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古道網頁站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微信ID:myoktw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839|回復: 0

慧心法語 悟見轉載自德慧雜誌慧心法語

[複製鏈接]
345mp3 發表於 2016-4-16 00:4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慧心法語    悟見轉載自德慧雜誌慧心法語

1 先天大道的修持法門

前 言︰

修行的好處,無邊無量,可以離苦得樂,可以消冤解孽,可以變化氣質,改變命運,更可以斷輪迴而得永生。先天大道是「聖凡兼顧,福慧雙修」的法門,不是只偏修福也不是只重修慧,可謂福慧雙修法門也。今天讓我們來探討如何的福慧兼修,圓滿而無缺。首先讓我們瞭解︰

何謂自性三寶?
師尊︰「為師所傳關、訣、印三寶,本為千古不洩,非人不傳之秘寶。乃是諸法之王,普被三曹,總攝上、中、下根之心法。故三寶之意,深者會其深,淺者見其淺,三乘根器對三寶真藏之領受,自然各有異同。」

如何契入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非從外得,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因累劫的迷昧無明,有而不知其有,所以師尊、師母頂劫救世,普渡三曹,指點我們自個自性三寶,古德云︰「思而知,慮而得不是家珍。」
第一寶玄關竅,即是吾人之清靜自性。
第二寶真經,即是吾人之智慧。
第三寶合仝,即是吾人之言行。

依十條大愿︰
誠心保守、(乾)實心懺悔(坤)實心修煉、不虛心假意、不退縮不前、不欺師滅祖、不藐視前人、遵守佛規、不洩漏天機、不匿道不現、(乾)量力而為者(坤)誠心修煉者。

愿懺文︰
*懺文即真誠地表露自已之心願,誠懇地祈求赦罪與懺悔。

‧【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

‧【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華嚴經「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罪亡心滅倆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以上是修慧法門。何謂修福法門呢?

修福法門︰
如︰渡人求道成全道親進道勤行三施助道辦道。佈施應當不住六塵相去行外王功夫,才是妙行無住相佈施,而這種無住相佈施,所獲得之福德,如同無邊際之虛空一樣,廣大無涯不可思量。

金剛經 妙行無住分曰︰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修道不只須自覺,還須覺他利他,故須佈施,但行佈施,必須依「如是」處而行,不住於塵,才是真佈施。

行佈施應施者忘施,受者忘受,物者忘物,才是無住佈施。若是著塵相佈施,貪於外人讚仰,善接受他人之稱頌,即是聲塵相佈施。行道若存分別計較之心,懷人我之見,貪嗔不淨,愛染不空即是法塵相佈施。有住相之佈施,只能獲得福報,而非福德。

很多道親求道以後,知道大道的寶貴,但是對修行的功夫,卻不知道要從何處下手,其實最方便簡單莫過於先接近佛堂,因為在佛堂大家互相勉勵,也接著大家的佛光,來點燃自己的那一盞心燈,所以說佛堂是修道明理的指南針,不致盲修瞎煉。

而且常去佛堂可了我們自己的使命,行功了愿,如果我們有甚麼疑惑,可以請示前輩以建立我們的信心。

在佛堂時常聆聽真理,以破我們的無明,恢復我們故有的圓滿智慧,更了解人生苦樂之真諦,接著建立功德,以改變我們的宿命,甚至健全人格,福慧雙修。由以上所述,可知親近佛堂的妙用無窮無盡也,希望諸位白陽修士即與仙佛有緣,但必須勤修,功果圓滿,直到最後,直登聖域。

結 論︰
仙佛云︰「人人有卷無字經,世人不識外邊尋,有人識得經中意,便是龍華會上人。」
月慧菩薩語︰「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修慧不修福,慧中亦糊塗。」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53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2 十條大愿真義
凡入白陽法門之原子,必先誠心跪於 明明上帝蓮下,誠心當愿,而後方能承師指點明路,故十條大愿對白陽弟子而言,至為重要。現就將其大意分述如下,以便白陽弟子參照。

誠心抱守︰
修道唯誠,上士聞道,拳拳服膺,須臾不離,此乃誠心抱守之簡意也。上根人逢遇真道,以無執之心,行無為之道,精進不懈,始終如一,順境不沉,逆考不變。中根人虛心推誠,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踏實平實。下根人不掛虛名,不敷衍應付,不潦草欺偽,如此誠誠懇懇,唯恐自欺欺人,則符合於誠心抱守之愿矣﹗

實心懺悔︰
覺念常在,照澈無明,雲生隨散,不覆本性,知過勇改,曉非敢絕,此為實心懺悔之簡意也。上根人無心無念,不起分別,不起邪見,不生妄心,不動惡念為實心懺悔。中根人以不遮掩自己之過錯,時時反省,改過自新為實心懺悔。下根人以不知不過,一遇有人指點不是,實心遷善,不以虛假面子為榮,而以認過改過為勇。

虛心假意︰
一切迷惑癡愚,不見自本佛性,不識本心,不能常生智慧,皆是虛情假意也。故上根人常住般若法輪降伏邪心。中根人斬斷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下根人杜絕借道混日,裝模作樣,如此則達本條愿力。

退縮不前︰
上根人以不能勤行精進、忍辱、持戒、布施、智慧為退縮不前。中根人以經不起種種考驗、磨煉,而未能真實行愿了愿為退縮不前。下根人以始勤終怠,忽進忽退,道志若有若無為退縮不前。

欺師滅祖︰
上根人以不能契會 祖師之心,不能領悟大道實義,不能代天傳出真理,為欺師滅祖。中根人以離開明師命脈法船另投他門為欺師滅祖。下根人以不尊重點傳師、講師、引保師,或違逆天命者為欺師滅祖。

藐視前人︰
上根人以不能繼往開來,承續真理薪火,替先聖先賢肩擔,為藐視前人。中根人以不能伸展前人志向抱負,不能完成前人交代之宏法佈德訓示為藐視前人。下根人以愩高自大,目無長上,不恭前人,不順前人為藐視前人。
不遵佛規︰
上根人以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不契合中和為不遵佛規。中根人以不守五常五戒,不行十善八德為不遵佛規。下根人以在佛堂喧雜吵鬧,衣冠不整,不懂禮儀為不遵佛規。

洩露天機︰
上根人以不言而言,非人而言,機未契、緣未熟,而開示妙玄者為洩露天機。中根人以隨便公開三寶心法為洩露天機。下根人則以在未點佛燈之情況下,用文字或言語透露三寶之名相為洩露天機。

匿道不現︰
上根人以不能隨緣不變,不變應緣,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為匿道不現。中根人以不能度眾宏法為匿道不現。下根人以不能度人勸人向道為匿道不現。

不量力而為者︰
上根人以不能消習氣罪業,不能斷煩惱無明,不能破我法二執,不能證實相為不量力而為。中根人以「情枷愛鎖看不破,名利如命奇貨居,良辰佳期付流水,苟安怠縮誤時機。」為不量力而為。下根人以種種藉口理由,說難說忙,沒空聽道、修道、辦道,不常親近道場、道親,疏於叩首燒香為不量力而為﹗

以上十條大愿,乃是白陽弟子在求道時當天所誠立之愿。要知立愿,必須了愿。行愿方能帶爾真修,了愿方能成真。但白陽弟子各人根器不同,體認不同,故所行所證亦然不同也。天下修子不妨自己好好參照本文,以開大愿心眼,以行大愿實義。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51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3 每日早晚獻香禮節
天道弟子藉 每天早晚的獻香禮節中,向上天表明敬意,每日的早香獻禮中,要獻茶,茶是上清下濁,上清表示清輕上揚之意,人要經過修持,我們的靈性元神才會清明,靈性清明將來容易回天。重濁是下墜之意,不修不煉,脾氣大,毛病大的話就會下墜。所以每個天道弟子,家中若設了佛堂,每天早晚會燒香叩首。燒香時間是早上五點到七點,和晚上五點到七點。
早晚香禮中,叩拜禮佛有一個次序,叫佛規禮節,這個禮節是上天所規定,要我們遵守的禮節,是當初師尊在世時,請示 老而立下的。而不是人自己所設立的,今天修先天大道,一切都以上天的旨意為主。

明明上帝十叩首︰明明上帝是生天生地的總主宰,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生我們靈性的母親,又稱 老,在基督教稱上帝,全名是
"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宇宙的一切都是由明明上帝 老娘化育所生,我們的靈性,也是由 老所生,所以在外表上,我們有台灣人、泰國人、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的分別,在靈性上我們都是 老所生,故說︰四海之內皆兄弟。
天道傳到世界各國,要渡化各國的兄弟姐妹,我們不會因不同國籍而有分別心,因為在理天裡我們都是仙兄弟姐妹。只是來到這個紅塵,這個世界上,我們都忘記了,今天求了道,知道自己的靈性由天而來,就要多接近佛堂,多研究道理,才能夠明白怎麼修煉,將來如何回天。
諸天神聖五叩首︰諸天神聖就是所有已經成道回天的聖賢仙佛,當然也包括釋迦牟尼佛、耶穌、老子、孔子、孟子、阿難尊者、達摩祖師,也包括已經得道回天的各個氣天仙佛。
這些聖賢仙佛,因為在世都有行功立德,是我們修道人學習的榜樣。故我們早晚叩拜他們,學習他們在世的精神,去渡化眾生,自覺覺他。
彌勒祖師五叩首︰就是彌勒佛,彌勒佛是這一期白陽期掌天盤的仙佛,整個天界也有佛掌管的時限,老天降道分三期︰
第一期︰青陽期,由燃燈古佛掌天盤。
第二期︰紅陽期,由釋迦牟尼佛掌天盤。
第三期︰白陽期,就是現在,由彌勒佛掌天盤。
彌勒佛的大愿力,就是要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要把世界化為淨土,要把天上佛國搬到人間來。而我們現在每一個天道弟子所做的,就是渡人求道修道,讓每一個人都能恢復自己的本性,把佛性發揚出來。每一個人都是一尊佛,佛性來自無極理天,上天 老所生,每個人求道後,知道自己是佛,日日做佛的事,佛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渡化眾生,人人在世就當活佛,而不是回到理天才作佛。
在世間人人是好人,人人做佛事,人間就成一片淨土,成就佛國世界,這是彌勒佛的大愿力,也是每一個天道弟子所努力的方向,釋迦牟尼佛講彌勒下生經,也提到這一段。彌勒菩薩將來要下世來人間成佛,大開龍華三會,讓每一個天道弟子都能證阿羅漢以上的果位。
南海古佛三叩首︰南海古佛即觀世音菩薩,居南海普陀山,久遠劫來早已成佛,只是佛菩薩為了渡化眾生,不斷一次又一次乘愿再來,南海古佛在這一期領命為開道的導師。觀音菩薩有一個很大的愿力︰「眾生不渡盡,誓不成佛。」但是眾生尚未渡盡,她老早已成佛矣。故我們要效法觀音菩薩渡化眾生的精神。以及堅毅不拔,修道成道的精神。她原是妙莊王的三公主,但是為了修道,放棄了榮華富貴,選擇修道這條路,她父親當初不了解,讓她吃盡了苦頭,但她仍不改變修道的意旨,一心一意走修行路,終於有成道的一天。
活佛師尊三叩首︰我們今天求道就是拜濟公活佛為師,濟公活佛在這一期領命為三曹普渡的大導師,是一代明師,一般人是拜人為師,而我們是拜佛為師,如果大家有來參加這次和上次的一天班法會,就可以看到濟公活佛,我們老師來給我們慈悲開示。
人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如父子」,恩師老人家愛護我們這些徒弟,就如同父親愛子女一般,每次恩師老人家臨壇慈悲開示,諄諄教化,教導我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同多了一個父親,在教誨我們。
各位前賢,我們都讓佛來教我們,好不好,所以一天法會、三天法會大家以後有空一定要多參與,才有機會和恩師老人家見面,才有機會接受恩師老人家的教導。
月慧菩薩三叩首︰是四大菩薩之一,我們這一期女生能修道是沾了觀音菩薩和月慧菩薩的光,自古以來修道沒有女的,耶穌十大弟子中沒有一位是女的,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當中也沒有一位是女的,孔子三千弟子當中也沒有一位是女的,所以這一期坤道能修道是沾了觀音菩薩、師母月慧菩薩的光,因為基本上坤道少修五百功。但是也有很多仙佛菩薩轉為女身來搭幫助道,因為怕轉為男身造罪迷失。
各位法律主三叩首︰在上天掌管先天大道道場佛規禮節的有四位法律主,關聖帝君,忠孝節義四全。呂洞賓呂法律主。張飛張法律主,忠心護主,感天成就,岳飛,岳法律主,移孝作忠,最後被秦檜所害,忠心一片,這四位是先天道場四大法律主,管道場的佛規禮節。
「佛規乃是天戒律,不遵焉能故家歸。」不遵守佛規禮節,沒辦法回無極老故鄉。
灶君一叩首︰我們日常生活食物要節儉,不可浪費。在廚房均有灶君,每日記載我們的功過,故我們在廚房作菜要很愉快,不要作菜也發脾氣,廚房環境要打掃乾淨。
師尊︰也就是濟公活佛在西元一八八九年再倒裝下世在中國的山東,叫張天然,為後東方第十八代祖師,辦理末後一着普渡收圓之事,於民國三十六年,回天交命,也是這個元會的第六十四代祖師。
師母︰為月慧菩薩分靈下世,俗名孫素貞,於民國十九年與師尊張天然於八卦爐中同領天命,同為後東方第十八代祖。同時也是這個元會的第六十四代祖師。
鎮殿元帥一叩首、鎮殿將軍一叩首︰每一個先天大道的佛堂,都有鎮殿元帥、鎮殿將軍負責紀錄佛堂裡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像我們每次佛堂要開班時,都會開會決定,那一位負責講課,誰負責無畏施,誰負責操持,誰負責帶唱聖歌,報告到老點傳師那兒,鎮殿元帥、鎮殿將軍就會把這些報到天上去,上天也有立案, 老就會決定在法會那天派那一位仙佛到壇給我們慈悲。
所以今天辦的道,是上天的道,上天借著人在辦,這個道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是上天 老降下來的,我們每一個在道場修辦的人,都是上天派下來的使者,白陽天使。我們今天每一個在道場修辦的人,都沒有領薪水,但是領的是 老無形的薪水,也就是修得好、辦得好,將來回天, 老會賜給我們蓮台果位,像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一樣。

教化菩薩一叩首︰教化菩薩是師母所渡的第一位氣天大仙,叫雲遊姑娘,又稱教化師姐。
各位大仙一叩首︰有很多已成道的大仙,都為了這末後一著三曹普渡的大事,而打幫助道,已成道有雲字班、茂字班、悟字班,各位大仙都會在佛堂四周護持道場,故大家敬重他們,給他們一叩首。
老前人一叩首、前人一叩首︰我們老前人是奉 老之命,繼師尊、師母繼續辦理末後一 之事。
修辦道憑的是一條金線, 老降下大道,彌勒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點傳師,我們這是一條金線,如果沒有老前人、前人就沒有我們,故要一叩首。
點傳師一叩首、引保師一叩首︰點傳師是負責給我們點道的點傳師,領的是 老的天命,代替濟公活佛來傳道,故點傳師一叩首,是向點傳師的天命一叩首。引師、保師沒有引保師引進,無法得這寶貴的大道,故點傳師一叩首、引保師一叩首。
前賢大眾一叩首︰佛堂內的同修善知識都是前賢,沒有同修前賢的教誨,我們也無法進步,故要感謝。
自己祖先一叩首︰這一世要得道,如果不是累世有修,祖上有德的話,是無法得道的,故要感謝自己祖先。
愿懺文之意義︰天道弟子透過每日的愿懺文,懺悔反省改過自新。
餘蘊、信士○○○虔心跪在
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三叩首),(得到天命、道統、心法真傳,代代祖師的真傳)。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天盤註冊成就佛果)(三叩首)。
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十叩首)。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十叩首)。
金公祖師五叩首︰
彌勒祖師在清朝末年再倒裝下世,為後東方第十七代祖,回天後, 老封為金公祖師。
天然古佛五叩首︰師尊這次回去 老封為天然古佛。
中華聖母五叩首︰師母這次回去 老封為中華聖母。
叩求 老大慈大悲一百叩首。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44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4 愿懺文的意義和啟示
一、前 言
天道弟子每天主要的功課,便是早上、中午、晚上三次(也有早、晚二次)的燒香禮。而燒香禮中最重要的部份便是愿懺文。上自老前人,下至一般道親,天天都得念誦愿懺文,由此可見愿懺文的重要性。然而我們每日在燒香禮中念誦愿懺文,卻囫圇吞棗,把愿懺文當做歌兒般的忽略過去,從不體會愿懺文真正的含義。也由於對愿懺文的一知半解,所以才造成不少人修行上的徬徨與無主,而走入歧途或半途而廢。

愿者,原心,本來之心,即真心也,而愿也有心願,祈求之義。懺者,懺悔也,把過去所有的罪過錯、毛病、習氣全部毫無隱瞞保留地呈現出來,謂懺;從今以後,所有罪過錯、毛病、習氣,今已覺悟,悉皆永斷,絕不再犯,謂悔。所以「愿懺文」三字,就是真誠地表露自己的心願心意,誠誠懇懇地祈求、懺悔之義。

愿懺文第一句︰「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真傳」是指什麼呢?
第二句︰「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我們為何只說彌勒祖師妙法無邊呢?為何天道弟子務必時時在彌勒祖師前懺悔,改過自新,才能同註天盤呢?
第三句︰「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佛堂顛倒錯亂是指什麼呢?為何佛堂顛倒錯亂一定要祈求彌勒祖師赦罪寬恕呢?

