造極惡業,施財攝取,令彼遠離所作惡業,安置善處。復起思惟,佛說布施是菩薩,菩提由布施故,得斷三種不善之法:所謂慳吝、嫉妒、惡思,是故我應學於如來,隨所有財,常行布施,雖復施與,不起慢心」。

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常常做慈善事業救濟窮人,可是從來也沒有因此窮到那裡去。布施濟人的錢,明中去卻暗中來。
所以說:「施財猶如井中水,一邊吊起一邊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

㈡法施─講經說法,勸人為善,釋疑解惑,使人明理。使眾生皆能行其正道,脫離苦海,同登道岸。
法施的範圍極廣,小自贊人為善,著書立說,大至說法度眾,傳佈真理,皆有無量法施功德。
財施有盡,法施無窮。金剛經中即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可是:「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由此可知法施功德無量無邊。

㈢無畏施─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幫助弱小無依,仗義直言,救人活命等。
沒有驚惶,沒有恐怖謂之無畏。犧牲自己的能力,精神、時間,讓眾生沒有驚惶、恐怖即為無畏施。
無畏施有大無畏、小無畏。小者凡為佛堂、道場任何渡化眾生有關之清潔、交通,以及食、衣、住、行等事項而奉獻心力者,都是無畏施。若為護持正法冒險犯難,不顧安危,毫不退縮,甚至犧牲生命亦在所不辭之精神是大無畏。總之凡為宣揚大道,護持正法,而付諸行動者,都是無畏施。

三、布施的基本觀念
布施乃佛菩薩的大慈悲心付諸作為。因佛菩薩觀世上眾生癡迷,常沉苦海,發大慈悲心,廣行布施(財、法、無畏,三施並行)。濟渡眾生,離苦得樂,同證菩提。
所以布施要量力而為,不貪、不吝。施恩不望報,望報莫施恩。且與人不追悔,不可猶疑,不可蹙眉、邪視,更不可事後追悔之心態。所以布施應具如下之基本觀念與態度。

㈠三輪體空: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布施時若著於布施之功,則只是來生福報,無有功德。故應行無相布施。

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著相布施。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淨,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的塵相。施者忘施,受者忘受,並要忘掉所施之物。此乃施空、受空、物空,三輪體空。因為著相布施,侷於有相,縱能獲福,並不久遠。若不著相布施,能夠三輪體空,就無相可住,此無住相的福,其福德乃不可思量。

老曾說:「不要兒的金,不要兒的銀,只要兒的一顆好心田。」諸天仙佛都教我們要布施,而 老卻說不要我們的金、我們的銀,不是矛盾嗎﹖我們行布施時,心裡想的,眼裡看的,就是我們的金銀財寶,布施給誰了﹖做了什麼事﹖立了什麼功﹖那是住相布施,不是真心布施,故非真功德。金剛經中佛陀幾次提到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以心裡想著布施功德有多少,那就只是福德(將來之福報)而已,而非福德性(法身功德)。
其實布施的作用,主要的是藉由布施的行為、做法,讓我們佛心、佛性能完全朗現,啟發我們先天的妙智慧啊!所以 老說:「只要兒的一顆好心田。」

昔日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今日末法時期,迷昧修子雖能廣修喜捨之行,卻不能領會「實無所得」之心。六祖云:「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云:「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㈡有捨有得:
世人總以為有了錢財便是福,華屋美廈,良田萬頃,富貴榮華享用不盡便是人生暢意事。若按因果定律或三世因果經中所云,這世的錢財、美食、華衣、福祿俱足,原是前世布施付出之福報呀!所以能捨才能得,布施也是在成就現在或將來的自己啊!

恩師云:「執著與捨不得是苦根的所在。」又云:「去成全眾生才可以消冤解孽。」累世的冤愆罪孽要不要去消,要不要去還﹖是不是要捨時間、捨精神、捨錢財去為大眾服務,去成全眾生。
多布施就不貪著,自然能改毛病、去脾氣。三天主考院長師兄亦云:「能捨酒色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做,能捨人我不爭。」捨了這些,道業就不難成就,有捨有得。

恩師也說:「可捨,可不捨,捨了才是真捨。」一旦年老體衰,才想到要捨,當名利已經無緣時,你還有什麼可捨的。在你還有能力時,捨了!才是真捨。東方有形的不捨,西方無形的功德法財不得呀!

㈢歡喜心布施:
布施要用歡喜心去做喜歡的事,量力而為毫不勉強。佛陀說:「有些人雖然貧窮,同樣可以行布施,如果看見他人做有關福德的事,去幫助他,或讚揚他,或心裡產生歡喜心,這樣的人也可稱為施主,將來同樣可獲得無量福報。」所以只要是歡喜心,點個頭,露一個微笑,都是在行布施。

㈣平等心布施: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孔子說:「有教無類」。今天我們發菩薩心,行布施就不可分種族、區域,要一視同仁,以平等心行布施。
道場前賢們到國外開荒下種,濟眾出苦,都是秉持如此的心念。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都是源自 老的同胞手足啊!

