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魂的座位》(The Seat of the Soul)一書中,暢銷作家蓋瑞•祖卡夫(Gary Zukav)寫道:「抱怨是一種操控的形式。」我有個朋友是另一個教派的牧師,他所屬的教會找來了一位顧問,要幫助他擴展教會。顧問說道:「找到他們害怕的東西,用那個東西讓他們生氣,他們就會對別人抱怨這種狀況。這樣會讓他們團結一致,找更多人進來。」這套方法似乎有違我朋友正直的人格,他認為自己的教會應該是幫助有需要的人,而非去激怒一群暴民。他打電話給另一位牧師同事,詢問這種恐懼和憤怒的技法,在他的教會裡實行成效如何,另一位牧師說:「非常好。帶來了好多新朋友。問題是,他們是一群驚惶又憤怒的人,一天到晚都在抱怨——現在我已經被他們整得焦頭爛額了。」後來,我的朋友辭去了這所教會的資深牧師職位,成為醫院的牧師。他現在活得很正直、也很快樂。
前幾天晚上,我和家人在看勞勃•普林斯頓(Robert Preston)主演的經典電影《音樂人》(The Music Man)。在片中,普林斯頓飾演肆無忌憚,講話有如連珠砲的推銷員——哈洛•希爾教授,負責兜售樂團用的樂器。他來到愛荷華州的大河市,向他的老友——由巴帝•漢基特(Buddy Hackett)飾演——問道:「這城裡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用來激怒大家?」漢基特告訴他城裡剛送來了第一張撞球桌,普林斯頓便開始張揚,玩撞球會徹底敗壞道德,使全鎮陷入恐慌。當然,要解決撞球遊戲所招致的「道德敗壞」和「集體歇斯底里」問題,就是讓年輕人全都加入樂團。希爾教授將樂器和制服賣給每個人,而扭轉了頹勢。他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搧動抱怨的焰火,操控了城裡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