第四句︰「南無阿彌十佛天元。」十佛天元為彌勒祖師的聖號,而南無阿彌是何義呢?
由以上四句愿懺文可知,三期末劫的眾生和彌勒祖師的緣份是何等地密切。而愿懺文實已把師尊、師母之普度大事及彌勒祖師收圓大事,道盡無遺。我們能明白普度和收圓之意義和宗旨,才能明白,能身為天道弟子是何等地幸運和難得,並且也才能瞭解自己所擔負的使命和任務,是何等地神聖和尊貴–發揚彌勒祖師的鴻慈大願︰化混亂的世界為大同之世,化污濁的世間為人間淨土,使三曹皆能參加龍華會,見佛、聞法、證果。

誦念愿懺文切忌含糊不清,務必誠誠懇懇、明明白白、實實在在、清清楚楚地念,如此才能提醒自己,振作自己,勉勵自己,告誡自己。直言之,愿懺文是我們的座右銘,修道的指南,依此指南,我們方能經得起種種的考驗和磨鍊,而不會走入旁門左道,自毀前程,半途而廢。

二、何謂真傳

「虔心跪在 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這一句愿懺文的含義,就是天道弟子內心真誠地表現,在每天燒香禮中,恭敬虔誠地跪在明明上帝蓮下,感恩明明上帝大賜度脫生死苦厄的明路,使我們如此幸運,如此福厚緣深,得受了真傳。而真傳是什麼呢?真傳其義有三︰道統真傳。天命真傳(外力)。心法真傳(自力)。

道統真傳︰

伏羲為始祖,再下來為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湯王。從湯王再傳文王–武王–周公,至此道在君相,史稱為青陽期。
老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從伏羲至孟子為前十八代祖)。道統傳到孟子已中絕,而老子之時,道統另傳至印度,由釋迦弟子一脈相承,由迦葉尊者,傳至二十八代祖達摩,道統方老水還潮,達摩以西方二十八代祖
,成為中華初祖(從迦葉至達摩為中二十八代祖)。從達摩初祖–二祖神光
–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七祖白、馬祖–羅八祖–黃九祖–吳十祖–何十一祖–袁十二祖–徐、楊十三祖–姚十四祖–王十五祖
–劉十六祖–路十七祖–最後是我們師尊、師母十八代祖(從達摩初祖至我們師尊、師母為後十八代祖。從伏羲始祖傳至師尊、師母合計六十四代祖,正好合乎八卦卦理–八八,六十四卦,為圓滿之卦數。所以道統傳至師尊、師母為止,以後再也沒有十九代祖)。從老子到劉十六祖,史稱紅陽期,道在師儒。

從十七代祖路祖(彌勒祖師化身)開始,史稱白陽期(計有一萬零八百年),道在庶民。大道普傳始於十七代路祖,而卻大宏大展於師尊、師母,這正是大道行遍全球的時節。青陽期、紅陽期,民智未開,教育尚未普及,交通及通訊工具尚未便捷,所以時機不適宜普傳,唯有單傳獨授。而白陽時期(從民國開始),教育普及,民智大開,交通和通訊工具快捷,正適合普傳,廣度有緣種子,此是時勢所造成,必定形成的現象。

我們能承襲此祖祖相傳,一脈相承之道統,這是何等幸運﹗這條超生了死的光明大道,已經有六十四代佛、聖給我們做見證,我們只要循著這一條諸聖走過的光明大道向前邁進,必定了脫生死輪迴之苦,而得先天大道。
天命真傳–外力(諸佛願力加被之密法)︰

末法眾生根基鈍劣,多是蘊子靈殘,若要靠自身之力量了脫生死輪迴,實屬不易,故要藉諸佛願力之加被,才能不墜六道輪迴。此天命真傳乃是非時不降,非人不傳,若非累世種下善因,祖先積德,這世絕無可能幸受此天命真傳。只要得此天命真傳,今生修持,今生即得解脫,不像往昔修行人要修好幾生好幾世,才能了脫六道輪迴。

在此娑婆世界,這一元會收圓三佛,即青陽期(青蓮葉)燃燈古佛,紅陽期(紅蓮花)釋迦佛,白陽期(白蓮藕)彌勒佛。燃燈古佛、釋迦佛皆已涅槃,因此彌勒佛之應運收圓,乃是全人類之福音和希望。

五教聖人未完成的心願,由彌勒祖師來完成。末法眾生,無論下根人、中根人、上根人,無論貧富、貴賤、智愚、男女、老幼,不分士、農、工、商、軍、公、教,只要求得師尊、師母的先天大道,經身擔天命之點傳師點玄,口傳心授,並且立愿了愿,他日世壽結束,即不墜六道輪迴,於龍華會,見佛、聞法、證果,並受佛授記。

這乃是明明上帝之恩典,彌勒祖師之鴻慈大願,師尊、師母之大德所加被的結果,否則是不可能今生修持,今生就能了脫生死輪迴之苦。

心法真傳–自力(啟迷開悟,解粘去縛,見自性三寶)︰

先天大道法門並非只憑藉外力(他力),同樣地也極著重自力的修持。所謂,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各人的生死各人了,佛不能替我們了。佛若能替我們了生死,則久遠劫以來諸佛的慈悲度化,全世界早就空無一人了。

前面所說的明明上帝之恩典,彌勒祖師之鴻慈大願,以及師尊、師母之大德的加被,只要求得先天大道,經身擔天命的點傳師點玄,口傳心授,即能「天榜掛號,地府抽丁」,彌勒祖師,師尊、師母雖然如此保證,但如果執著得明師一點,就以為一了百了而不加修持的話,終究是枉然的。「立愿了愿,了愿成真」,點道詞有云︰「愿若不能了,難把鄉還」。

每一位天道弟子都立了「求道十條大愿」,而求道「十條大愿」若不能行不能了,則彌勒祖師,師尊、師母「天榜掛號,地府抽丁」的保證就無法兌現。因此求得先天大道以後,還得行愿了愿,即此佛助自助,雙管齊下,成就一定神速。所以,先天大道之殊勝,便是有他力也有自力,自他雙修,故這是最安穩最易修持的法門。

我們究竟要如何行愿了愿呢?這就要悟解「三寶心法」,並且依法修行。對「三寶心法」領悟的愈深刻,則對「十條大愿」體會的愈深入;對「十條大愿」體會的愈深入,則才能愈真切實在地行愿了愿,精進不懈。有不少天道弟子雖已得了明師一點,然而對「三寶心法」未曾參悟,故才會步入旁門左道,甚至謗道、退道。

此三寶乃是歷代祖師之心法真傳,為生死苦海中的寶筏,迷昧黑夜中的明燈,能度脫一切苦厄。上上根人得授「三寶心法」,當下即了悟,見自性三寶。即使是下根人得授「三寶心法」,只要依法修持,也能不墜四生六道,於龍華會見佛、聞法、證果。

生活在這忙碌緊張工商業發達之社會,士農工商軍公教,如何修道呢?汗牛充棟之五教經論從何入手?師尊、師母大慈大悲,把汗牛充棟之五教經論,化繁為簡,把其精粹濃縮成「三寶心法」,使有志修道之三乘根人有所入手,有所遵循,而不致盲修瞎煉,苦死無成。

也就是說在忙碌緊張的社會,士農工商軍公教,只要能悟解「三寶心法」也能修道,並非一定要捨去家庭、事業才能修行。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親朋好友都可不必分開,一起共勉同修。所以不必離開家庭社會,不與時代脫節,把寺廟、教堂帶入家庭,使「家庭佛堂」遍佈大街小巷、都市鄉村,而家家成為了道化家庭,則大同世界,人間淨土不求自成,這是先天大道的特徵。

明明上帝之恩典,使我們能幸受歷代祖師相傳相授之心法真傳–三寶。可是有許多人不明真傳之理,以為三寶是從外得,執著三寶之名相,不識自性三寶。
在外力上說,我們有三寶可得。得三寶乃是表明我們和彌勒祖師結了參加龍華三會,見佛聞法而證果的善緣。
在自力上說,無三寶可得。所謂得三寶,其「得」之含義,即是不失不離之意。故得三寶,就是不失三寶,不離三寶。若自性無三寶,即使得了三寶也會失掉。人人具有自性三寶,然迷昧不知,故才要拖累師尊、師母降世下凡,勞其金口金指,指點出自性三寶原來就在我們的自身。

我們常說︰「一指能超三界外,一點能脫十閻羅」,「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一指、一點究竟是什麼?所謂一指,不可做一指之想,執著點傳師之手指,而忘卻其所指的先天本覺–明德性體。所謂一點,不可做一點會
,執著玄關一點,而忘卻其所點出的自性天真佛–無依真人。若執著一指、一點,做一指之想,做一點會,實辜負師尊、師母傳授佛祖心印之大恩大德。

偈 曰:
「一指開鎖絕古今 舉世誰能識妙心 自由自在塵不縛 無皇降道訪知音」

若能識得「自性三寶」–不離清靜自性,常生妙智慧,付諸言行,代天宣化,救世度人,如此便是行愿了愿,了愿即成真,移理天佛國於眼前,生前就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如果生前不能得到三寶之法益,反而認為三寶乃是死後,才能使我們離苦得樂,得到自在解脫,這就本末倒置,倒因為果了。

三、如何才能同註天盤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我們為何只說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而不說其他仙佛神聖也妙法無邊?大凡仙佛神聖沒有不妙法無邊,而其護庇救度眾生的方式和對象,卻有所不同。

譬如阿彌陀佛的願力,凡是持念「阿彌陀佛」佛號者,能持念佛號至一心不亂,他日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持,永不退墜。所以凡是持念「阿彌陀佛」佛號者,皆為阿彌陀佛護庇救度的對象。而能持念至一心不亂,臨終必受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為阿彌陀佛護庇救度眾生的方式。

而彌勒祖師護庇救度眾生的方式和對象更為簡易普遍,這是每一位佛的願力、因緣不同之故所使然。彌勒祖師乃是應運此世界收圓的古佛,所以凡是能求得師尊、師母的先天大道,都是彌勒祖師護庇救度的對象。而得道以後凡是能時時真誠地在祖師佛前懺悔,並且改過自新者,即能協助祖師辦理收圓,並且能脫劫避難,而同住於人間淨土,於龍華會見佛、聞法、證果,此為彌勒祖師護庇救度眾生的方式。

生活在這忙碌緊張的工商社會,修行總是不能離開現實生活的,而先天大道的修持方法最為平易實用,不但不會妨害了家庭和事業,反而有相輔相成之效。其方法就是好好做一個平平實實、堂堂正正的人,時時反省檢點自己,究竟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違背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以及十善道?有過即改,真心在祖師佛前懺悔(隨著個人的方便在每天的燒香禮中懺悔;也可以在自身佛堂默禱懺悔。)只要能如此修行,就可以不墜六道輪迴,時時與彌勒祖師同在。

彌陀淨土的修行者,多是厭離污濁苦難的世間,而欣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逃避現實,對世間少有貢獻的消極修行方法,實不適宜現今時代。而先天大道的修行者,不但不捨污濁的世間,不離混亂的世界,進而化污濁的人間為人間淨土,化混亂的世界為大同之世,這種勇於面對現實,積極進取,視人溺己溺,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修行方式,才是最適宜我們目前這個時代的需要,才是名符其實的大乘(菩薩)行人。這完全是彌勒祖師的本願所使然。

四、何謂佛堂顛倒錯亂

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佛堂顛倒錯亂,並非單指佛桌、佛椅、佛具、拜墊、門窗等不夠整齊清潔,而最重要的是指自身佛堂。心外無佛,這個身軀才是名符其實的佛堂。所謂的自身佛堂的顛倒錯亂︰
立愿不能切實地行愿了愿者。

耽誤了師尊、師母救度三曹的大事者。由於本身言行不慎、不一,影響了道親或後學的修道者。

雖未付諸言行,但起種種不善不正之心,譬如︰起慳貪心、瞋恨心、愚痴心、妄想心、嫉妒心、諂曲心、誑妄心、

愩高心、自私心、邪見心、邪惡心、邪淫心等一切不善不正之心。以上這些都是自身佛堂的顛倒錯亂。

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自身佛堂的顛倒錯亂,只要能即時覺悟,並且誠心誠意地在彌勒祖師佛前懺悔,祈求彌勒祖師赦罪寬恕,徹底地改過自新,立愿了愿,言行一致,擔荷起師尊、師母救世度人的道業,如此有佛力有自力,則罪業沒有不消除,妄心沒有不降伏的。

為何說凡係佛堂顛倒錯亂一定要祈求彌勒祖師赦罪容寬,而不祈求其他佛祖赦罪容寬呢?難道其他佛祖就不慈悲嗎?非也﹗因為彌勒祖師乃是應運於此世界收圓的古佛,三期末劫之際,與此世界的眾生特殊有緣,由於是應運應時之故,所以諸仙佛神聖、天龍八部、轉輪聖王、及阿修羅魔王,無不同助彌勒祖師辦理收圓,拯救良善,喚醒迷津,以做為下元會開天地的種子。

並刷盡世間惡孽子–不知禮、義、廉、恥、孝、悌、忠、信者,做十惡犯八邪者,以及在道場中立門戶造勢力,貪錢財享受,貪受後學供養,爭功奪果,師心自用,欺師滅祖,愩高自大,藐視前人,把後學佛堂等視做自己的私產者。這些惡孽子若不淘汰掉,此混亂的世界如何能成為大同世界?此污濁的人間如何能成為人間淨土?而堯天舜日又如何能重現於世?故自身佛堂顛倒錯亂,務必要祈求彌勒祖師赦罪容寬,否則就被摒除在大團圓之外,永沉六道輪迴。

五、南無阿彌十佛天元之義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為何不多不少剛好十佛,多一些佛少一些佛有何不可?「十」有完整圓滿結束的含義。一元會中計七佛治世,三佛收圓,此十佛各有不同的使命,各有不同的願力,而因時因地因人下降世間,澤被眾生。故寅會生人乃是一本散萬殊,午會交未會降道普度,辦理收圓,此是萬殊歸一本。一本散萬殊為七佛治世,萬殊歸一本為三佛收圓,如此一元會之大事圓滿完成。

何謂南無?南無為禮敬、稽首、救我、度我之義,是眾生向佛至心歸依信順之語。
何謂阿彌?阿彌為無量光明,無量智慧之義。
何謂十佛?治世七佛為赤愛佛、生育子、甲三春、酉長庚、空谷神、龍野氏、繼天佛。收圓三佛為燃燈佛、釋迦佛、彌勒佛。
何謂天元?天元即天地一元會,一元會為一二九六○○年,七佛治世,三佛收圓,一元會之大事了畢。此一元會十佛過後再也無他佛降世,還要等下元會重新開天闢地後,再有佛降世。

而「十佛天元」四個字,即是彌勒祖師的聖號之一。彌勒祖師為十位佛中的最後一位(第十位)應運天地大收圓的古佛。燃燈古佛和釋迦佛所辦的收圓是區域性,而彌勒祖師所辦的收圓是全世界性的。凡是燃燈古佛、釋迦佛所沒有度回去的弟子,這一次彌勒祖師都要把他們度回去。

由於因時因地因人不同之故,燃燈古佛及釋迦佛收圓的對象多為人曹,而彌勒祖師所收圓的對象除了人曹外,尚普及天曹、地曹,所以彌勒祖師應運收圓,恩及三曹,德被三界。此是種因於彌勒祖師累劫所修「慈心三昧」,時值三期末劫,應運收圓,因滿果熟,慈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三曹皆受其慈恩。因此,「南無阿彌十佛天元」其含義有二︰
禮敬稽首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的彌勒佛。

救我度我的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的彌勒佛。
所以,每日燒香禮在愿懺文念「南無阿彌十佛天元」,乃是我們天道弟子對彌勒祖師感恩、歸命、禮敬、稱揚的虔誠表現。
從愿懺文中可知,天天念愿懺文就是時時和彌勒祖師接緣,時時親近彌勒祖師,而且時時稱念彌勒祖師的聖號,則可消無量罪業,增無量智慧。因此,在漫長的修行路途上,我們不會感到徬徨無主,更不會走入歧途邪路,或半途而廢,因為應運收圓的彌勒慈尊,時時引導著我們走向光明大道而登彼岸。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43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5 道與教的認識
各位前賢都已經求過道了,今天又能夠來參加這個兩天班法會,可以說都是佛緣深厚累世有修,上輩子修得好,今天才能安安穩穩的坐在這個仙佛椅上。早上點傳師有請壇,請諸天仙佛護法壇,我們坐在這椅上聽課,諸天仙佛則站立在兩旁陪班或鑑班。而我們的九玄七祖及累世的冤親債主,則跪在後面聽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在新加坡曾經有一位道親,來佛堂時,別人怎麼勸他求道,他都不願意,可是後來他又自己說要求道,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原來他說,他看到點傳師請壇後仙佛一尊一尊的下來。