㈤無量慈悲心布施:白陽弟子行功佈慈,應有以天下為己任,後天下而樂之大志,故應行慈與樂,拔苦濟厄之表現,亦即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隨順天良本性之應緣流露,自然可以達至萬善莊嚴,俱足一切功德之境。
菩薩以無量慈悲心行布施,觀眾生久迷不悟,不行善德,不作善因,而遠離福業,才有今生的貧、病、飢寒、窮困、潦倒之眾苦,所以菩薩布施給眾生時,就像父母在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但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同證菩提無上佛果。

四、布施的功能
明白布施的好處,再從佛陀所說布施的七大功能去印證,更能增添對布施波羅蜜之瞭解與信心:
㈠可破慳貪。
㈡莊嚴菩提。
㈢自己與他人共得利益。
㈣生富貴家。
㈤生生世世施捨心相續。
㈥來世得大善果。
㈦清淨布施種涅槃因,證無極果。

五、布施應注意事項
雖然真布施不怕假和尚,但為求布施之清淨莊嚴,有五種布施是錯誤的不可布施。八種布施,不能成正果。
寶積經云:「所不可施,復有五事:①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淨故。②酒及毒物,不以施人,亂眾生故。③置羅機網,不以施人,惱眾生故。④刀弓箭,不以施人,害眾人故。⑤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
優婆塞戒經說:「八種布施,不能成就正果:①布施後時常想到受施者的種種過錯。②布施時心不平等。③對於受施者有所要求。④布施後,時常自我稱讚。⑤說後沒做,或說多而做少。⑥布施後,惡言惡語。⑦布施後,求取二倍回報。⑧布施後,對被施的人,生種種疑惑。」

六、結論:
布施可以斷除個人之貪求、吝嗇,消累劫所造之業,在利益他人當中也利益自己。也能使修道者,心志專一,因而產生諸善法及智慧。仔細的思考,菩薩道六度萬行中,何以布施第一,何以布施先行,便可獲致最佳之答案。只要為行正道任何的付出,為眾生所做的任何奉獻,都是在行布施,簡言之「犧牲奉獻」而已。
祝福各位前賢都能經由布施達臻生命的圓滿自在,功德法身的無量莊嚴。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45 1 則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8 彌勒佛應運因緣及彌勒淨土
一、前言
㈠信仰與修行雖是此生個人因緣際會之決定,但是走入何種修持法門,累世必是與相關之聖賢仙佛結有深厚佛緣。
㈡先天大道是奉天承運之真理大道的信仰。
㈢上帝降民初衷,先派七佛治世,又派三佛(燃燈、釋迦、彌勒)分於三期執掌天盤辦收圓,兼以道劫並降。

二、彌勒佛的法相

㈠彌勒模樣。
㈡彌勒化身。
㈢以【慈】為姓的彌勒佛。
慈是〔與樂心〕:眾生沒有快樂幸福,要設法給他。
慈是〔自在心〕: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慈是〔歡喜心〕: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三、彌勒應運因緣

㈠就天運來說:
正法一千年:自西元前四八七年至西元五一三年,為正法尚盛之時。
象法一千年:自西元五一三年至西元一五一二年。
末法一千年:自西元一五一三年至西元二○一三年間為末法之初五百年。

㈡就收圓證佛來說:
大寶積經卷八十八:世尊以彌勒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言:「彌勒,我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時有菩提樹,號名曰龍華,慈氏大悲尊,於下成正覺……。
過去凡是在釋迦佛法中曾聽聞正法的人,在白陽期都會遇上彌勒佛的收圓期。
在末法時期,要能做到覺行圓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㈢就眾生根器來說:
末法眾生眼耳諸根,欲望熾盛,要其斷欲淨業,修到一心不亂,又發無上菩提心,不太容易。
眾生根器低劣,要往生西方淨土或遇佛出世都非常困難,即便遇到發心亦難。
故彌勒佛依末法眾生之根器,以其善巧方便之法門,在欲界設立兜率淨土,讓末法眾生較易往生此土。

㈣就佛願來說: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只要聞彌勒佛名生恭敬、禮拜、念其佛號,誠心懺悔自己過錯,修十善法,命終即可見彌勒佛。
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著,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不修禪定、不斷諸漏:道統一脈相傳已有六十四位佛聖為我們作了見證。

四、彌勒淨土的理想世界

㈠由彌勒佛慈心所接引的世界
迴真向俗的大願接引:往生兜率淨土,只要皈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佈施、發願往生即可。
近、易、普的大願接引:
 近的世界:彌勒世界和我們這世界一樣,同在欲界,離我們很近,較快到達。
 易的世界:極樂世界要唸佛唸到一心不亂,才能回去。
 普的世界:彌勒淨土只要持戒行善,受明師一指,即可往生。

㈡見佛聞法的世界
娑婆世界的眾生,若往生彌勒淨土,在兜率內院可時常聽聞佛法,不必擔心再墮落。
其見佛聞法之過程,化轉人天根性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為大乘根性。
能與眾生同見同行,雖人在五濁世界中,但不被貪欲色相給迷惑。

㈢迴智向悲的世界
彌勒菩薩之慈心,寧可不住於常寂光土,不住於淨智莊嚴的世界,反而在欲界中建立淨土,廣度有情眾生,這是彌勒菩薩以無邊的智慧,悲憫迴向末法眾生,讓他們有一個容易得度的機會。

㈣帶業往生的世界
白陽法門中的﹃天榜掛號,地府抽丁﹄,亦即在世壽結束時,不墜於六道,可帶業往生天佛院,受諸菩薩再教化。
待時機成熟,即跟隨彌勒佛一起下生人間,行功了愿,斷煩惱、了罪業,於龍華會見佛、聞法、證果。

㈤淨土的世界
公園化:滿地金沙、七寶建築、甘美泉水、和風陣陣。
平等和諧:沒有種族歧視、沒有以強凌弱、沒有怨恨仇敵。
健康強壯:沒疾病、沒夭折。
相貌美滿:沒有殘缺。
心如皎月:沒貪嗔、邪見。
五穀豐收:用力甚少,收穫甚多。
風調雨順:無自然災害。

五、如何與彌勒佛同註天盤

㈠以「正知見」為導師
不離自性:明理就是智慧。
莫著形相:不可執著於借竅、天機、沙盤、顯化等之傳述;勿依人情而修行。
是理則進,非理則退:休聽邪人胡說話,牢拴意馬念無生。

㈡以老實修行為鋪路
不揣測、不外覓: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
時時做、處處做:共同扶助彌勒成大道。
多懺悔、多感恩:有過即改,真心在祖師佛前懺悔。
盡倫常、素位行:修行不能離開現實生活,因為「是真佛只論家常」。
隨緣喜、學彌勒:學彌勒祖師皆大歡喜的慈心,救世渡人、行善佈施、無心無為。

六、結論

㈠我們今天能有幸隨彌勒祖師同辦末後收圓大事,就應該把握這末後一著的修辦機緣。
㈡心淨即佛土淨:我們要發揚彌勒精神,學習彌勒祖師的大心量、笑口常開。
㈢直心是菩薩淨土。
㈣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42 1 則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19 修道易犯之魔病
壹、貪慾魔病

一、勿貪功

㈠為了愛道心切,或是為了貪功,以渡人為勝,不管對方對道是否瞭解,有否求道意願。勉強求道結果,嚇跑求道人,惹生誹謗,致生不良後果。

㈡不貪功隨緣隨份,聽天由命不強行;貪功亂渡人有罪,點道多寡豈為錢;若不領導彼覺悟,無益反惹生謗言;渡人不如成全好,謹慎擇選切勿貪。

二、勿援攀上位

㈠大道至公,不沾私情,認理方可歸真,私心授受不合公理,應秉公理辦道。

㈡師尊訓曰:(人生苦海)
雖有一些上了岸,得點明知生死門;修者如晨星之寥,真心真意沒幾人;人情道的多的是,是是非非難感人。

三、勿貪享受

㈠食衣住行,勿求虛華奢侈,應知節制,享受如點燈,油盡燈滅;積福如添油,來之不易。古之道人自稱貧道,蓋貧欲念則心正,貧身則無過。現之修道應知惜福,以還造化,以立功德。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始能致遠,如縱慾望之樂,何能謂修道乎。

㈡過份奢華浪費錢,一生福氣半世盡;食不節量過分貪,吃得仙佛不敢看;後半輩子有好看,是否犯到此魔病;趕快改掉即節福,免得以後受天規。

貳、瞋念魔病

一、勿動瞋念

㈠瞋恨之害最大,或境遇不順而生瞋,或所謀不遂而生瞋,或嫉人之能,或為人觸犯,或聞毀謗而生瞋,無明火易焚功德林,應事接物,應而不納,過而不留,以無心處之,不傷神氣,性情和平,修道有益。

㈡修此天道重和氣,修道著怒瞋未改;無明之火一旦燃,易焚無極功德林;磨消靈炁成罪靈,忍氣致祥得安寧。

二、勿自傲自大

㈠有甚深道德,如自恃道德,則不為道德,何況一切自持學問、財物,年老齒尊者,應把一切自傲自大脾氣掃除,謙和恭讓,實實落落行去,於道必有所得。

㈡一傲二驕性不平,自恃聰明是愚人;讀書之人仗學文,自逞能幹不聽訓;不尊天命亂修行,看不起人妄亂行;不低心腸修什道,毛病易治傲難醫;滿腹驕矜氣質壞,何能修道了大愿。