大家相不相信自己的祖先跪在後面啊﹗在台灣有一位前賢在開三天法會時,就看到他死去的祖母跪在佛堂對着他微笑。所以這位前賢相信點傳師、講師所講的道理,於是開完三天班法會就立愿吃素。
道光佛堂民國八十八年10月22.23.24日三天法會中,九玄七祖代表也曾臨壇說︰ 班員有注意聽,他們才聽得清楚,如果班員打瞌睡,他們也聽不清楚。」

有一句話「一子得道,九玄七祖同沾光,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同超昇。」在我們求道時,會燒一張龍天表,這張龍天表會先送到地府閻羅王手中,閻羅王手中有一本生死簿,記載著每個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何年何月何日死,這張龍天表送來後,閻羅王就把我們的名字在生死簿上劃掉,名字就由三官大帝註冊在天上,從此我們脫離地獄閻羅王的管轄,直接由仙佛來管。

而我們在地府中尚未投胎轉世的祖先,可以到地藏古佛的聽經所聽經,可分三級,第三級跪著聽,如果我們求道修道一段時間,祖先就可晉身第二級可坐着聽,如果我們立愿清口開設佛堂發心辦道,祖先就可進昇第一級聆聽地藏古佛親自給他們講經說法。

各位前賢求了道,是否真正對先天大道都完全了解了呢﹗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靈性,也叫自性,又叫天理良心,這個靈性由天而來,由 老⊙娘所生,這個靈性是不會死的,會死的只是我們的肉體,一個人能夠順着本心本性作事,就是有道的人。這在佛家稱為佛心本性的流露,在道家就稱為真人。

而一般人要做到率性而為是很難的,由於有各種的脾氣毛病,使我們的真我靈性、佛性被七情六慾所困,無法讓本心本性作主,所以要透過修道的過程,去除那些本性的障礙,才能恢復本然的心性,這樣的過程叫做教。所以道是一切萬教的源頭,道是根本,教是枝葉。

我們老前人說︰「我們這一指點叫道,我們是先天大道,包羅萬教,以天心為心,無有人事團體,無有人情對待。」

下面我們略為分析道和教之不同–

一、宗旨之不同︰
求道重在開悟心性,明師一指點,打開玄關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頓悟法門,先得後修。六祖壇經有記述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弘忍大師的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一切修持的最後目的,無非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所謂的明心就是明白本心,見性是見自本性。所以我們拜佛修行,如果不知從自心做起,即「修道修心」,到頭來仍是落個白修。

所謂︰「摸得著根的成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行。」道是萬教之根本,我們玄關竅打開,明白了自己的佛性和諸天仙佛是一樣的,只要效聖法賢,時時學佛的行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渡化眾生,那麼將來靈性可以回天。所以求道也是找到一條靈性回天的路。
道是先得後修,教是先修後得。先得後修和先修後得之差異,以前的人要得道必須拋家捨業,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苦修苦鍊,修到三千功圓,八百果滿,上天才會派有緣的仙佛,來給你傳道,這叫先修後得。

而現在由於天時的關係, 娘慈悲大道普降,廣救有緣的眾生,是故讓我們先得後修,讓我們先求道,明白了自己的佛性以後,再慢慢修改自己的脾氣、毛病,回復到先天的本性。是由內而外 頓悟的功夫,是先得後修。

教門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回教、基督教都是在闡述道的真理,教我們如何回復本性,是由外而內 漸修的工夫,是先修後得。
五教聖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穆罕默德都是奉了上天 老⊙娘的命, 老⊙娘是宇宙萬物的總源頭,生天生地的總主宰,一切靈性都由 老⊙娘所生,五教聖人也是奉了 ⊙娘的命來到世上各個不同的角落,依當地不同的語言文化,社會背景、生活習俗,創立五大宗教,對眾生施以教化。

由於五教聖人來自同一個地方,奉了上帝 老⊙娘之命,所稟持的最高真理也是一樣的,全是要人在「心性」上下功夫,都是以「恢復本性」為目的。
但是道以往是單傳獨授,五教聖人傳教化,故五教信徒能得真傳者少之又少,所以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

二、法之不同︰

道是不二法門,最上乘之大法。

法可分為上乘、中乘、下乘三層境界。宇宙可分為三天,理天、氣天、象天。修上乘法門可達理天,修中乘法門、修下乘法門只能在氣天和這有形有象的世界中六道輪迴。
無極理天是所有仙真菩薩、聖賢仙佛所住之處,也是所有原胎佛子,我們原來所住之處,求道以後,修元神煉性理是最上乘之法門,將來可回理天去。

降龍伏虎煉氣功,參禪打坐是中乘法門。敲打唸唱,誦經拜佛,畫符唸咒,求神拜佛著形著相,是最下乘之法門。只有最上乘的法門,天命明師一指點,打開玄關竅,靈性將來才可回天,這是最上乘的法門,也是唯一的法門,故叫不二法門。
釋迦牟尼佛也是獲得燃燈古佛的授記傳道,方能成佛。各位前賢相不相信我們今天得的道和當初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是一樣的,所以大家對這個道要有信心。所有的仙佛要回理天,都必須有明師指點,打開玄關竅方能回天。

泰國清邁有一位兩百多歲的老和尚於一百年前靈性已能離開肉體,至氣界各天遊玩。有一日經南天門,想經由南天門入理天,卻被把守南天門的四大金剛擋住,言明要過南天門需有三寶的印證方可。

因老和尚修持乃紅陽期的法門,自然不懂玄關何處?口訣為何?古合同如何抱持?故而不能過關。當下問四大金剛如何才能過南天門?四大金剛告知︰現今白陽應運,須在人間求得一貫之三寶心法,方能超氣入理達本返源。故老和尚返回人間後,加強修持自己,平常不隨意接見陌生人,也很少步出寺廟大殿,希望有一天能修得大道。

因在一百年前大道尚未普傳,台灣人都無法求道,更遑論遠在泰國偏遠地區,人烟罕至的深山,更無人知道住有一年齡在二百三十八歲的高僧。而現今台灣各組前人及點傳師飄洋過海,大道方能在泰國普傳。

當老和尚言明本身即將在明日求道,寺中大小和尚也都言明要求得大道,以達超生了死。故而當台灣 詹點傳師一行人到山上寺廟時,便在廟中辦道,全寺的大小僧侶皆求道。更證明現今白陽應運,敲打唸唱已成過去,唯有求道方能超生了死。

兩千多年前,道統天命即已暗轉西域,釋迦文佛降生,在燃燈佛所授記,睹明星而悟道,接續道統,傳授心法,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眾弟子茫然,只有大弟子迦葉破顏微笑,領悟心印,為佛家第一代祖,再傳阿難尊者,一直傳到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是時達摩老祖,遙觀東方紫氣上升,定有大根器之人出現,故從西方遠來中國,欲渡梁武帝,可惜武帝好圖表面,五里一庵,十里一寺,不知真修實煉。

一日達摩祖師路過神光法師講經說法處欲渡神光,神光不解,以為和尚相欺,乃欲試和尚道行之高低,請他上台說法。老祖上台,兩目守玄,靜而不語,台下再三催促,破口言曰︰ 無法可說,單言一字耳。」眾不解其意,達摩祖師續曰︰「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神光法師仍不明其意,怒火大起,念珠遠擲,打落達摩祖師兩顆門牙。達摩祖師遂離開道場,往投少林寺。

翌日神光說法,突現十位白面書生聽講,聽講畢,十位書生往前求見曰︰「神光法師講經感天仙,吾等乃十殿閻君,因你無常已到,今將帶你至地獄交旨。」

神光大驚,嘆曰︰「吾講經只有一願,欲脫出閻君之手,豈料至今仍未脫出。」乃問閻君,何人方可脫得,閻君簡述達摩祖師的相貌及去處,於是神光乃跪求閻君寬容短時,以便追拜祖師,遂即刻集眾曰︰「吾講經只能勸你們做好事,家庭和睦,不能了脫生死,自今各走各的路,吾去找我的命了。」

達摩祖師早在少林寺外,就石靜坐,神光趕到喜懼參半,跪地不起。此時正是天寒下雪,積雪已至神光腰部,祖師微啟雙目道︰「你來作甚?」神光曰︰「不知到底一歸何,是以神光拜達摩,少林跪雪為何事,只求一指躲閻羅。」祖師曰︰「欲求上乘大法,必先去左旁。」神光聞言,誤解祖意,隨即取出戒刀,斷去左膀,祖師見其真心發現,乃傳其心印大法,為佛家東方第二代祖師。

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是平等法、方便法。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心。故有八萬四千法門,尤其末法時期,萬教齊發,但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道只有一個,教卻有千門萬教,不管信何宗教,想要解脫生死,必須得此大道。

三、依時間而言︰

道有隱有顯,應時應運,非時不降。我們知「道」自古以來就有,但是單傳獨授,代代祖師傳給代代祖師,這是隱的時期。
老天降道分三期︰

青陽期︰燃燈佛渡回二億原胎佛子。
紅陽期:釋迦牟尼佛又渡回二億原胎佛子。
白陽期︰尚有九二億的原胎佛子要渡回去,由彌勒佛掌天盤,濟公活佛掌道盤。

以前是人求道,現在是道找人,現在叫三期末劫年,道劫並降,因為人心變壞,召引了很多的劫數,故 老不忍玉石俱焚,降大道暗釣賢良,現在是道顯的時期,故道是非時不降。教是普遍教化,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有教門的存在。

但是老天降大道卻是有時間限制的,像這次 老降道本來只有五十年,傳到現在已快一百年了,這個道什麼時候會收,誰都不知道,仙佛一再的提示,末後了,十多年前後學求道,仙佛就說現在是末班船了,那現在是末末班船了。各位前賢真的要好好把握這最後的機會,來參加道場修辦的行列,師母即言︰「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船開不等後來客。」故現在大道還在普傳,要修要辦都還有機會,將來道收了,你要再來修辦也沒機會了。老師亦曾言︰「有修有辦有一份,不修不辦自己看著辦。」

四、主 權︰
道的主權在天,非人不傳。教的主權在人。道的最高主宰是上帝,教的最高神祗是教主。
道是非人不傳,傳道對象有選擇性。道是暗釣賢良,要救回的是原胎佛子,也就是當初從理天來到人間的原佛子,不可貪功濫渡。
教是有教無類,平等教化,不論你好人或是壞人,教門都可以收容。

五、道有一脈相傳的道統,教無道統之限制。

六、道是出世法,得了道可以了脫生死。
教是入世法,可藉以修來世的福報。

七、道是宇宙萬法的核心,教是外圍知識。
道是根本,教是枝末。
一切教化都是在闡揚道,但若是不求道,從一切教化中 無法了解道體之所在,故不能解脫生死。
我們得了道,知道生從何處來,死了要往何處去,明白宇宙天地之造化,揭開生死之謎,了解一大事因緣,可以證得正等正覺之佛道,故言一竅通,竅竅通。
道是往內修,明白佛性以後,像老前人、前人不斷內在培德,克己復禮,向外渡化眾生,自渡渡人,自覺覺他。最後成就了佛、菩薩之果位。

教是向外求,一味求佛拜佛,求福求壽,求功名利祿,這是往外求,換來的只是福報。
道是救人靈性,出生死苦海,不用在六道中輪迴,道是唯一的,天上天下唯道獨尊,可以改變命運,消冤孽,脫浩劫。
教是積善行德,享受福報,福報終有享盡的一天,所以不是究竟。但是這教化,亦是不可以一日無的。 老⊙言︰「先設萬教傳經典,末後一著辦收圓。」故五教聖人先來傳教化,現在是要求道修道,將來可回天的時候了。
以上是道和教的認識,各位前賢,以後要多接近佛堂參班,才可真正了解道的寶貴。

最後以白水老人慈示「道、教不同」共勉
各位道親,我們生在三期末劫、大開普渡之時,得遇明師而得天道,天榜掛號。吾們是 老⊙兒女,濟公活佛的弟子,可以代天宣化,普渡眾生,這是多麼榮耀的事。在求道之時,點傳師說,老師暫定佛規,求道人有一點功德費,表現你的誠心敬意,只有這一次,以後並無有捐錢募化之事,不是各教會每年拿會費等事。

師尊、師母傳道有佛規,吾道概不談政治,無有人事團體,道法自然,能行則行,不能行則止,聽其自然,不受任何人管轄,尊師重道、謹守佛規而已。師母說過,自古以來,歷代祖師傳道,無有在政府立案掛牌的。現在不能從吾開這個例,立案招收會員拿會費,這不是師尊的佛規。

吾們是先天大道,包羅萬教,以天心為心,無有人事團體,無有人情對待,現在成立道會,加入會的成會員,成了後天教會人事團體,聽教會指示,請大家思考,自古至今修道成聖賢仙佛者,那有在政府立案的?現在雖然大開普渡,是暗釣賢良,有緣者聞道不捨,無緣者即退縮不前,皆是自然的,並無限制。

現在大道已明,成了教會人事團體,將來有貪心妄想之人也來求道,善惡即不分矣﹗上天大開普渡,「化天下為一家,化世界為大同」這是道的宗旨,變成人事團體,有宗教之名稱,一定就與其他宗教有對待,這不是違背天意,違背道的宗旨嗎?請大家慎之思之﹗抱定宗旨,了自己之愿是要。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40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6 白陽修士的聖業開創
一、前言︰
沒有人願意向自己交白卷。
我們處在光芒四射萬古不朽的時代–修道傳統化、辦道科學化。

二、為何要開創聖業?

弘揚祖師的救世宏願。維繫正法的綿延不墜。
解救十方的苦海眾生。造就本身的自我成長。

三、古往開創聖業有成先賢的特質分析

志向高超眼光放遠–高明遠大。看淡凡業割捨情愛–澹泊明志。
知恩感恩報恩了愿–報恩了愿。樂道好道勞而不怨–法喜充滿。
慈悲喜捨仁民愛物–捨己從人。專心一致力行不懈–堅持到底。
克服萬難不屈不撓–堅忍不拔。以身作則一馬當先–身先士卒。
掌握機先開創新局–智勇雙全。不斷精進才德兼備–學而不厭。
提攜後學不遺餘力–誨人不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守死善道。

四、白陽修士如何開創聖業?
自我雕琢–認識自己、把握自己、計畫自己、戰勝自己。
博學多聞、君子不器–方能造就大時代所需的通才。
多方歷練、增進體驗–方能獨當一面各化一方。
探究機運、順時推移–方能順天應時。
效聖法賢、反躬自省–方能見賢思齊精神武裝。
辦道渡人–加入新血輪是道場茁壯的新希望–明天會更好。

辦道︰

研訂辦道目標(週期)促成辦道的慣性。
發動所有人力渡人。
培育引保人才–引導他、協助他,蔚成勇於渡人和喜於渡人的風氣。
營造辦道氣氛。
借機成全辦事人員。

渡人︰響應「一人一月渡一人」運動﹗

基本要領–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心理建設–排除心理障礙,不以成敗論英雄。
–積極熱誠,肯定渡人的重要性。
–與對方當一輩子的朋友。
–暗釣賢良,切忌貪功濫渡。

渡人步驟–渡人之前︰列名單、建立友誼、深入了解排定優先次序、維護自身良好的形象。
–渡人行動︰確知辦道時地、選定對象構思談話內容、探知有空與否、閒聊、以事物切入正題(可以第三者立場介紹)、獲得首肯、介紹功德費及吃素、約定求道日接送之細節。
–求道當天︰親自接送、介紹儀式、簡單道義、佛堂擺設及所需時間、掛號前事先收功德費、代其掛號、隨侍左右周全之照顧。

成全人才–提倡「每人每年成全一人上新民班」運動。

成全的形態︰
整體式成全–研究班–可增設短期訓練班。
交流式成全–觀摩拜訪。
個別式成全–私下訪視、寫信及電話連繫。
參與式成全–參與道務活動–最有效最直接。

成全的要領︰
建立追蹤資料
時常關心聯繫
注意把握時效
安排理想環境
因材施教器使
善用各種工具
鼓勵參與聚會
加強個別訪視
引導解析疑問
做好生活輔導

創設道場︰
道場是渡化眾生的大本營與前進基地,當今之世尤以佛堂所扮演的角色最重要,成立佛堂遂成了大家的焦點。然而成立一個佛堂的前身–它可能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群人、一個迷你型研究班或是一個伙食團–上述每一個階段都應視為一個道場。道場一經創設,決不輕言放棄(棄船),只要經營得法堅持到底必可成功。(經營四部曲︰目標之達成、內部之整合、模式之維護、環境之適應)