㈢正大而前作賢奇,修心養性更勤習;低心下氣毛病棄,存養功夫今煉奇;謙恭和藹當必要,溫良恭讓聖步趨;豈可驕傲執象氣,污濁人心早該離;掃去妄心並妄氣,虛名虛譽勿貪迷;道心用事存中立,按理而上志不移。

三、受訓勿怨

㈠人之見己則暗,見人則明,自己有過,前賢或同道指點,應當虛心受教,否則面現不悅之色,心存怨恨之心,則絕了善意之勸,己過不知,則將自絕於上進之途。

㈡師尊訓曰:(人生苦海)
因訓在先教導你 因你自己不關心 但願徒自己安分 不要自原諒自身
人最容易諒自己 覺得沒什麼錯因 人說錯就想想看 沒有也不必恨心
純樸不容易保存 學驕學傲易學成 人家奉仰誇兩句 兩句中心很好聽
就很喜歡近那人 罵你之人原最親 不關心那來怨恨 非真誠那來關心
徒自己心要端正 愛之深責之切因 師言公正不為誰 身分不一樣分清
當父母可以罵子 語氣不同心公平 為人子不能還嘴 因對不對另外云
對則聽不對細問 言語小心禮貌存 當前賢教後學云 後學回話莫大聲
上存慈心下則敬 不要因言云鬥爭

㈢既聞他人規過之語,應反身自我檢討,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更求上進。

參、痴迷魔病
一、勿信邪門邪法,勿信假師假祖

㈠自師尊、師母歸隱後,人間異端邪說橫行,所謂「三十六假弓長,七十二假祖師」競相出現於道中,諸如:有自稱已領師尊師母天命者;有自稱係師母之正統者;有自傲是金線者;有自稱祖師掌握封神大權者;有宣稱「幼師」在彼處而自誇者;有以擁有「小布袋」自命不凡者;有以「後弓長」「天真祖」自居者;有妄言奉命科選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者;有稱三寶已洩,另起爐灶創三寶、點左右太陽穴謂太陰太陽者;有自稱是第十九代明師者;有自負唯一能辦收圓者;有賣蓮台果位者;有自稱無形明師、在鸞堂點道者。種種行徑,光怪陸離,不一而足,邪法猖獗,以迷引迷,無知迷子,誤入歧途而不知,猶沾沾自喜。仙佛前賢所建立之聖業基石,竟將毀於一旦。

㈡值此道盤紊亂,風雲變色,日月無光之際,假師假祖,亦將陸續出現紛亂道場,傷害無數修道者的慧命,修道者必須善辨清濁,「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研悟白陽三寶真實妙心」,自然不為花言巧語所欺,否則跟隨邪師邪理盲修瞎煉,將無超脫之期,永斷佛根矣。

㈢上帝訓曰:(天佛院遊記)
十字街頭虎口張 組組之間爭評算 有人師心來自用 有人稱祖三寶刪
三寶心法不深會 縱識亂言斷佛丹 有執術流動靜者 美名性命雙修全
佛規師心皆輕棄 膽大包天喊收圓 三六七二假天命 弓長彌勒魔冒擔
有者誆人重點玄 互爭天命自我狂 假公濟私肥私囊 貪功爭果把道傷
諸般迷陣遍佈滿 可憐皇兒心茫茫

㈣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彌勒佛為本元會末後收圓佛,時未到,事屬天機,未至露相之時也,故現在露相自稱者,非真也。修道修心也,不發自本心,行功立德,縱在祖師身邊,亦無益也,蓋大道至公,非循私循情可至也。故真修者,只關心修養與道德也。

二、勿坐假禪,勿假靜坐

㈠觀彌勒上生經云……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徧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㈡由此段經文可知,釋尊為以持戒聞名的優波離尊者當機而說,這等於釋尊在顯示,往生彌勒淨土以戒為主,適合現代人生佛教,適合道在庶民的時代。

㈢經文說:彌勒菩薩「具凡夫身,不斷諸漏」。又說:「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由表面看來,好像是沒有修行,其實不是這樣,彌勒菩薩之所以表現這種風格,因為在五濁惡世,菩薩的修行,應該重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慈悲……。如不修習這些功德,慈悲不足,專門去修禪定斷煩惱,是一定要落入小乘的。

彌勒菩薩表現了菩薩的精神,為末世眾生作模範,所以並不專修禪定,斷煩惱,而為了利益他人,多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慈悲等功德。優波離尊者向釋尊發問:像彌勒菩薩的這樣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何以能成佛呢﹖而釋尊卻說:唯有他才能當來成佛,因為行菩薩道的人,多重於利他,是於利他中去完成自利的。

㈣末法普渡時代,聖凡並行,處於工商業社會,生活極為忙碌緊張,眾生根性鈍劣,修禪定與斷煩惱,不合於時代的現實狀況,無普遍性與實用性,二六時中觸目皆是花花事物,能定靜到幾時,應從應接事物中鍛煉來,無「三心」「四相」,二六時即能守中。並行菩薩道,三施並行,守三綱行五常八德,立愿了愿,受考不退,始終如一,見道成道,立身模範,渡化他人(六度萬行)。

㈤如此即俗、即真的修行,即與彌勒祖師結了見佛聞法證果的善緣,同赴龍華,同助彌勒祖師收圓。
三、勿重天機
不可與之言,與之言會擾亂他;與之言但不能讓其實曉者;時未到之事,不可洩漏者,皆可謂之天機。上天機密,豈是容易被猜著,故拿著天機文說什麼時候世界末日、有戰爭、有大災、某人是師尊、某人是祖師,多足以擾亂世道人心,陷入文字考驗,於修道無益。故應窮理認真,在修養上下功夫,始是正道。

四、勿疑惑徬徨

㈠道真、理真、天命真,信心乃為功德母,正信可以破疑惑,欲要成功必賴信心,如有疑心凝聚,前功銷鎔,疑道真假亂性王,修道定心為要綱。

㈡有志修聖道,勤學意誠虔,勿存苟且念,誠敬道精研。心意要純潔,志向始終堅,雜氣毛病去,低心下氣前。誠中形於外,虛實盡了然,信心能抱定,日新猛勇前。

㈢上帝訓曰:(皇訓子十誡)

修天道離不了開闡渡化,發婆心用苦口不倦誨人;
必須要立定了沖天大愿,貴乎汝實行辦正己成人;
掛虛名圖好看濫竽充數,像如此難以返極樂家門;
又或是假面具敷衍了事,終久來必然是墜落沈淪;
忽行止忽作輟半途而廢,打殘靈壓陰山永難翻身;
望我的原佛子早些快醒,猛勇進貫始終定然成真;
外功滿內功圓速速渡化,上乘位千葉蓮立於凡塵;
任兒是大羅仙佛祖降世,無真功無實善難返瑤琳;
聽勸再不可不肯發憤,如若是慢一步難立功勛。

㈣師尊訓曰:(銘訓集錦)

爾等聞道能生信,歷世根緣必非輕
久潛知能早發出,莫錯良辰負此生
堯何人也予何人,有為均可名榜登
毅力足以除自卑,猛勇前進立奇功
見賢思齊改己弊,健全身心循聖徑
攜手同赴龍華會,認本歸宗樂融融

五、勿著功果相

㈠發自本心之常德,不住相布施,便是無量功德;若住相布施,存心得好報,存得功果之心,則落於有量福德。內心謙下慈悲是功,外行於禮是德;無心是功,六根無染應用無礙即德。布施度人,內不著能度能布施之心,外不著所度所布施之人,這才是真功德,只要著了一絲痕跡,人我不忘,則入福德,福德有盡,功德無窮,相去何止千里。

㈡如見一可憐之人,即生惻隱之心,即行施捨,此自然發自內心之「仁」德,即知即行,其德無量。反之,若謂我建一廟可得福報,其福終有盡期。

㈢故道親之布施,勿謂獻財供道或蓋廟,才是先天功德,救濟貧困,就是後天福德,蓋論其發心也。即發心自然,不著功利者,效法菩薩之力行四弘誓願,廣度大地有情,且內無度人之執心,外無所度之執相,自然隨天真之流露,而為真正之功德也。

㈣師尊訓曰:
道盤修辦諸賢契 切勿自高意念萌
辛勤累積功果大 爾心否曾計品名
不著功果仁義念 即可超凡達至境

六、不可互拉道親

㈠自持正統,自持只有自己領有天命,凡再來本組的,必須重新求道,或辦理接線。

㈡同是一之子,一師之徒,天道發展之初,何有各組之分,為了紀律與同道感情,不可互拉道親,更不可專拉別組「游離不堅定」道親的主意,能渡就去渡化新人眾生,否則執有此類「貪功」之相,何能謂之修道。況道性不堅定道親,既然能來參加本組,怎能保證以後不會再去參加別組。況此類破壞紀律之事,佛規豈能容之。

七、勿疑功德費

㈠一錢功德費,比之須彌山,妄用公款罪極大,濫用公金,天牢藏,三期以「財」考道,凡修道者,皆知不可妄用功德費,以免擔受彌天之罪。

㈡「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只要真心至誠布施者,即有功德,如受者妄用不清,必撥其自身功德抵清,故真布施者,勿疑惑,以免自阻建功之機。