開荒下種︰

開荒是–上帝的使者、勇士們的行徑、荒漠的甘泉與黑暗中的燈塔。開荒者是–胼手胝足開疆拓土的硬漢,也是由血、汗、淚交織而成的英雄,更是改寫白陽史跡的第一大功臣。另就人力運用觀點而言,一個道場的道親增多了,道務卻仍只由幾位來承擔,其餘的人行功立德的機會就少了,因此開荒就成了必然性的唯一出路。然而萬事起頭難,故有志開荒者必須群策群力、百折不撓,方有成功的可期。今之開荒方向略有二端如下︰

海外開荒–有志向有理想有眼光的人才,當可組團遠渡重洋開荒國外,效法諸位前人建大功立大德,光宗耀祖,寫下白陽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另外,遠眺神州大陸億萬同胞未沾法雨滋潤,吾人期盼早日老水還潮,踏上故土重振宗風。
本土精神–對於暫時還捨不得家業、放不下凡情的大多數人而言,則更應奮起精進,發憤圖強,一面充實自己為來日的海外開荒做準備,另一方面,在台灣實施「精耕」政策–寸土必爭,渡盡有緣,再創道務的另一次高峰。誠所謂︰「立足寶島、放眼神州、環顧全球」。

五、結論

白陽修士不能當個道場逃兵,正如同一名戍守前線的戰將不可擅離崗位一般;否則,他又如何自救救人、保鄉衛國呢?我們應該對道場負責﹗

歷史的洪流曾經造就不少的千古典範,更捲走了無數的光陰過客。我們不能讓下一代數說我們–佔據了普渡的大好時光,卻留下一片空白–我們也應該對歷史負責﹗

面對這個大時代,正是你我發揮生命之光–照耀有緣佛子、開創一片聖業天地、成就自己、超拔祖先的最好時機。朋友﹗您還等待什麼呢?難道我們就這樣迷迷糊糊的過一生嗎?我們更應該對自己負責﹗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39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7 天道修持的特色
隨著時序漸入冬,從自然界景觀來察看,秋葉逐漸轉黃,代表著一年即將結束,其可給予我們些許啟示與警惕。時間如同水流般無情,一去不復返。若我們覺得生活過得並不如意,想回頭重新來過,如同聽錄音帶般,若聽不清楚,想再聽一回,即可倒帶再聽;然而人生有如單行道,走過即無法原路再折回,故有智慧的人,能未雨綢繆,有遠見且能深思熟慮。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例如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導致韓國、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富豪一夕間破產,許多人無法面對這種無常的打擊,而走向自殺一途。

雖然那時的金融風暴並未對台灣產生極大的影響,然而今(2001)年台灣的經濟竟產生負成長的現象,這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示,眼前所擁有並非常態,它仍有消失的時候,所以我們需有「無常的覺醒」,而這種覺醒是智慧的開端。

我們必須瞭解人有生、老、病、死,而人生是短暫的,需以智慧來識透無常的人生。人邁向老年總會引發許多疾病,然而老年所產生的疾病,乃是壯年未加以保養與留意所累積引起。

其實健康之道無他,只要心無罣礙,能吃能睡,則自然能長壽;然而現代人罣礙太多,為人父母者罣礙子女、子孫,有時過多的關懷,反而會阻礙彼此的成長。人生有如一面鏡子,有智慧的人會藉著觀察別人的作為來反省自己,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則內自省也」,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應加以學習,看到別人有待改善之處,則引以為鑑,如此我們皆能進步與成長。

宇宙天地的任何現象,皆是往復循環的,如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生的際遇亦復如此。成功的人不會永遠成功,這一貫的道理可適用於個人、家庭、企業或國家。一個國家、企業、家庭或個人,若所得(收入)小於支出(花費)則必會衰退,所以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景氣循環現象與人生過程是一樣的道理,人有生、老、病、死,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是健康的。所以,對人生必須有無常的覺醒,如此才能勇敢地去面對人生的各種無常。人生在世,總會面臨許多的生、離、死、別,有生必有死,若不能識透人生無常的道理,則會陷入佛家所說的人生八大苦中的「求不得苦」與「愛別離苦」。一個人平常若能涵養自身,識透人生無常的道理,則不會困於人生八大苦中。

世人為何會感到痛苦?乃因其未能識透理路。若能識透理路,則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例如位高權重的人,在位時人人奉承之;當其下台時,這些奉承阿諛的話皆消失無影。其實,人們奉承的是他的權位,而非他本人,若能識透這道理,則在人生起落的過程中,必能不卑且不亢。

人生有許多要學習的課題,然而最基本的課程即是人情義理的「理」字,若能識透人生的無常,則能以平常心來面對人生各種多變的現象與環境。

我們所求得之道,與先聖諸佛所得之道皆同,但以前的天時需先修而後得;現在上天大開普渡之門,人人可先得而後修,亦即大開方便之門。然而,以往要得道是極不容易的事,需千里訪名師,且要修到功果圓滿後,才能得到至尊至貴的大道。為何得道如此珍貴呢?

因為這是一條回天的大路,當靈性降至世間後,人若未能得道,則可能渾渾沌沌地渡過一生。雖然人皆有生有死,但人總是害怕面對死亡,不願去接受它,當人的氣數盡了,不管我們有多怕,多不願去面對死亡,仍需離開這紅塵世界。所謂「死有輕如鴻毛,重於泰山」,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否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觀古代聖賢可知,他們並非皆很長壽,例如 顏回在世只活三十二年,然他卻已修得聖賢的果位;三太子–李哪吒七歲時成道,但他妥善運用有限的七年光陰。所以,人生在世重點不在於壽命長短,而在於你是否把握住有限的生命,好好行功立德,利用肉體借假修真,亦即利用智慧、錢財、權位來造福人群,成就別人亦成就自己。
人是群居的動物而非獨居的個體,故會與周遭的人產生互動與關聯性,我們與外界所產生的關聯是好的抑或是壞的,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所謂三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是很普通的道理,然而我們是否能將其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雖說命由上天註定,但若探究其因,乃由自身所掌握。

在生死輪迴中,過去我們所做的一切,皆會影響並形成我們現在的命運,有些人現在命好,乃因其前世累積的福報所致;反之,有些人事事不順遂,則是其前世所造的業所導致。

所謂「前世因,今世果」,每個人皆帶著福德與罪業二本帳簿來到世間,這二本帳簿會隨你在世的行為而有所增減。所謂享福即消福,受罪則了罪,然而受罪並不會白受,有智慧的人,會珍惜自己福報,並勇於面對磨難來消自己的罪業,如此,方可無債一身輕。

反觀現代為人父母者,對子女極度呵護,然而愛之適足以害之,因人的智慧與成就皆因磨鍊而產生,而上天皆是在逆境中考驗人,並予以加福;我們若凡事為子女著想,將其照顧得宛如溫室中的花朵,則反而會害了他,因責任使人成長,磨鍊使人堅強,要賦予其責任,如此才能鍛鍊堅強的意志,修道亦復如是。

身處寶島–台灣的我們,較少有機會體驗到飢寒交加的痛苦,然而在全球六十多億人口中,卻有許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台灣人在安逸的環境下,若得過且過,則極容易虛度光陰,所以我們需多承擔並面對責任。仙佛曾說過,受苦有如吃補藥,在受苦過程中,我們可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天道修持的特色,第一點即是「明師一指,念茲在茲」。天道修持的過程中,得道者,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因道在自身,身外無道。求道時,透過明師一指點,打開智慧通天眼,現出金剛不壞身。所謂金剛身,就是我們自身的佛性,若未經過明師一指點,則我們不知佛性在何處。

惟有明師一指點後,我們始能認識自身的真主人,亦即認識自己的真面目,如此才知從何處下功夫。
當我們做錯事時,會有悔改之心,但為何會做錯事呢?乃由心念所產生。所以,修道修心、辦道盡心,這是心法。此處所指的心,是自性本心,惟有透過明師一指點,才能認識自身的金剛體與本心。

六萬年前,我們降至世間成為人類,剛開始我們本與理天的神仙一樣功果圓滿,但經過六萬年生死輪迴的過程,我們內心受到污染,雖然每天睡前我們會洗去身上的塵垢後才入睡;然而我們的心受污染,我們卻沒有每日清除,如此也一樣入睡。有智慧的人得道後,應該開展自身的先天智慧,藉由反省的功夫來開展智慧。

古聖賢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亦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此乃曾子反省的三要點,其涵蓋範圍極廣。曾子晨昏皆做到反省的功夫,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智慧遠不如曾子,所以我們更應隨時隨地反省自身,亦即說話與做事前,先仔細思索後再行動。

所謂「禮節」,乃指藉由禮來節度行為,而佛規戒律,皆可涵養身心,恩師曾說︰「修道人應以佛的規律來要求自己」,亦即佛的品,所謂立志即立品,這道理極為重要。透過明師一指點,打開我們的智慧通天眼。

「道」需在日常生活中活用,雖然道在自身佛性中,但其有如山中的金礦,若沒透過挖掘、採礦的過程,則無法顯現出金礦的價值,這有如凡人需透過行深的功夫,亦即深度的反省,始能找到人生的真主人;濟公老師曾說︰「一個人反省的功夫有多深,其智慧就有多深。」所以反省的功夫,是自身的行為,有如個人吃個人飽,個人修個人得,亦即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任何人皆無法代替你修道。

以前禪宗師父教導徒弟時,皆要求其能如貓補鼠,如雞抱卵般地專注,念茲在茲,透過專心一致的投入,神智才能清楚,藉由明師一指點,二六時中意守玄關,隨時將心收回到智慧眼,如此我們的心才能常安定,不受外界干擾而外放。明師一指點,乃石破天驚的大事,惟有明師一指點,我們始知從何處修心,這對個人而言,是個轉捩點。

天道修持的第二項特色,是「具凡夫身,不斷諸漏」。所謂「家家彌勒院,人人淨土心」,對已成家立業的修道者而言,其雖未出家當和尚、尼姑,但其修持的功夫因明師一指點後,反而比出家人更好,亦即凡夫俗子的現身,但修持卻真功實修。

白陽期的修道士,可用生長在污泥中的蓮藕作為代表。蓮藕外表雖污濁,但其內在極為清淨,白陽修士需向蓮藕學習,而出家師父則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現在我們需在污泥中修養自身並影響他人,亦即在士農工商的社會中,以身作則地影響與幫助他人,化世界為蓮花邦,這乃是彌勒祖師的大愿,但需靠每位彌勒徒孫用心來實踐。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惟有深入紅塵社會,才能真正去影響並渡化眾生,此為因應時運的法門。在顯相與內品,外表與實質之中,因應時局而有所調和。

天道修持的第三項特色,是「婆心苦口,不倦誨人。」 老娘曾說,「修天道離不了開闡渡化,發婆心用苦口不倦誨人。」亦即善用我們的心與口,有耐心地去渡化眾生。以飽讀詩書且極有成就與智慧的陳教授為例,當醫師宣佈其得到癌症所活日數有限時,頓時他心生恐懼,不知死後將往何處?相較其求道三十多年的妻子,她完全不懼怕死神的來臨,因為她非常清楚死後靈性將往何處。

雖然陳太太也曾苦口婆心地想渡化陳教授,但因陳教授博學多聞,所以很難說服他去接受先天大道的寶貴。所謂「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聰明雖好,但聰明者若不懂謙虛,則反而成為障礙。所以凡事是一體二面的,好中有壞,壞中有好。
後來陳教授體會到「道」的寶貴後,開始求道並加入修道、辦道的行列,也因此使他的生命比醫師當時所預估的壽命延長四年之久,這四年期間,陳教授每星期四固定拜訪道親,在他即將歸空時,他說一生當中他最懷念的是拜訪道親的這段過程。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發自內心地說,他太晚求道了﹗然而在他人生最後的四年,他把握分秒修道、辦道,故仍可很祥和地歸空,所以我們可從別人所感受到的啟示來開啟智慧,亦即見賢思齊的道理。

天道修持的第四項特色,是「聖凡並進,內外齊修」。白陽時期的修道士,必須聖凡並進,內外齊修。所謂「聖凡並進」,係指以凡養聖,在凡業中增長能力、學識並廣結善緣;就「內外齊修」而言,所謂內功的修持,是指藉由反省的功夫來改過自新、提升自己;外功的修持則是透過渡人、勸善等為人服務的行為來達成。

一場法會的完成,有許多可為人服務的工作,這是我們行外功的機會。然而藉由外功的修持尚不夠,我們需不斷反省自我,亦即修持內功,如此始能內外齊修。

有些人認為自身表現已很好,似乎不再需要自我反省,但真正反省的功夫,是用心深層地去反省,一句話、一個行為甚至一個心念的不恰當,皆是一種錯誤,起心動念都可能造罪,何況言行?當你反省到極細微處,則會發覺自身過錯極多,這即是「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凡夫無過」的道理。

天道修持的第五項特色,是「大肚能容,滿腔歡喜」。以彌勒祖師為例,其並非以莊嚴的形象來現身,而是以大大的肚子所顯現的法相來啟示世人,亦即「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通常人到佛堂看到彌勒祖師法相,當下即被感應,故可滿腔歡喜,煩惱全拋。

所謂宰相肚裏好撐船,彌勒祖師法相所顯現的大肚子,代表人應有極大的雅量,凡事不斤斤計較,而有度量即有福報,故白陽修士在修彌勒祖師的法門時,應有寬宏大量的慈悲心,如此才能不計較並轉化心念,而計較愈少,心即愈開朗,心愈開朗,則人會愈歡喜,所以度量與歡喜是一體的兩面。

白陽修士應發揮彌勒祖師「滿腔歡喜」的慈悲心,不應該如同一般凡夫俗子般沉入苦海,而應轉化心念,凡事看開些,則可遠離煩惱。當然,白陽修士更應將歡喜心散播給週遭的親朋好友,讓歡笑滿人間。

天道修持的第六項特色,是「不求安樂,願眾離苦」。佛經上說,「欲成無上佛道,先做眾生馬牛」,乃指人的智慧與福報,是經過磨鍊而來,藉由為眾生服務的過程中,上天會磨鍊與考驗我們,藉此開展我們智慧並加福報給我們。

每個人皆有無形的心田,若前世所累積的福報較少,則其心田較不肥沃,故需透過積功累德等為人服務的行為,將心田好好地施肥。有些人可能常常抱怨事與願違,其實,念轉則命運轉,若能在心田中好好下功夫,則可累積福報並改變命運。
我們並非只尋求自身快樂。

因安逸易使人怠惰,且亦埋沒我們的才能,惟有透過磨鍊才能自立自強,如此才不虛度人生。若只貪圖安逸,劃地自限,不願接受挑戰與磨鍊,則無法成長;惟有勇於接受挑戰,如此才能擔當上天所賦予的職責與使命,進而成為建功立業的修道者。藉由發菩提心、慈悲心,願眾生得離苦,以此悲愿為動力,讓我們能不斷地向前走。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35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8 何謂三千功圓‧八百果滿?
三千功八百果易修乎?如何修之?恒心於道者易;無恒心於道者難。修道之人,立身行道,捨財培德,視善若寶。與世無爭,與人無較。寧靜澹泊,長養正氣。勿躁勿暴,勿驕勿佞、勿固勿必、勿我勿執。行住坐臥時時刻刻不離中道,慎獨己身處於塵世,效蓮花之超然清香,脫俗無染,顛沛如是,造次亦復如是,則成道不難也。
三千功之「功」者,「三清功」之謂也。「精一清功」,名「玉清」;「氣一清功」名「上清」;「神一清功」名「太清」。精、氣、神三千三清,縱橫自在,逍遙三界之外。

八百果之「果」者,成仁之端也。仁者人也,仁中有人,人中有仁,二人為仁,陰陽合壁,日月合明,迴光反照之謂也。
三千功八百果者,非指數目而言,現今修子往往障於文字,只在三千條功,八百個果上面打轉,此乃執著文字相,不解其內涵實相。

三千者,三千大千世界也,三界也,三曹也。所謂德配天下,道貫古今者,即是指此三千功也,其意義乃指無住相布施行無量功德,廣被蒼生,其功德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無遠弗屆,無微不入。
或有人懷疑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就算時時刻刻都在行功立德,所累積之功德,亦不可能如此之多,那麼修子必待何日達於功德圓滿?

此乃執著有數之功德也。「功德無量,無量功德」,即是在教導吾人功德不可以數計,不可以量取。要之在於良心之恢復,良知之顯露,良能之徹行也。
故曰︰「精一清功」、「氣一清功」、「神一清功」、精、氣、神若皆歸一,則曰三花聚頂。精一又名「玉清」,氣一又名「上清」,神一又名「太清」。此三清者,乃超出三界之外,脫離氣數所拘,故仙佛勸人修功立德,皆以此三千功為最高目標也。

以下略述精一、氣一、神一之究竟意義及持行方法﹗
精一者,煉精令精歸一也。一者,道也;道者,理也。精是何物?遍閱經典各有說辭,每每令修士無所適從。
精者,七情六慾也,故煉精就在調伏七情六慾歸於真理正道。生命若無情慾,則無以緜延不息,有云︰「斷情者,不可傳之正道」,故煉精之目的,並非在強迫修子斷絕情慾,而是要適當調節情慾合於中和。

中和者,一也。有云︰「道在日常生活之中」,故煉精並非專指靜坐調息,吐納搬運之時方可為之;而是二六時中,起心動念皆在煉精也。
凡是起心動念皆會有情慾之發動,儒有四正,四非之說,克己復禮之言,皆是煉精之修持也;佛之五戒,道之清心寡慾,亦皆有異曲同工之妙。煉精之入手方法,人言人殊各有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在引導靈性、情慾之合道也。只要修子能於內心情慾隱顯之間,皆導之於合理,則煉精歸一也。此境如白璧無瑕,故曰「玉清」也。

氣一之理亦然,氣者乃指人之情感、情緒也。煉氣之目的,在使情感、情緒調節而達中和。大道運轉陰陽如環,互為根本,一動一靜永永綿綿。大自然之風、雷、雨、霜、霧、露、冰,及人之喜、怒、哀、樂、悲、恐、慮、憂皆是此氣之變化也。
「風調雨順」即天氣之合道也,天氣若離道,則天災地變生矣﹗究其原因該雨時節而不雨;應晴之時不晴,天氣發之失節故也。修子由上可悟,情感之收發調節合於適當者,必定心清氣和,漸至清靜經所云︰「常應常靜」之煉氣歸一境界也。因輕者「上」升,故氣一清功曰「上清」也。

神一者,修慧而達正覺也。神,簡言之,慧也。佛云︰菩提、般若;儒曰︰天命之性;現代人曰︰理智是也。此理智人人俱有,個個不無,無形無象,時隱時顯。若能發覺其存在,即是「明心」;若將之顯露無遺,即是「見性」。修道修心,修心在於培養理性,故云︰修心養性。煉神者即此之謂也。
深望世上習煉靜坐搬運者,能用心體會個中三昧,徹底參悟煉精、煉氣、煉神之實義,而於日常生活當中,毫無牽強,自自然然煉之,則行住坐臥皆是禪也。

八百果者亦非指數目而言,乃假借之意,實指內果達於圓滿之境,亦即乾坤定位,八卦歸正也。修子之心不能念念合道,自然卦爻顛倒;反之,必結八卦之果。
又八卦若欲歸正,必需達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神愛世人之心境。否則稍有執功執德,自然正果難結。故能修至八百果滿者,皆是立有大願,無相布施之人。

但內果不離外功,外功不離內果,相輔相成,內外如一,方能真正達於至善之境,故佛云︰「覺行圓滿」,「即心是佛」,此理明否?
依上述之理行之,日久功深,三千功滿,八百果圓,則脫出三界之約束,出入三界而逍遙自在矣﹗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32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9 心地之法
恩師及仙佛菩薩云︰「我們修道修心,我們辦道盡心」;恩師更是提及將來回天的憑藉是︰「德性、戒律、心念、火候、愿行」﹗
心中含山河大地–「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是以「德性、戒律、心念、火候、愿行」皆在吾等心中﹗與「天地悉皆歸」、「自性本具足」、「自性能生萬法」,豈非異曲同工(異字同理)之妙乎?自性為本體,心為用;可退藏於密–明師一指處–可納宇宙虛空。

凡夫雖未臻此圓滿俱足境,但明理後能轉法華文字相,而不必被文字轉﹗明理後日常生活裏,二六時中,莫不在心地用功夫–無論處於凡俗之境,或辦聖業當下﹗
德性由心發,顯露於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而止於至善;不僅利己,更利眾生;不僅自悟,更引渡迷郎﹗發揮的是︰廣而無私的「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大無私之德﹗

戒律亦由內心明,外顯於行為︰明我需利益、慈愛眾生,眾生平等皆是未來佛,故而持齋戒,使生命間彼此互相尊重;明我需效天法地無私之心,天寬地廣,故而守三綱領︰君臣、父子、夫婦;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盡人道之本份﹗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法菩薩六度萬行;奉持五戒「殺、盜、淫、妄、酒」﹗由外的戒律導正身、口、意,到達隨心所欲不逾矩﹗

恩師勉勵吾等雖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要「生其心而無所住」﹗但只恐怕二六時中,吾等仍是習於攀緣,仍是見境起念、萬念洶湧、慾望濃厚吧?
既是吾等修持火候,需爐火純青,需至善寶地光灼灼、圓陀陀,未染一塵﹗「彩筆揮空,空不染」﹗且問己心︰那火宅栽蓮的功夫、出污泥不染的功夫,有多少了呢?

愿力一發,諸天同鑒︰愿力為能量、熱力,用以啟動來轉化吾等心中之惰性、眾生習性,而能精進內修外行﹗日行跬步積千里,終能邁向佛道﹗
可是吾等為眾生、習染而久,心田中因累世自私自利而執著、癡迷的私心私欲,絕對是遮障吾等靈性清明的元兇;絕對是讓吾等修士不得超氣入理的關鍵﹗若吾等心地全然清澈無私,雖身在地獄,心一樣清涼﹗雖身在紅塵凡俗,心仍如琉璃一般明亮﹗只是,凡人啊﹗內心雜染有多少?內心雜染即是吾等的業障無明﹗即是迷昧的因素﹗

我們內心若仍自私自利,即便吾等在辦道,仍是功虧一簣;聖者因內心明朗無私,即使身處凡塵,心一樣超越。凡愚者執著功德相,貪字仍是未除,身雖在佛堂,心還離西方淨土千百萬里之遙﹗不過,只要重發如菩薩的無私心愿,檢視、反省、懺悔吾等心中的貪嗔癡愛,必內功外德相輔相成,日行千里﹗簡言之,無功德相而行慈悲﹗

有句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牢」這句話用在澈悟︰「自性自渡;自性即佛、身外無佛」,非常貼切﹗
世尊曾將整個浩瀚宇宙,略分為十法界;曾云︰十法界唯「心」,心可造天堂,心亦可為地獄;心可為佛,心亦可為魔;所以真正返本達源的原因,在於「心地」是否如「佛」,全然明朗清澈、佛光全然朗現、朗朗然於全宇宙。

「心」在吾人修行路途上,扮演著昇與降的決定性角色;心田中的所有八識變化所蘊藏的的能量–就是那業識、業力–才是真正主宰我們墮落為凡夫,或昇華為仙佛菩薩的關鍵;而絕非外在任何一個人,任何名利、權勢、地位,或諸仙佛菩薩來左右、決定我們的靈性歸宿﹗

所以,檢視一下自心中,若貪、嗔、癡、私愛仍執著,我們仍是凡夫呢﹗「貪、嗔、癡,地獄三條根」;「慾不重,不生娑婆」心地的貪、嗔、癡、愛執染越重,心底越是黑暗,無明則越重,濁重者當然下沈;清輕者自然昇華到理天。
吾等修士欲超氣入理,必也內心無染;此即「人欲盡淨,天理流行」;即是「凡心死而天心現」﹗

凡夫俗子常追逐於六根享受,心念隨著六根應六塵而有所住,甚至不惜犧牲、傷害他命來逞一己私欲,讓光明自性蒙上一層層又厚又重的私欲塵垢,所以不能如佛菩薩的無欲清朗,而逍遙自在﹗精打細算的凡夫啊,只能算眼前「我得多少?」,卻不能看到靈性被遮障多少?只能計較短暫的世間名利恩愛失去多少,卻不知永恆的生命被自己隔離幾千百億劫之遠﹗

累世以來,吾等一直自我扼殺心靈的超越﹗無明起時,總向外奪取強搶;我們又怎知,爾後將得再付出多少代價,彌補累世的不勞而獲?或承受苦業的折磨?自做還得自受,將自心安住於彼黑暗的世界中,當然歸空時必物以類聚到相同的黑暗幽冥中,如同磁鐵有其物性,遇鐵則立刻互相吸引一樣﹗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播在吾等心中;如是果,結在吾人身中;慎思慎行啊﹗

菩薩心清澈,知過去、現在、未來,故畏因;眾生心因愚蒙不明,只知畏果,不知從根本下功夫﹗而根本就在心﹗
「心念意識行為習慣個性命運」「心念意識行為習慣個性命運」「心念……」這是吾人命運的輪迴、循環鎖鍊︰點狀式的起心動念,累積成片狀意識,意識外行成行為,行為久之成習慣,習慣的慣性力量就成吾人個性,個性可決定吾等命運……命運的我,又重複起那無明心念,累積為意識……因積為果,果裏又重新積因;啊﹗難怪不修道,輪迴無了期﹗剷除、淨化內心的不淨種子、含藏識,方能轉變命運哪﹗求神問卜,即便靈驗非常,也只是短暫的撥轉哪﹗德不積、心不修,累世永被無明心念轉命運﹗

假如︰我的心,若因環境刺激喜好女色,不知把持修正,而常動念;久而久之蘊藏成好色意識;意識力量超過理性時,行為顯的便是看淫書,或入邪淫處所;如此積成的習慣,將造就個性裏無女色便不安。

我的命運可悲哀啦–被女色控制,焉有好下場?即使不被女人玩弄,也將死於染病;即使不染病,自身精氣耗失多於常人,焉不提早向閻王報到?且以後累生累世,總為好色之潛意識驅動,不得超脫;除非修行轉化﹗原來悲慘命運,源頭來自於心念的偏差﹗反之,光明的命運,亦來自吾等心地的正等正覺﹗

同理可推證,可以明白吾等此世為何會求道修持?因在累劫生命中,必曾聽經聞法,心識中種了不少學習佛菩薩的心因力量(仙佛說︰能求道者,曾是三世為僧尼之修;求道且能修道,最少是七世僧尼之修);故而吾等必應拳拳服膺、努力行持、抱道奉行,方不辜負自己累世曾努力的心血,以及沾了天恩師德,護庇吾等此世帶業修行,在家齊家﹗

六道眾生,各道中有其大部分相同的物種基因,有其相類似的物種習性,所為何來?因其在世執染什麼,心靈裏便蘊含那股能量。能量不滅、卻能「質能互換」,而能量將轉化成何種物種生命,孕育成該物類生命,端賴吾輩內心孕釀、積習的因子﹗且看鼠輩不敢見光;且看飛蠅好腥臭;鷹的眼睛銳利凶猛;阿修羅好鬥高下……總是需念念面向光明慈悲,無背天之念、之行;否則披毛帶角時,離佛道更是遙遙路迢。

所以,吾人想改變命運、應從個性裏的脾氣、毛病修起。脾氣、毛病是吾人的應事習慣,在行為的當下,若觀照到意識與起心動念細微層面,即能洞澈心物於隱微,再學習將心念轉化,不再成行為–即是格物的功夫,即是在轉命運了﹗從心地下功夫多好﹗何必求神問卜呢?只怕吾等凡夫,觀照不到自心的起心與動念﹗隨境轉念,即是被命運操控;若能逆轉凡夫習性,學習佛菩薩的無量光、無量智慧,命運必將操之在我﹗

而許多修子自立為「祖師」,我何必攀緣、投靠?一來,這樣多的「祖師」,自稱為「祖師」,是否真正明心見性,誰人得知?我若是心地不明,仍貪著紅塵聲色,不知向自己內心修悟那正等正覺的佛性,即使天天跟著釋迦世尊,或仙佛天天借竅在我身旁,我又焉能成就?二來,我未成就佛眼、佛智慧,焉知他是否開悟?

把自己的生死大事,交付給一位不知內心修為層次在何境地之人手上,那真是危險﹗三來,自號「祖師」者,若內心仍貪著眾生供養,貪戀世間錢財、地位、名聲,怎配稱「祖師」?說穿了、看透了、仍是貪心的凡夫俗子罷了﹗

真正的菩薩,是內心無私、無我,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奉獻、犧牲;為眾生的「慧命增長」而奔勞;又豈能養尊處優地滿足私我的肉身需求?或貪戀「祖師」的名號地位而汲汲營求?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錢財、名聲、地位、一切福報享受是「有為法」,是短暫數十年的夢幻泡影,真正大澈開悟的祖師、菩薩,是不會迷戀這些短暫的虛花假景,不會讓「身外之物」來戕害可逍遙萬八載的「自性大體」﹗佛菩薩著眼於千千萬萬年的大定、大慧生命,視宇宙所有成、住、壞、空為緣起緣滅,不執著於心;只有凡俗如我輩,甘願為世間財、世間名、世間利奔勞。

世間財世間用︰許多人間菩薩默默地在為眾生付出,不因聲名、不因私利;讓錢財造福救渡更多眾生,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為這樣入世間疾苦的活菩薩致敬﹗為吾等貪戀神通,來滿足私欲的我相、私心懺悔、改進﹗
大澈大悟的禪師、佛菩薩,時時安住在「自性本自具足」境地中,當然不會攀緣不屬於佛性本顏的紅塵聲色、名相;只因眾生迷於六塵引誘,綑綁於六根享樂,故而汲汲營營於蝸牛角上的一片利,奔勞的卻是電光石火的「豐功偉蹟」,不知佛菩薩在施予中的海闊天空、浩瀚無窮﹗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切記﹗別忘了﹗自性是佛,身外無佛;自身有道、身外無道﹗向內檢視內心︰塵染的貪財、貪名、貪利;嗔恨他人成就的心;迷癡在紅塵凡俗情愛的私欲。吾等修士需反眾生之道,修正無明貪欲、培定生慧;向外多行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讓賺得的世間「才」與「財」,回饋到紅塵世間中,成就娑婆世間為蓮國淨土﹗

我的心地若能全部百分百的清澈無染,那就是佛菩薩;若我心中蘊含著貪、嗔、癡、無明、習性、氣稟,那麼我即是六道眾生。我心靈的無明或是清澈程度,將是主宰我安置於何種法界的首腦﹗
我之所以為人,乃因於半存無明、半存理性,為半陰半陽體;比之佛菩薩我為下等,比之三惡道眾生我為上等–各法界顯露出的是不同等地、不同層次的理性程度。在人道中要提升向上為聖賢仙佛,主權在我;要墮落為畜生、餓鬼或地獄三惡道眾生,主權亦在我;所以佛云︰菩薩本是凡人修,只怕凡人心不堅﹗

求道的當下,明師濟公已直指人心,欲讓吾等見性成佛;奈何當下那瞬間一秒鐘的清靜佛,吾人因積習甚深,體會不到剎那間的滋味,所以還得在往後的歲月中行持、悟修–先得後修–吾等根器遲鈍,不能如六祖惠能大師那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銳利頓悟,就效法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漸修功夫﹗

所以心靈修持之法,無非是藉著真理來洗滌、去除心中無明業識,化盡人心慾望,轉化氣稟、陋習–學習佈施,度化累世積習的慳貪;學習持戒來度邪淫;學習忍辱來化嗔恚;學習精進來度懈怠;學習禪定渡化散亂;學習智慧渡化愚痴無明。吾人與諸佛菩薩有一體同觀的正等正覺妙智慧,在聖不增、在凡亦不減;但凡夫只知攀緣於此迷霧中(六根應六塵),不能見廬山真面目(佛性本來)﹗不知往自心開發無窮潛能、無上妙法,只一味攀緣六塵、執著六根所感,所以說,末後眾生慧根遲鈍﹗

仙佛借竅顯化,顯露的妙智慧,無非想引眾生由迷入悟。仙佛也曾慈悲︰「顯化」真是不得已之法,實在是因我們末後眾生根器太鈍,才得勞動眾仙菩薩顯以神通來取信眾生,但是切記「顯」了還得「化」﹗

就是認理實修、用道理反求諸己;不要只著相或有仙佛才修,無仙佛點化則冷淡不前。如果我們仍停留在只認「仙佛顯化」的階段,那得好好細思量一番︰我的修行,是為己超生了死、為改脾氣毛病、為化凡為聖而修?抑或要湊熱鬧、看仙佛相而修?為渡化有緣而行菩薩道,才是真修實煉的修子本色﹗

外渡眾與實心懺悔修煉的功夫,端賴吾人真心誠意、腳踏實地行出來。如果只是喜歡看仙佛借竅顯化一場,而從未將其開示之理反求諸己、及普渡接引有緣,那麼即使跟隨在佛身旁,也與成就聖賢菩薩絕緣﹗
若真修實煉,佛光愈清朗,吾等亦有無上妙智慧﹗世尊云︰眾生皆具如來實相。所以不要只知求外佛,而忘自性佛﹗

自勉、自勵及共勉︰諸佛菩薩的妙理,要用來內修持,去脾氣毛病;外行王道,德被眾生。而周邊也有許多活菩薩,或前賢、大善知識,所言、所行值得我們效法;要持平等觀,不是只有仙佛菩薩之語,我才聽;對於前賢教誨,卻不理不睬,甚或起我慢心,是理則進,非理則退﹗而判斷有理、非理,則端賴心中的妙智慧,妙智慧涵養於內心的大定及常反省改過;多多努力吧﹗

內修外行、多管齊下,方不辜負天恩師德浩蕩,讓我們如此輕鬆得聞正法、先得後修﹗
六祖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萬法匯歸自性,唯自性具足一切﹗回理天憑藉可不是計較外在的功德相︰有無百千萬後學;有無巍巍佛殿﹗辦道盡心,即便尋常廳堂,亦顯大道莊嚴﹗修道修心,渡化心中無明眾生,且兼善天下,方能功德無量﹗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30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0 八 德
欲修天道,必先修人道,人道圓而天道可成,此為千古不易之定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者,人倫所必俱,立身處世之根本也。
王鳳儀善人言︰八德是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應該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做傭工,全都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這是我敢自信的。
世上修子之功程,無論用什麼方法入手,皆不離此八德。

八德遵行,臻於至善,即是眾德圓滿之時。例如︰岳武穆以大忠、舜以大孝、關雲長以大義之人格道德,圓滿完整之發揮,而流芳萬古,受後世代代景仰,引為典範。
但要八德皆備皆圓,亦非易事,如此說來應要如何修之方可?