㈢如已知代轉者手續不清,可另請他人轉交,以免讓其繼續收受,而擔當罪過。

㈣如領導者,能手續清楚,收支明白,不但可避免失慎無心之過,亦可促使大眾歡喜樂捐行功,兩全其美,豈不皆大歡喜。

肆、口業魔病

一、勿患口過

㈠「清口」意義為素食與戒口業,十惡中口業居其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可知口業足以毀道敗德,修道者不能不謹慎。

㈡師尊訓曰:(人生苦海)

⑴話要說多不如少,惟其是佞巧細量
刻薄詞與污穢語,市井氣切戒除光
見未真不敢輕言,未知的不輕傳揚
事非宜不敢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方
人有短勿去揭穿,人有私切莫亂講
道人之善己也善,恩欲報怨欲忘光

⑵修道之人心要靜,不要隨便是非云
嫉妒心重沒度量,爭功奪果暗鬧爭
跟我修才是真正,他的已斷金線紊
你的金線有多金,他斷在那裡否真
你說人家的不是,自己已失口德行
人家說這樣的話,聽就動心是不忠

⑶初入佛門口乾淨,久而油條不怕神
不誠心也不禮貌,是是非非一大墩
雖是佛門的弟子,輸社會人有德行
雖未入佛門受點,涵養度量比爾深
只欠一點便超生,直回理天會娘親
此謂先修而後得,功與功比勝你們
堪嘆迷徒心不淨,幾時醒醒叫良心

㈢呂法律主曰:(金石六誡)

或有功或有果到此皆曉,何為功何為過人人當明;
行於慎言於謹戒除口過,口過除心病去改去惡行;
應各事無不洽準合中庸,不過是愚者多難判難明;
行一事當思想有功有過,擇其善除其惡功過自明;
人事上盡不到只聽天命,這如同捨其本求末之情。

二、勿輕視其他宗教

㈠個人往往局限於一己之見,而非議他門所學,或自命自己的修持方法才是正確的,才能登峰造極,而他人之修持,是走遠路或錯誤,逞口舌之辯,自是其是,揚己抑彼,所以如此者,實因未能識自本心,不能洞徹萬法本來平等之理,不明萬教皈根之義,起了不平等之心,邪見瞋恨,分門別戶,各自愩高,互減法力。

㈡大道無親,惟德是輔,自古迄今,真理不因時空而變,只是方便導引,渡化方法隨緣而變,所謂「時遷法亦遷」,有「先得後修」者,有「先修後得」者,其目的總在恢復本來面目,因各人因緣不同,故其修道過程亦異也。故與其他教門應互尊互重,互勉互助,人人代天宣化,度己度人,同助天盤,同赴龍華,則最終目標理想皆是,何必為此造是非,比高下,而加重偏氣,能移此相爭之心,而轉成修持之心,則將各得其法益也。

伍、身心魔病

一、勿入是非圈

㈠修道之士,心誠者無妄,自然有道,所行所作,你非我不非,泰然自在,定向自然正確,道心不搖,不入是非之圈,功德由斯立,上和下睦。

㈡修道失意者,全出於心之不正、不誠,凡事出於人心,不出於自然天性,心懷妄想過多,疑惑不絕,專鑽他人之非,不能反觀自己,批評前輩所學不精,處事不公,輕視後學所研不達,自以為是,自以為高,自專自主,因常起此心,起初由於不能上達而起不滿之心,次則毀謗,重者自退門外。

㈢修道重在行與修,能遵規蹈矩,木訥者亦可成道,非由學問口才批評而來,他人之過自在他身,何必移他人之過而為己過。

㈣修道是自度,非由外力而來,既是自度,何必煩惱他人之是是非非,能向內返觀自照、向自己尋覓缺點,到了無缺點,你是、我是、他是,天下無有不是,娑婆佛國從此而出矣。

二、勿浪費光陰,應珍惜良辰

㈠波滔滾滾,天下大劫,上天慈憫,降下金舟寶筏,開文運垂覺路,撒下金線,救拯大千坤乾,共上瑤洲,庶民得求至道,歷世根緣,必然非輕,應力篤猛行,莫錯良辰,佳光一刻千金之貴,良辰失去萬古之恨,目前修道多容易,不入古洞住深山,在家中如出家,火宅僧人,今時下真機展,普遍天下,各應當加慇勤,孜孜精進,替天傳,代天行道,道賴人而宏展,人賴天助,猛勇前進,建立奇功。

㈡上帝訓曰:(皇訓子十誡)

今時下天時緊急緊之甚,速立功速培德開闡道苗;
緊前行種得速能結大果,遲一步種得慢虛花成泡;
修天道更不論貧窮富貴,不論乾不論坤皆應勤勞;
貧捨身富捨財可把道辦,財法施福慧圓清洪雙爵;
急速開急速闡切勿遲怠,再遲疑趕嚴霜難立功勞;
助人力助財力見道成道,皇天恩本無私德無不包;
抖抖神壯壯膽一往直奔,拼上命亦要修大志堅牢;
現如今天道在半明半暗,正好是立奇功以顯英豪;
因時濟因機化小心為妙,真天道在暗選拔取賢僚;
現時下天開科那個知曉,希聖賢希仙真在己勤勞;
三千六四萬八全然有份,行得遲走得慢枉自嚎啕。

三、勿懼困厄

㈠凡修道之人,每多遭困厄,一則是上天有心試驗,如令其一身順利,其只知貪圖富貴榮華之樂,絕不肯甘心修道,又安望其登真成道,而返古家鄉,所以上天不得不加以考懲。

㈡再則是他前生往世,積下種種冤愆,故修道之人行功立德,所得之功德,神聖們均儘量使其抵消前世冤愆,儘量使其早日清償冤債,故修道之人窮的多,富的少,事業有不如意者,皆是此因——還債消愆也。冤愆一清,則功德日積,功果日進也。

㈢修道之人,下手即要洗心滌慮,積德累功,以贖前愆,況今生未入道時,又非生而知之之聖賢,誰能無過,聞道後,再不積德立功,又胡思亂想,欲求福求財求壽,上天豈能呵護耶!故須明白因果循環報應之理,否則一入道即希望上天保佑,烏可得乎。

㈣上帝訓曰:(皇心聲)
有人問老娘種種話談,我辦道已數載身總欠安;
老娘要佑我早日康健,說修道誠心發可以安然;
怎麼我天天忙身總多恙,何時日能平安我定道宣;
告兒女聽語細悟根本,問自己對大道是否誠虔;
比例爾生大病須服貴藥,抓服藥要百元方能痊安;
爾拿了十塊錢藥鋪購買,藥量少疴難癒怎能安然;
不自檢反怪人心生怨毒,這種人不講理無人可憐;
有人問老呀我很虔誠,因何故求了道家常不安;
告兒女細心想不可亂講,爾若是不求道言往那談;
那都是爾自己不知向善,莫怨天莫尤人迴光照全;
俗諺云君子人常覺有過,小人輩處處常覺得安然;
若有錯人諫正不肯改進,古禹舜聞善言叩拜喜歡;
子路賢有過錯諫之高興,爾等輩當效法古之聖賢;
自身正常清潔仙佛保佑,棄貪心不嗔恨身自健全。

㈤師尊訓曰:(人生苦海)

想己渡人又講道,印書行功花千金;前人說求了天道,大災化小小化無;
何況我常行功立,為何還有災殃臨;怨天怨地怨前賢,怨人怨師不關心;
恨命恨運恨不盡,滿腹哀言淚淋淋;徒兒為何不想看,你來轉世六萬春;
至少還有幾千載,吃的骨頭似山盆;造罪造孽有多少,行功只有這一生;
點點滴滴合起算,沒有百萬千萬銀;渡人不夠消些孽,今生吃的才抵清;
前世以上幾千載,憑你捨一些金銀;就想以十抵千萬,這樣未免沒良心;
說你還會慢慢還,請冤孽稍等再清;流的水如大江去,入的一滴一滴臨;
冤孽等不及討債,一命嗚呼去歸宸;自己造孽自己受,命該絕時仙難拯;
言在先而劫在後,是徒自己不願聽;你昏頭把老師恨,這樣實在不公平。

四、勿受世俗同化

㈠物質文明,接近巔峰,五彩繽紛,人誕斯世,最易迷惑,日夜受到貨利薰陶,只知追求享受,不分利害二字。修道者與世混濁,如蓮花出污泥之不染,自潔心地,不受塵沾,聖凡攸牧,不可偏廢,人事衣食,船舫也,欲度於海,須資船舫,把握方針,方不為虛幻所迷惑。

㈡重聖輕凡,不可因凡誤聖,重於後天凡業,富而榮身;勤於大道,為聖業而忙者,名載千秋。於凡業雖有營求,莫看重得失。與物同求不同貪,同得不同積;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跡每同人,心常異俗,此處世之宗要也。

㈢師尊訓曰:
體前觀後正步邁,君子效法希聖賢;作立善良化世道,修身正心立榜懸;
辦來宏倡聖道建,改過立德性超然;今刻非是以往日,再錯佳會難趕前;
不前加功修心性,與世混雜作迷男;況借真道為門面,亂道敗德必墜淵。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11:40 沒有留言:
標籤: 法心妙語
20 修道與人生的關係
一、修道宗旨:
修道的宗旨,是傳承孔子學說的儒家思想,以和為貴的思想教育,教導人人要遵守仁義道德,重視社會國家觀念,以修養「四維」、「八德」的品德智慧學識,建設家庭安和樂利。

期望人人都能負責修身、齊家,社會自然繁榮治安良好、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創造世界大同、全民終能獲得安定幸福。所以修道與人生息息相關有密切關係。