一德達於至善之境,則其餘諸德亦隨之而完美也。蓋以一德為主,而以其餘諸德為輔,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八德是互相為用者,是故古代君王「求忠臣於孝悌之家」,不信不義不廉之徒大都是無恥之流﹗
八德也好,萬德也好,皆是理之化象。

自性俱足一切,又那只在八德、萬德而已,所以德行之表現,皆應是良知、良能之本性顯露,才為重要。若是為博得忠臣、孝子之美名,而盡忠、盡孝,雖然並沒有錯誤,但並非發於良心自性,而係後天之教育所致,故還不能達到至善之境界。

一、「孝」居八德之首,孝之意義︰
古云︰「百行孝為先」孔門謂父母之恩,昊天罔極。佛門以孝為戒,謂父母教養之恩,高過山岳,深逾大海,佛說母有十種重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母親為保住肚裡的小生命,必須戰戰兢兢地懸著一顆心,深怕一不小心,胎兒會保不住。所以從懷孕第一個月起,就必須付出全部的心力來保護胎兒。

第二、臨產受苦恩。
我們的生命能來到人間,是因為與父母結了很深的緣,有些是善緣,有些是惡緣。如果是惡緣,從懷胎第一個月就開始折磨母親,尤其到快生產的時刻,有人陣痛了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還無法順產,做母親的為了保住小生命,不惜拚著自己的生命,掙扎在死亡邊緣上。

第三、生子忘憂恩。
過去醫學不發達,每逢難產時,往往賠上一條命。婦女懷孕後,時時擔心生產會有危險,連家屬也是抱持一顆惶恐的心。一旦看到孩子安然出世,在迎接小生命來臨時的歡喜中,也就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焦慮。

第四、咽苦吐甘恩。
現代的人都比較講究衛生,奶瓶用過就要消毒,吃東西也經過選擇,照顧孩子也用衛生科學的觀念和方法。而以前的農業社會,並沒有所謂的嬰兒食品,孩子牙齒未長出前,都是由母親先把食物嚼爛後,再放進孩子口中餵食。雖然以目前的觀點來看是不衛生,但就當時的時代背景,則是親情的流露啊﹗即使母親肚子再餓,她總是以孩子為優先,把到口的甘美食物嚼爛,再吐出來給孩子吃。

第五、迴乾就濕恩。
現代人講究生活品質,嬰兒都用紙尿布。以前沒有紙尿布,孩子的尿布都裁取舊衣服或破被單製成。孩子尿溼了或大便了,把尿布換下後還需清洗。遇到孩子半夜尿溼而啼哭,做母親的就起床為孩子換尿布。有時候孩子不只尿溼了,把床舖也弄溼,母親就把孩子移到乾爽舒適的地方睡,陰溼的地方則自己睡。

現代的人,已逐漸淡忘了父母恩情,大家都只曉得細心照顧自己的孩子,卻少有人會以同樣的心來回饋父母親。子女稍微發燒、耳熱,就寸步不離地整夜守護床前,不知疲倦。如果是自己的父母親病了卻不甚關心;甚至有些兄弟姊妹眾多者還會互相推拖,連父母親的住院費,還都彼此斤斤計較要花多少錢?或是藉口太忙,無法留在醫院照顧。

我們初來人間,母親為子女所受的折磨,和父親對孩子的關懷,這分恩德可說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父母對子女的愛護和關心,是從懷胎第一個月就開始,直到子女長大成年了,還是一樣的關心。為人父母者,照顧子女那分至情至愛的心,總是比為人子女照顧父母的心恆久啊﹗真是令人感嘆啊﹗

人身難得,因緣不可思議,芸芸眾生,哪一位不可能曾做過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生身父母呢?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感恩。
學佛就是反觀自性,如果是在家人,父母公婆還在堂的話,就要趕快盡子媳的本分,好好奉養孝敬;若已出家,就該利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奉獻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報父母恩、眾生恩。

第六、哺乳養育恩
母親的乳汁是人體所需營養轉化的精華,所以古人說吸食母親的乳汁,就好像是在吸食母親的血一樣。母乳含在嬰兒的口中,這分母子之情是多麼的貼心啊﹗現在的人大多以牛奶來代替母乳,難怪母子間的親情愈來愈淡薄。

第七、洗濯不淨恩。
以前的人不像現在這麼享受,紙尿布用完一丟就沒事;必須把又髒又臭的尿布,洗淨了再用。所以當母親的很辛苦,隨時都在清洗孩子換下的衣物,這分愛護照顧之恩多偉大啊﹗

第八、遠行憶念恩。
孩子從一出生,父母親對他的牽掛就不曾間斷,不管孩子到哪裡、離家多遠,父母親掛念孩子的那分心就跟到哪裡。
現在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念書進修,做父母的千里迢迢輪流出國照顧他們的生活;也有人女兒或媳婦在國外生產,做母親或做婆婆的,還要千里迢迢到國外為她們做月子。

想想,父母愛子女真如源遠流長的河水啊﹗他們愛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處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樣的心孝順父母,就像水由低處往上流般地困難﹗二者之間的心態,竟然有這麼大的差別﹗

第九、深加體恤恩。
父母親年齡大了,難免會有反應遲鈍或是嘮叨不絕的毛病,一般做子女的總是不知體恤、憐憫。反觀做父母的,無論子女發生任何情況,他們總是會盡量為子女著想,體貼入微,甚至願意代子女受苦。

第十、究竟憐憫恩。
父母對子女的憐愛是恆常的,即使子女已經年長了,心念仍繫在他們身上,永遠疼愛關注,無微不至的憐憫護念,這種恩德是多麼宏大呀﹗

其實,普天下的老者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不應只是孝敬今生此世有親有緣的父母,也要孝敬普天下的年老者,視他們如自己的父母來照顧,如此才是真正的大孝。人生一旦步入老年,就會惶恐來日不多,所以,不分親疏,只要是老者,我們都應該體恤他、憐愛他,如此天下就可洋溢一片溫馨,處處有人間大愛。

各教聖人,同一提倡,倘忤逆不孝,違負重恩,人格大虧,云何修道?古人簞食瓢飲之恩,皆思報答,況父母山高海深之大恩,能不報乎?報答之道,惟孝。

服勞奉養者小孝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揚名聲顯父母者大孝也,勸親修道令出輪迴,大孝中之大孝也。
又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乃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道德之本,民族生存,藉此原動力而得以延續,重孝道之人,必能己立立人,忠愛國家,亦必能為國家民族盡大孝。

又孝者,效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窮究人之本源,無極一炁所衍化,所謂一本散萬殊者也。靈性之本體,大道即是,自然即是,明明上帝萬靈真宰即是,如何事之以孝﹗曰︰效天之慈悲、公正、好生、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

事例一︰孝媳義勇 護救婆婆
唐朝有個名叫鄭義宗的人,娶妻盧氏,曾經略讀過一些經書史傳,頗明道理。平日她事奉公婆,溫順有禮,照顧細心,堪為婦道的模範。

有一天夜裏來了數十位盜賊,搶劫她家,所有的人都嚇得逃竄躲藏起來,只有她婆婆年老力衰逃不走,盧氏一片孝心,不忍離去,便冒著生命的危險陪侍、護佑在婆婆身邊,賊人拿刀威脅她,她仍不肯離去,甚至用力把她捶打得遍體麟傷幾乎死去,她還拼著命保護婆婆。

待後來賊人離去後,家人心有餘悸,問她為何獨獨不恐懼?盧氏不愧讀過書,明義理,她說︰「人之所以跟禽獸差別的地方,就在於有仁有義。平常若鄰里鄉人有什麼急難,尚且都會爭相去救助,更何況是自己的婆婆,又怎麼能夠丟棄不顧呢?當時若不盡心護救,萬一婆婆有個三長兩短,自己又怎麼忍心獨自活命呢?」盧氏這番至情至性、深明大義的話語,聽得婆婆忍不住淚流滿面,感動萬分的說︰「果真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啊﹗』」盧氏一念的至孝,也從此流傳民間。

事例二︰孝婦聞氏 至誠感天
有一位名叫俞新的人,娶妻聞氏,侍奉公婆十分孝順。聞氏年少時,丈夫就過世,有人勸她再嫁,但她卻堅貞自守,誓不改嫁,並且截斷長髮,表明決心。而她的婆婆長久以來,早就纏綿病榻,再加上雙眼失明,侍奉起來倍加辛苦。

但聞氏至情至性,孝心可感,她每天不但從不倦怠地親手幫助婆婆處理尿屎,洗滌污穢,並且時常漱好口,親自上堂入房內舔舐婆婆的雙眼,沒想到她每天真誠、用心的舔舐,竟然感動上天,讓她婆婆的雙眼再度復明。鄉里的人知道後,無不感動,都說︰「想要學作個孝順的媳婦,應當要問俞新的妻子聞氏啊﹗」

有人說︰「一般人最怕的是又貧又病,而聞氏以一貧家婦人,只一心一意求婆婆病疾能好,而從不擔心自己受苦受累,無福可享,只此一念至誠,便是難能可貴,更是常人所難。」這話說來確實有理。
而後聞氏守節堅貞,盡孝婆婆的美行,傳到朝廷,皇帝下令授旌表恩聞氏,並榮封她的家人,從此子孫榮顯好幾代。可見「天道無親,常佑善人」啊﹗

二、悌之意義︰
悌者,兄友弟恭,手足和樂之謂。融四歲能讓梨,此天性之自然流露也。同胞兄弟因緣聚合,同根所生,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敦睦情誼,互助互愛,乃天經地義之理。至於爭執名利,互演是非,終至兄弟鬩牆,水火不相容者,人性天良之泯滅也。

古人有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此悌義之擴大發揚,何等寬宏之心胸?今世之人常言國人為「同胞」,亦是此義之再闡註。芸芸眾生,同秉理氣而成象,形雖有異,其本無殊,世人妄起分別對待之心,故而人與人之間,爭紛不止,擾擾攘攘莫知所終。
孔子之大同世界理想,耶穌之博愛,白陽弟子之合同,皆是在教示世人,放開心眼,與萬物同體,天真流露會心友愛也。

事例一︰愛弟情深 捨子救侄
晉朝時,有個人名叫鄧攸,在兵荒馬亂當中,與妻子賈氏背著兒子與侄兒一起逃命。由於費用不足,難以維持下去,便與妻子商量要丟下自己的孩子,帶著侄兒再繼續往前逃。妻子一聽,忍不住傷心流淚說︰「父母子女本是天生骨肉,骨肉至親你怎麼忍心﹗」鄧攸誠懇地說︰「咱們倆個還活著,可以再生育,可是弟弟已死,若我們丟下侄兒不管,那弟弟將會絕了後代啊﹗」鄧攸的妻子一聽,明白這是事實,也感動丈夫這份對兄弟的情義,便哭著答應。

夫妻共同作下這個決定後,鄧攸便含著淚,用繩子將自己的孩子繫綑在樹上,以免在兵荒馬亂中被人踐踏死。然後與妻子、侄兒一起逃難到江東。
不久,皇帝得知鄧攸是位有賢德的人,便任用他為吳郡的太守,治理一方的百姓。由於他為人忠厚,仁政愛民,所以才治理一段時間便頗有善政美聞。而他的兒子後來很幸運的被一位道士鮑靚發現並救了他,而且還親自收養這個孩子。經過一段歲月,鮑靚修煉成道,臨成道前,特地將鄧攸的孩子送回,並告訴他們說︰「上帝非常喜愛你們兩人對兄弟手足的這份篤厚深情,願意將成仙的大道傳授給你們。」日後鄧攸夫婦都證到仙品。

鄧攸夫婦能夠捨棄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保全兄弟的後嗣,實在是「捨人之所難捨,為人之所難為」,可見他們對兄弟的一番真情啊﹗

事例二︰厚德感兄 兄弟團圓
古時,趙彥霄與哥哥彥雲,一同生活了二十年,哥哥浪蕩好遊,不務家計,彥霄屢屢勸諫仍然無效,於是便請求分家。
分家五年後,哥哥已將家產敗完了,又欠許多人債務。

那年除夕正想逃亡,彥霄備好酒菜,誠意地邀請哥哥嫂嫂來同聚飲酒。當酒喝到一半,彥霄就對哥哥說︰「我本來沒有要分家的意思,但是因為哥哥您用錢不夠節省,深怕整個家產被您揮霍完了,所以不得已才要求分家。現在幸好還留有一半的祖產,弟弟誠心的恭請哥哥嫂嫂再回來住在一起,並且主持家庭的一切。」說完,當下就將當初分家產的契約用火燒掉。同時也把倉庫的鎖鑰完全交給哥哥嫂嫂來收管,更難得的是,他還親自拿出私人的積蓄替哥哥把債給清償了。

彥霄如此的真心、誠意,絲毫不計較的厚德,使得哥哥嫂嫂慚愧萬分也感謝不已。從此哥哥便勤儉治家,用度有節,處事嚴謹而認真理財。就在這一年,彥霄父子兩人同時考試中榜而為進士,看來人有善德天無不報啊﹗

事例三︰妯娌相親 千古留名
唐朝時有一對兄弟,大哥張孟仁娶妻鄭妙安,小弟張仲義娶妻徐妙圓。二位賢妻都深明大義,一向親愛家人,和睦鄉鄰,頗得好評。
當初她們未嫁入門時,徐家富有,鄭家貧困,但是相互結為妯娌後,二人同居共處,朝夕相伴,早已不計貧富及家世背景,也從來不作無謂的比較而讓彼此有嫌隙。二人相處融洽、情如姐妹,往往是同在一個房間內織紗紡布,相親相愛,辛勤工作。若有人贈送東西或多餘錢財,她們兩人一定完全呈交給婆婆,等到臨時需要有所用時,才恭敬地向婆婆稟報、申請。二位媳婦,從不貪心,也從不私下保留財物給自己,她們純誠的孝心,自然贏得全家上下的敬意。

有時候妙安有事回娘家探親,妙圓就自動幫助妙安哺乳她的幼兒;同樣的,妙圓有事回娘家,妙安也一樣的親自代她餵奶水。二人之間,情投意契,水乳交融,那份濃厚的情義,早已勝過一般親生的姐妹,並且兩心相通,形體相忘。餵乳時,不須問到底餵到誰的孩子?而小孩也似乎分不清楚誰是自己的親娘。

有一天他們家中的貓兒被人竊去,小貓兒沒有貓乳可以舐吮,沒想到家中狗兒竟也自動的以其乳來餵哺這隻小貓,當家人看到這幕貓狗之間感人的畫面時,都忍不住說︰「這是妙安與妙圓之間圓融無間的和氣所感召的啊﹗」後來朝廷得知二位孝媳的美聞,便下令旌表其門,並題「二難」於其門匾上,以示二人德行情誼皆難能可貴。並囑咐世人當以她們兩位的懿德美行作為天下所有妯娌的師法典範。

世間最難的是人與人之間能「真誠待人,全然無私」,「不分你我,親愛無間」,而妙安、妙圓二妯娌卻能「行之自然,坦蕩無愧」亦可謂人間難得也,而美德感人,可契此心,千載之下,「二難」之德,猶能化人乎﹗

三、忠之意義,中心為忠。

忠者,盡其中正之心也。喜怒哀樂之未發時之心也。君權時代為臣者,君有過則犯顏直諫,是為忠直之臣;國有難則誓死不辭,是為忠節之臣。此二者,無非保全民生,顧全國體,而不計個人之利害毀譽。
人必忠於國,忠於家,忠於朋友,忠於一切事務,而後可以謂之人也。再觀草木之類,忠於四時。禽獸之屬,忠於卵育。天地之大,忠於氣候。日月之明,忠於晝夜。

夫唯人心之奸巧詭詐,交友處世,待人接物,常不能盡其忠心。嗚呼﹗人思非天地日月所可比,而何草木禽獸之不如也﹗
人秉天地之正氣,言語舉動,可不以忠為首務乎?一人盡忠,千萬人盡忠,眾志成城,牢不可破,心本實心,腳踏實地有何事業之不可成也?況忠之一字,乃天地之剛氣,無堅不破,無物可當,以之治心而心正,以之治家而家齊,以之治國而國固矣﹗天道弟子盡忠盡於彌勒天盡孝盡於無生。

事例一︰虞母教忠

晉朝時,虞潭的母親孫氏,夫死守節,獨自撫養虞潭長大成人。後來虞潭做南康太守的時候,奉朝廷之命討伐蘇峻,將要出發的時候,孫氏教誨他說︰「我聽說『忠臣必出孝子之門』,你若懂得孝道,此次出征應該要『捨身取義』不要掛念我﹗」又叫孫兒虞楚也跟著同去,一起報效國家。虞潭受了母親的教誨,更加的自動,終於立了大功,榮受爵位,孫氏也活到九十五歲,受賜為諡定夫人。

教育子女,本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但是因為父親在外工作的時候多,而母親在家負擔家庭的時間多,所以子女們也就依賴著母親,做母親的自然也就要負擔的重一些;至於如何才稱得上是一個賢能的母親呢?那就要先瞭解每個孩子的特性及資質還有當時的環境來給予適時的教導;總而言之,就是要在道理上下功夫,不要在私利上著眼,那就可算是符合賢母的條件了。

事例二︰對人對事盡忠的王鳳儀善人
王善人說︰我是極愚極笨的人,又沒念過書,家裏有些山坡地,因為缺少糞土,打的糧食很少。我十四歲那年,就給村東頭王樹德家放牛。我上工時,東家(僱主)吩咐我說︰「你每天上山放牛,要把牛放飽了,飲好了水。當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莊稼。晚上再燒這十二舖火炕(北方氣候寒冷,睡在泥坯造的炕上,下面燒火,以資取暖,所以叫火炕)。關好雞架和豬圈的門。」

我就照著東家吩咐的話,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別的放牛的在一處放,因為他們把牛圈在一處,就只顧自己去玩耍,也不管青草好壞。一有跑出圈的,就拼命毒打,都有打斷腿的,也有牛把牛牴傷了的,傷口化膿長蛆,還有因為吃不飽生病死的,看著實在不忍心。我專找有草的地方去放。給牛飲水的時候,飲完了不叫牛跑,怕牠串了水受病。冬天生牛犢時,晚上我把牛犢抱到夥房炕上,怕牠凍死。所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犢也沒有損傷。我常說︰「因為有牛,東家才給我們飯吃,若是不愛牛,就太沒有良心了﹗」

我燒這十二舖火炕時,總是留心考查,那一舖炕,犯什麼風,颳什麼風的時候倒煙,隨時修理。東家告訴我︰「冬天每舖炕燒兩捆秫稭。」我在天暖時燒小捆,天冷時燒大捆。老人住的炕,總是燒大捆,燒完了炕,把燒火門堵住,不讓冷風吹進炕洞裏去,好保住暖氣。凡是東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盡心竭力的去做,不讓東家分心。我滿工時,東家對我說︰「你做的太好了,你真忠誠可靠,將來一定能成人。」

世人有迷信八門的,每逢要出門或作事,都要看看八門。迷信八字的,常請瞎先生批八字。依我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極好的八門,人要由這些門走,那八字也沒個不好,成聖成賢都用不了。不過也要看自己應該從哪個門進,就走哪個門進。我是由忠字門進來的,從小給人放牛,長大給人夯活(傭工),後來在家種田,入宣講堂勸善,辦女義學和道德會,我敢說沒有一件不是忠誠去做的,有了一個忠字其他的七德也就不缺了,我的八門和八字還會不好嗎?世人又何必迷信呢?

四、信之意義︰
大道無形,天地無言,真理道義,必賴人宣。人之言語,必需真實,不可稍有虛偽也。虛偽者,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親友不相倚託,鄰 不相恭敬,虛言詐語,無人聽從也。
天地之道不外一信,日以出落有信,循環不息,故人皆以為則。月以信生信死,朔望有常,故人皆以為準。列星有信,運行無差。時序有信,代謝不亂。故聖人取之以為政,人能法天地之信以為信,則無愧於三才矣。
呂氏曰︰「受欺之害,身害也。欺人之害,心害也。

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呂氏之言,蓋謂人而無信,即為心死,其害比身死為大也。是以季布一諾千金,侯贏一言為重,皆不敢失信於人,致取欺心之害。此無他,心即天地,有負於心,即有負於天地。人欲全性以全天,可不信字加諸意乎?

事例一︰一諾千金的季布
漢朝時,有一位名叫季布的人,在楚漢相爭的時候,他原本是楚軍的一名大將,屢屢使得漢王劉邦遭受到極大的挫敗;但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即位之後,便赦免了季布的罪,並拜請他為郎中的武官以保護皇帝。
季布之所以為劉邦所敬重,是因為他生性俠義,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做到,所以當時流傳了一句話︰「與其得到黃金百斤,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諾。」可見 季布的信德,是如何的受人肯定與讚嘆了。

事例二︰順天而行 信實不欺
在江西信州這個地方,有一位周姓作生意人家的婦人,頗有賢德而沒有子女。有一天他的公公要她掌管財務,並給她二個大小不同的秤,要她買入賣出時用不一樣的秤,她聽了之後,心生難過,面色不悅,並跟公公請辭,沒答應接受這份工作。公公問她因何請辭?她回答︰「公公您

的作法是大大的傷害了天理,媳婦我實在不敢順著公公您的吩咐去做,違背了天良而沒有信實,所以我只好拒絕您。」
公公一聽,頗有體悟,便說︰「那現在趕緊停止,不要再這樣子。」婦人說︰「但過去所作的罪過,仍然很難贖回,請問公公您這兩個秤用多少年?」公公說︰「二十年了。」婦人說︰「那現在這兩個秤要反過來用,以來償還這二十年來不該多賺的錢。」她公公聽完,深覺有道理,便答應了她,最後這位賢婦連續生了三個兒子,都在少年時就登第作官了。
試看周家老翁因貪財欺人,天本罰之無子孫,但因賢媳有德,能順天理,天便再賜貴子,可見為禍為福,全在人心,而周家賢婦不敢違逆天理的真心,值得後人效法。

五、禮之意義︰
禮者,理也。就是規規矩矩的態度。聖人承天命而制之者也。用以表示恭敬之儀容,又表示尊敬之動作。乃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

所謂節文者,譬如為人之子,應盡其孝之義務,此即天理。晨昏定省,冬溫夏涼,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節全家祭祖掃墓、祖先忌日追思拜拜),此即節文,乃為人子之禮也。
禮者無所不包,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作事有規,淫亂不犯,此皆莊嚴、中正之禮儀也。然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以禮居先,無禮儀則上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則亂)。故聖人制禮,所以齊民。

君子守禮,所以保身。運於作事接物,常存誠敬之心,以正為在禮者,禮之不可易,乃是正人身之法則也。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非者罪也,四正者罡也。正氣也。

事例一︰學禮的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是子思的學生。孟子從小就喪父,跟著母親生活。
孟子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了。

有一次他因有急事沒有叩門就匆匆忙忙跑進寢室,不料他的妻子竟蹲在房中,在當時這是不很禮貌的行為。於是他就很生氣的跑去告訴母親說︰「我的妻子不懂得禮貌,我要跟她離婚。」孟母就問他︰「她有什麼不對的行為嗎?」孟子回答︰「她在房中不端端正正地坐著,卻蹲在那裏。」孟母又問︰「你怎麼知道她蹲在房裏呢?」孟子回答︰「是我親眼看到的。」孟母又問︰「那你進門前有先喊一聲嗎?」孟子回答︰「沒有。」孟母就說了︰「這樣看來是你不懂得禮貌啊﹗禮記上有記載著,在進入房間之前,應當先有所表示,你難道忘記了嗎?我們不可以趁人家不備的時候去找人家的錯處。

你進房間之前並沒有喊一聲,她也許有她要做的事情,所以當時蹲著呢﹗你匆匆忙忙忽然跑進去,這實在是你的錯誤,還能怪你的妻子嗎?」
孟子得到這番教誨後,知道的確是自己失禮了,感到非常的慚愧與不安,從此以後就隨時隨地注意禮節,唯恐再有失禮的地方。

事例二︰心正不貪色
茅鹿門,二十餘歲時遊學浙江餘姚,借宿於朋友錢應揚家中,當時錢應揚家中有位長得非常貌美的女婢,愛慕茅鹿門神采昂揚,風姿翩翩,忍不住芳心大動,心中思慕不已。
一天夜晚,茅鹿門正在書房裏讀書,忽然女婢來到書房大呼「喵﹗喵﹗」茅鹿門說︰「妳為何獨自來到這兒呼叫貓兒呢?」女婢知他沒有會意到自己的用心,忍不住笑著回答︰「我不是真的叫小貓,我是在呼叫『大貓』啊﹗」(貓、茅諧音)茅鹿門一聽,知道女婢有意於己,但一想到自己是位讀書人,聖賢道理不可不明,便正經嚴肅地對她說︰「當初是家父的慈命讓我出遠門來讀書,假若我今日以非禮來冒犯妳,那將來我將以何面目見父親?而又有何顏面見妳的主人呢?今晚我絕不能接受妳的心意,希望妳千萬不要再來找我﹗」說完便正色地請女婢回去。

女婢聽完他的一番話語,也自然心生慚愧而默默退回。回房之後,自慚不已,第二天一早便投井自盡,幸而被主人救回,就問女婢原委,女婢含著眼淚述說真情、原因。主人得知,心生不忍,便願將此女婢贈給茅鹿門為妻。

誰知茅鹿門天生正直,有君子德風,堅稱自己學業未成,功名未就,不宜談及男女婚事,以免耽誤讀書,有礙前程而愧對父母殷殷厚望。由於他拒絕再三,毫不動心,錢應揚也只好作罷而不敢勉強。後來明世宗嘉靖戊戌年,茅鹿門考中進士,官至副使,享年九十。
古人說︰「情關色慾最難過,若非真修躲不得﹗」茅鹿門的不為色動,實在是人間難得。

事例三︰知足謙退的陰興
漢光武帝的皇后陰夫人,他的兄長陰興,跟隨光武帝長兄伯升起義,征戰有功,被封為陰鄉侯(後漢封侯爵為三等–縣侯、鄉侯、亭侯)。

光武帝建武二年陰興與大司馬吳漢等攻破檀鄉一帶的賊人,光武帝又召見陰興,嘉勉他的功勞,想將陰鄉侯的爵位晉升為縣侯,並把印信放在他的面前,陰興辭謝說︰「臣沒有先親身衝鋒入陣,而一家數人卻都已蒙皇上封賞爵位;臣承蒙陛下及貴人(當時陰后尚為貴人)的恩澤至厚,富貴已極,不可再加,實不敢接受。」

光武讚嘆他的謙讓不伐。陰貴人得知此事,便問兄長為何如此辭讓?陰興說︰「貴人沒有讀過書傳嗎?『亢龍有悔』,如果外戚不知謙退,嫁女想配王侯,娶婦想高攀公主,我實在心裏覺得不安。富貴應有限度,為人應當知足,假如過份的話,就會被人所譏笑。」陰夫人聽了這番話,很受感動,所以終身很謙退,不再替宗族親戚求取官位。
世間一切禍害大都因貪心所起,所以人如果能明禮知足,便可明哲保身。

六、義之意義︰
義者,宜也。即正正當當的行為。即指人無有私慾,行事正當而合宜之謂也。孟子云︰「夫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故君子處貧困之中,不失大義,而能修身修心,不為物慾所蔽。又逢發達之時,亦不敢奢華浪費,或行敗德背道之事。
義方之義,原出於天。故大義可以參天,大義者,捨身不顧,如關夫子之為義殺身,至公無私。若周公之大義滅親是也。故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此大義所以難能也。
語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道者,義也。不義之財寧死勿取。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是以君子有見義凜然以赴之氣概,善盡所擔之天職。古有義馬之賦,今有義犬之文(十八王公義犬),走獸尚能死義,人豈不可為之乎?

事例一︰教子以義的田母
齊宣公時,當朝的宰相田稷,有一次他接受了屬下送來的金子,並獻給他的母親,沒想到母親不但不歡喜,卻反而責備他說︰「不義的財物是不應該收取它的;你這不懂孝順的人,不是我的孩子﹗」田稷聽了母親的話,非常的慚愧,馬上把這些金子全部送還他的部屬;後來齊宣王知道了這事情,對他母親能夠深明大義十分的敬佩,並賜給田稷一筆獎金。因為世間能明理而不貪財的人實在不多啊﹗

事例二︰所獲不義轉畜還(反例)
從前有一位名叫劉鑰匙的人,他專門放高利貸,凡是有人跟他借錢,他都不去要債,直到有一天債務人要來還錢了,他就拿出他的借款條來計算,把利息再加利息,使得利率提高,讓借款的人一時無法還清;他又不定時的再貸款給他,等到他的家產差不多要和借款的數目相同時,他就要借款人將本金一起還出,因此害得不少人破產而被逼死。

劉鑰匙死後,有一戶人家曾經向他借過款,這戶人家的兒子家裏生了一頭小牛,在這條小牛的背上烙印有「劉鑰匙」三個字,這家人知道是劉鑰匙轉世的,就把這條小牛養大,每天都儘量的要牠耕田做事,又常常用鞭子打牠,打到體無完膚。
可見貪得一分不義之財,將來可能要轉世為畜牲來還,我們怎麼可以不多加小心呢﹗

七、廉之意義︰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廉字有二義,售物價錢便宜曰廉價;心無貪求,非義不取曰廉潔。是故廉為崇儉之本,儉足以養廉也。不廉則奢,而儉德從此失焉。廉為公德之根,不廉則私,而公德從此破焉。
楊震守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戒,伊尹慎一介之取,皆廉潔之心有以致知。故人之存心,不可不以廉為本,人之做事,不可不以廉為根本。
廉者,人性本善之操守,時際淑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守廉尚公者,百無一焉。修道之士,妄念不起,心無貪著,修身養廉,推行天下,皆以廉相向,則天下安,國家治矣。

事例一︰智慧不貪的吳彥甫
吳彥甫是清朝人,他小時候,常常喜歡跑到隔壁的一家當舖去玩。那家當舖裏的人想試試他的心地,就故意在地上撒了一些碎金子,然後自己躲在帷幕後面,偷偷的看著。

不久吳彥甫跑進來,看到地上有很多金子,就立刻停住腳步,大聲嚷著說︰「老闆,你們的金子都掉到地上了,還不趕快撿起來﹗」當舖裏的人看他不敢進來,就跑出來問他︰「你為什麼光嚷著不進來呀?」他就回答︰「這兒只有金子沒有人,如果我走進門來,說我沒拿金子,誰肯相信呢?」當舖裏的人聽了,都非常稱讚他的見財不貪及智慧。

事例二︰官物私饋 嚴辭責子
陶侃自幼受到母親湛氏的教導,常常和有德的人親近,因此年輕時品行、德望已漸漸提升了。不久就有人推薦他去潯陽縣做魚梁的監官。
他上任不久,便揀了幾尾魚乾封在罐內,並寫了一封信,請人送給母親。湛氏收到了非常生氣,便把魚乾再封好,且寫了一封回信請這個人再帶回去交給陶侃,信裏的內容大意是︰「兒啊﹗你現在做一個監官,地位雖然低微,但是一樣是為公家做事,應該要清廉自守,今天把官家的東西私自拿來送給我,這樣便是不清廉。

如果因此而敗壞了名聲,將來朝廷要罷你的官職,而行事正直的官員也不會再保舉你了,這樣將使我們陶家的門風從此不振,我這數十年的辛苦不說,我怎麼對得起祖先呢?你叫我怎 不傷心呢﹗……」陶侃讀了母親的訓諭,非常感動,從此更加努力,再也不敢貪取公家分毫的物品了。

事例三︰見財不貪
包公在開封府為官任內,素有包青天的盛譽,在其一生中所判的奇案已是不少,最令他久久難忘的便是以下的實例︰
當時有百姓名叫李覺安,生了一子名景文,由於自己體弱多病,妻子早故,幼子年歲尚小,自知不久人世,於是將一生積蓄盡寄放在好友張惠明家,計有白金百兩之多。

李景文長大後,惠明便要把白金百兩交還給他,不料景文卻不肯收,理由是父親遺囑中並未提及此事,這種來路不明的錢,不能夠貪,而惠明則認為,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朋友之財不可吞,當如數奉還。就這樣地鬧上公堂,請求包公定奪。
包公連連嘆奇,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不貪財的人,但是要將錢財判給那一方都會被拒絕,包公除了讚嘆兩人的義勇清廉外,最後只好建議將這批白銀納入公庫以做為救災專款,這時兩人才攜手而去。
古人這種清廉的德行,我們應時時內省而效法之。