二、修道歷史淵源:

修道興起緣由,最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增加太快太多,致需補充大量糧食物資,以農藥、化學肥料、化學飼料、化學藥品等等,擴大生產農產物、蔬菜、水果、飼養大量家禽供需,致毒素積深散發,引起人畜發生瘟疫。尤其最近各國流傳嚴重禽流感瘟疫,禽鳥大量死亡,且易傳染人類危機,須注意防範。

又採伐森林,抽取山海間油源、煤氣、地下水源、大量挖掘煤礦、山洞、原子試爆、發射太空等等破壞大自然生態,污染空氣環境惡化。

造成風不調,雨不順,氣流逆勢衝擊,引發天災地變,不是旱災就是水災(嚴重土石流)、大地震(海水倒灌)、火災、風災、意外車禍、飛安失事、戰亂、人為破壞等等重大災情頻繁。這些災害原由均係人為罪惡,爭權奪利、惡鬥、不守道德所造成。

根據「金線與修道」道學叢書資料,現正為天道劫數第三期末劫年時代。天道劫數分為三期,第一期為道家應運。第二期為佛家應運。第三期為儒家應運,由彌勒祖師掌天盤擔任收圓。因為天數難逃,受害災民不分善惡均慘遭空前浩劫。上天慈悲降下大道,勸導趕緊修道自救。

指派至聖先師孔夫子擔任教盤,代天宣化以「四維」、「八德」教導人心向善修養道德,貢獻社會國家。孔子是中國文學家亦是政治家、儒家思想偉大聖賢。因此,興起修道傳承儒家思想來源。儒教不須出家修道,依照民俗在家修養,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至世界大同,造福群眾為修道宏觀大道。

三、修道是什麼:

修道很簡單,只要檢點日常生活,有無不良習慣,隨時探討勇於改善,學習規規矩矩做人做事,勤修正義道德觀念。培養勤儉、刻苦耐勞,提昇善良人生觀。做好人、做好事,求助心靈上安寧,充實智慧學識,這就是修道真理。

四、為什麼要修道:

三字經首句「人之初,性本善」,說明為人出世時,本來原性都是善良。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說明雖然本性相近,但因生活學習環境不同,而差距漸遠。譬如說,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環境不同,家教好壞不同,產生差異結果。所謂家教,孔子說:「子不教,父之過」或「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因此,應重視家教重要性。其次學校教育程度環境不同,亦甚有影響。成年後就業性質不同、社會處境習俗不同、交際友誼好壞等等影響,均會使人改變人性。所謂社會環境,孔子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不可不慎。因此,修道會改變人生命運,修道會克服複雜不良環境,是非分明,堅守為人原則,不容易被薰染惡化,這就是修道的功德。

五、修什麼道:
首先要修「孝道」:百善孝為先,做人起頭要先了解,父母養育之辛勞苦心,不惜花費心神與財物,教育栽培成人。這種偉大的恩情,而不思報答的話,實在是非常的不孝。因此,要有感恩圖報,回報養兒待老之孝訓,才不會對不起良心。這亦是親情教育為子女示範,啟示子女重視倫理道德,代代相傳報恩之美德。

其次要修「人道」:為人處世之道,有關人生是否成功,至為重要。為人要誠實、謙虛、重視建家立業。首重家庭安和、家和萬事成、孝順父母、夫妻互相尊敬、教育子女認真愛護、家庭必定圓滿。

事業方面,無論士農工商要用心經營,努力研究、計劃、耐心貫徹、不斷檢討改進、刻苦耐勞,事業一定成功。同時亦要重視天倫之樂,建設美滿家庭,創造幸福人生,過著世間如似天堂之安詳生活。

最後要修「善道」:善道範圍很多,首先要有助人為快樂之本的觀念。樂善好施、努力辦道、勸人參加修道行列,使好人愈來愈多,這是一種功德無量貢獻。熱心參加義舉活動、廣結善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援助受難災民,幫助需要幫助之人。多做善事、多做好人、多做功德,使心安理得。

對於父母所賜寶貴身體,亦要善待珍惜愛護健康。勤做身心運動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健康益壽,注意小病速即治癒,以免後患。並儘早籌備養老基金,俾免年老經濟生活缺乏,而影響子女之經濟負擔,這亦是修道一種好事。

六、結論:
修道是指導為人正確方向指南針,我們確信能改善人生命運,創造平安幸福人生,能使心靈上安寧,享受渡過一生安詳往生。而且貢獻社會安和,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這是修道人努力的宏願。因此,要用心研究修道,求真求精,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穫,願我們大家努力共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悟見天道網 網址:na.hpc.tw 微信ID:myoktw google-site-verification=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

GMT+8, 2024-11-24 07:27 , Processed in 0.3691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