事例四︰廉潔不苟的楊震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廉潔美名傳誦千古的人,他就是東漢的楊震。
楊震字伯起,陝西華陰人,他常常為國舉用一些有才能的人,王密就是被他推薦而在昌邑縣當縣令的。後來當他作郡太守時,因公事而到昌邑縣,王密知道了,便帶著十斤黃金來饋贈他,一方面為了答謝他過去的提拔,另一方面是請求楊震日後多多栽培之意。起先楊震看到王密來非常高興的出來迎接他,後來知道來意,廉潔的楊震堅定地拒絕受饋,王密說︰「我趁著三更半夜送來,路上沒有人看到,不會有人知道的。」

誰知楊震絲毫不苟嚴正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已有四知了,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一聽,知道自己錯了,慚愧而退,從此楊震為防止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便嚴格規定不再接受私自的謁見。

許多人勸他,為何不多置些田產以留惠子孫?他笑著說︰「如果一生清苦不貪,而能讓子孫被稱為清官的後代,這不是最好的遺產嗎?」也由於他以身作則,一生清廉,所以子孫們也感覺到很光榮,而淡泊名利,粗茶淡飯,勤苦度日;並在家裏的大廳上懸掛著「四知堂」的匾額,一則表揚祖宗的美德,一則作為他們的警惕。
楊震一介不取,一毫不貪的美名,從此流傳千古,永為後人楷模。

八、恥之意義︰
恥者,羞慚之事也,別是非之心也。違背社會禮教國家法律之行為者,恥也,過也。子曰︰「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又曰︰「知恥近乎勇」。恥者,人之所以有別於禽獸者。恥者,人類文明之象徵。恥者,所以維繫社會安定之力量也。
恥者,即自省身心過失,而生愧悔改善之心,即或無過,亦當於聖道生大慚愧心,若於戒律未能完全淨持,於六度未能圓修,於三惑未能斷盡,於自心性未能明見。於世善五倫八德未能實踐,深生慚愧,引以為恥,不忘於念也。

知恥則生覺,失恥則入迷,佛者覺也,修道證佛,以恥入手,恥者三省(曾子︰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之原因,改過之動力,清濁分班皆視修子有否知恥之心。不恥同流合污,則與天地合,在塵不染,蓮花何以出污泥而不染?蓋蓮花能入污泥出清香者無他,此恥之功也。

事例一︰能忍受辱 有德納福
從前有一位名叫林退齊的人,作到尚書的官職,當他要臨終的時候,把兒孫們全部叫到床前並對他們說︰「你們要學習能夠吃虧的雅量,要知道,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有很多都因為不能吃虧而損害了不少國家的利益;相反的,能夠忍辱吃虧的,也成就了不少偉大的事蹟,如韓將軍,當年受到胯下之辱,吃虧到了極點,後來漢高祖劉邦建了壇台,拜請韓信為大將,最後還被高祖封為三齊王,淮陰一帶的少年,屆時都成了他的屬下,由此看來,能夠忍辱的人,日後必定能夠富貴;相反的,不能忍辱的人,日後也可能受到更多的侮辱吧﹗」

一個能夠忍辱的人,他必定是個性情平和且心胸寬大的人,因此當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必然比一般人較為冷靜而能面面俱到地考慮更加詳盡,所以也自然能夠圓滿的解決事情。

事例二︰教子清廉的盧氏
唐朝時,有一位名叫崔元喡的人,他在當補員外郎職位時,母親盧氏就教誨他說︰「我聽見人家說,凡兒子出外做官的,有人來說他貧乏不能生存,這是好的消息;如果說他財貨很充足,這是不好的消息。

所來看見親友中做官的,多將錢物寄給父母,老人家只知高興,竟然不問這些東西是從那裏來的?倘若不是正理而得,那跟盜賊有何分別﹗就算是沒有什麼大的過錯,難道內心不覺得慚愧嗎?你今天坐食俸祿,如果不能忠心、清廉,又何以戴天履地呢﹗」元喡依奉母親的教誨,即以清廉來自我勉勵。
盧氏所說的消息好壞難道不是吉凶的分辨嗎?這樣的話真是暮鼓晨鐘,足以發人深省啊﹗

事例三︰時時明覺 以留後福
宋朝時,范文正公說︰「我每天睡覺前一定反省自己今天所用的物品價值多少?與我為社會國家所付出的是不是能平衡?如果是能夠平衡,我便內心無有慚愧、羞恥而能熟睡到天明;如果付出的不能平衡所花費的,便整夜不能安心成眠,使得床俱還都是冰冷的。」
我們要學范文正公時時注意自己所得到的與付出的是否能平衡,如果能常常有餘,才能留福給後人;如果常常不足,恐怕也會影響到後人吧﹗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28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1八 聖 道
世尊證道之後,大轉法輪,雖然佛法浩瀚博大精深,但以八聖(正)道稱為最中肯易學之法,白陽弟子修參道學,亦不可不知此者。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念、正定。

前 言
▲佛陀當年出家修行之初,拜了許多老師,採行了各種法門,其中包含了婆羅門教的苦行,還有靜坐、觀空;但這些並沒有讓祂悟道,最後祂體認到惟有中道才能成功。這「中道」便是八正道。在後來 佛陀四十五年教法中也大都離不開八正道。
▲八正道乃諸佛神聖教誨人類的最高道理。世人如能把八正道實踐於日用倫常中,我們將可以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達到內心的安祥與周遭人事的和諧,並且逐漸地邁向開悟的境界,因此八正道也是悟道必經之路。

一、正 見︰對事物正確的見解。

▲一般人看事情只憑主觀意識和事物的外表下評斷,由於其對事物缺乏了解,於是容易產生偏見、誤解,形成了「瞎子摸象,各執乙端。」
▲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靈,客觀的態度,對事物的因果關係作一了解,站在超然的立場以不同的角度,依中道的尺度對事物詳加考量,這樣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下的斷言,也才是真知灼見(即正見)。
正見者,佛云︰「見無所見是為正見。」又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正見以白話解釋之,即謂正確地觀照事、人、我、法、相也。凡人每以「我識」、「六根」做為判斷一切事理的憑準。於是隨相轉念,尤其以自我(私心)為中心之立場,分隔了大我與真我之合一。於是三毒五蘊因之而生。故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即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此者正見使然也,能正見者,何懼不能見性?

二、正 思︰正確的思惟。

▲你所思所想對不對,想法合道的話就是正思,道心即天理良心、佛心。
▲濟佛曰︰凡於自性中流露出來的道理就是智慧。
▲上天賦給我們這個靈性,暫住在這宇宙內,就看你怎 用心用它了。
正思者,正念也,正心也。「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此意在勉人需於正思用功夫也。正思亦可謂正確之思惟。「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故修子必於思想上以道心調人心,以道心克慾心也。所謂「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其意即此也。

三、正 語︰誠懇正直的語言。

▲言語來自心靈的深處,它是心靈的波動,內心情緒的反應。
▲不妄言、欺詐、惡口、兩舌、綺語。
▲用語必須和藹委婉,切忌尖酸刻薄。
▲謹慎出言。除非必要,否則三緘其口,常保持高貴的緘默。
▲重然諾。
▲勿巧言。
▲知逆耳忠言;悉美言無信。
正語者,正確表達以道德真理為依據之理論。天地無言,唯賴人語。故修子本身應培養對道德真理之認識,尤其擔當承先啟後之神聖任務者,對道義道史上應隨時隨地提示給大眾,此亦維護正法,同助天盤也﹗

四、正 業︰合乎常道的思想行為。

▲剋守五戒、四勿,以維身口意三業清淨。
▲多行善舉濟世救人,弘法利生以成就道業(善業)。
正業者,正確之行為也。凡為修士必有規戒可循,聖人以道設教,匡扶人類行為不至越軌。故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一步應該事事以利他為主,利他即是仁愛精神,由小及大而為博愛、天下為公。是故修士於初修之時循規蹈矩,日久功深,則為所欲為皆不踰矩也。

五、正 命︰順行正法,遠離五邪命。

▲五邪命(應出家僧而說),雖稱出家,唯所作所為實以生活為目的稱之為邪命。包括詐現異相自誇功能占卜吉凶高聲現威說法得利。
▲正當清淨的行業,以養活命。(指在家居士)
正命者,正確之靈命、天命、性命、生命、使命、壽命也。上帝為靈命之源,人類皆秉承天命賦性而生,人人均負神聖使命,藉著心身之生命融會理、氣、象於因緣之中。故修子由日常生活之中領悟生命之實相,行使因緣之使命,終究達於天人合一之天命,皈回靈命之源也。
修子切莫因修道而作離群之想,蓋大乘道者乃悟出世心行入世行也。故過正常生活,不怪力亂神,不違俗離常,在衣、食、住、行、育、樂上順天性之自然而行之事也。

六、正 精 進︰正確精進於涅槃之道。

▲以堅定之意志,勇猛精進,努力不懈去追求解脫。
▲精進需要有正確的方向。
▲白陽弟子必須抱道奉行,遵循一貫法門,腳踏實地,真功實善,動時渡人靜渡己。並且不急於成佛,不妄求神通,有始有終至成道為止。
正精進者,君子自強不息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則 踏實地,心悟佛意,有過懺悔,有功不彰,一切盡其在我,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而失自然,或揠苗助長,造成身心之傷害也。要知大乘佛子乃是世世願行菩薩道者,於精進中不疾不徐,無為而為,無求無執,如此方是正精進也。

七、正 念︰憶念正道,息一切邪念。

▲以四念處為念︰¯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_觀心無常ˍ觀法無我。
▲以道為念,以眾生為念,以渡化眾生之使命未完成為念。
▲以默念五字真言息妄念。
正念者正心,亦是覺心菩提,佛之掃三心、飛四相;儒之格物致知;道之清心寡慾者是也。如是則人慾盡而天理行,習染一除,本性可見也﹗修子必持平等、至善、慈悲則達正念。

八、正 定︰悟入真正無漏清靜之禪境。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不亂者,是真定也。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定禪未必要靜坐,動亦定,靜亦定,才是真定,行住坐臥皆可修禪定。
▲六祖惠能云︰外離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因此禪定不拘形式,不離本心即是定。
▲白陽弟子可以守玄修禪定。
正定者,自性無散亂之意也。此境與戒、慧同體,故修子由戒入手,由慧啟門,皆可達於正定。依信、願、行三者同步而進,自然了然大道奧義,而立金剛定正信,持此信力,即可不受外界夢幻不定之現象所動搖,如此辦道如意,修道安穩矣﹗
八聖道實為修子自觀自照之明燈,若能依此、修此,可獲大益,何樂不為?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26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2 佛學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學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共學之重要基本學理。蓮華經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靜涅槃,此三是法印。」這無常、無我、無生滅性,乃是區分佛法與外道之準繩,凡印證契合此三大真理者,即為佛法。

修者從現象得知「法」之無常性,從性質得知「法」之無我性(自性),更進一步要親身踐履,體證無生滅之實相。正本清源,直探本心,達涅槃寂靜,不動不染,無為而成之境界。

佛說種種法,無非使眾生自求覺悟,自證自性。需知佛法之真理若不能實證(實行與體悟親證),即如知而不行之世間法,不能得其大用。

佛法之卓越即建立在它的永恆實踐上,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故學道最重體悟實行真理,從而消滅自己與一切眾生之痛苦和煩惱(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分),啟導本覺之自在解脫。

佛法不只是哲學、哲理之解說。它雖然是一種引導啟信得覺之方便權宜,但卻深藏宇宙生命本體之真理。它的推行是永恆性,它的包融是無微不入,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者也。

修士若把道當哲學、學問來參詳,當考據學來研,則猶如數他人之珍寶,又如畫餅充飢,是得不到實益者。在平常生活之實踐上,若困厄橫逆之所加時,忽能顯現澄澈空靈之覺心,立即觸境生機,感而遂通,因機生慧而深獲大用矣﹗

大乘菩薩道為何能入生死而不畏,行大慈而無緣,轉煩惱而菩提,住世間如涅槃,轉法輪如禪定?此三法印之功也。白陽弟子既然得逢正道,榮擔天命普渡三曹,豈可不深悟三法印之精義乎?

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乃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此即教人要超越一切法、一切事、一切有無、一切好惡、一切高下先後之徹底解脫,連空性亦要弗執,而達於一切畢竟平等。

佛法之空性為一畢竟空,唯依大用流行之萬千現象(因緣)而立,而此漂流於「無常洪流」上之一切現象,如悲歡離合、生死榮枯等,無一不當體即空。即空矣,則苦樂悲歡,榮辱得失之心境,頓清淨於此空性不生不滅之清涼甘露法喜道悅之覺醒中。大乘菩薩能入生死不畏生死,入地獄而捨我其誰,皆是此「畢竟空」之法藥有以致之。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25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3 名‧利‧恩‧愛
一、前 言︰
名寶凡人欲爭取,聲望無窮不知足;
唯一精利盡付出,身敗名裂還是無。

自古至今,在這凡塵當中,人到底為了什麼?有的為了他的一生在打拼,有的為了自己的理想,有的為了名利,有的為了恩愛,大家在努力,社會也越來越進步。在這人心不古的社會,慾望無窮,引起勾心鬥角,便會傷害到社會的安定,損害個人的名譽,那就要多為別人著想,更要為自己而節制。

二、名︰

恩師云︰「功名一幅紙,富貴一場空。」
名者,聲名也,國無聲名不成,人無聲名不立,所以聲名者為人第一要事也。且自三皇五帝以來,開科取士,選能任賢,要金榜科甲的名聲者,難得也;若能替國家出力,辦事有功,要(封欽賜的名聲,難得也;凡為公侯將相,要精忠報國的名聲者,難得也;凡為大小官長,要清水明鏡的名聲者,難得也;凡居富貴之家,要樂善好施的名聲者,難得也;凡居貧賤之類,要君子固窮的名聲者,難得也;凡做百工技藝,要精藝術精通的名聲者,難得也;凡為人子要孝敬雙親的名聲者,難得也;凡居婦女之輩,要節孝忠貞名聲者,難得也;又如開店最難得者,是一塊好招牌也。奈何世人不思天下,最難得者是一個好名聲,俗云︰「只有千里的名聲,那有千里的威風。」世人要得真名,要以內心的真實,對待真誠的表現,以良心為主,要得名聲易如反掌也。

凡塵有一等愚迷之輩,只知爭名,而不知顧名;只知貪名,而不知圖名;只知虛名,而不知實名;更有幾多狡名、詐名、詭名、惡名、罪名、盜名、醜名、罵名、淫名等等,臭名遺留後世,可不愚哉﹗竊思人生天地之中,貴者莫如韓信,富者莫如石崇,不過出入所坐者是轎馬,所穿者是綾羅綢緞,所食者是珍饈百味,所用者是金銀財寶而已。

又如當今社會財富集團,所坐的汽車代步,縱是今享福,亦不過幾十年之榮華,難免不遇死之日,倘一氣不來,那怕名重邱山,亦不能帶至陰曹地府而去,何況還有罪孽隨身。有忠孝節義行善者,閻君旌獎之,不管你是乞食的叫化,俱要照善陞賞;若造惡者為非者,也要責懲之,任你有金銀財寶,也不能買通閻君,俱要照律治罪,那時悔之晚矣。奉勸世人早早醒悟,何不做個安份守己的人,為臣者盡忠,為子者盡孝,為民者守法,為婦者守節,要圖做個好名聲,流傳鄉村,名標萬古何樂如之。

自古以來,萬古流芳者,試看關夫子,在生忠孝節義,故後稱忠孝帝君,後為中天玉皇大帝,現在的關法律主。又試看張三爺(張飛)在世時,忠良護國愛民的天心,萬古留芳,故封為四川土穀神,後為現在的張法律主。

還有岳武穆王(岳飛),一生精忠報國,現在成了岳法律主。還有做官清廉的包拯,名留人間;董允賣身葬父「孝也」,也名留人間;吾願有志者,將虛名棄卻,以求實名。實名者何,效古之梁武帝、軒轅帝、妙莊子、唐肅宗、昭陽王等等,俱以識破紅塵富貴,恰似花枝,將王位棄卻,隱山修煉。

又有羅狀元、漢張良、呂洞賓(呂法律主)、劉海蟾、張三豐等,俱以參透虛名,誠為幻景,甘棄人爵,而修其天爵,名列仙班,則是真名不泯耳。今逢天開黃道,普渡東林,將一貫大道洩漏凡間,有緣得之者,只要不為虛名所惑,誠心正意,依法修持,功圓果滿,成就萬古不朽之名也,為凡人者所當學之,我們身為活佛弟子更要見賢思齊。
師云︰
功名利祿水上漚,無常一到萬事休;
千載難逢好機緣,好向靈山塔下修。

三、利︰

見利迷心殘自生,萬貫臨終屬他人。
利者,是財之末也;財者,是利之本也。夫利不可不求,又不可妄求;不求者貧寒,妄求者昧天理。人或以勞心或勞力求利皆可也。以買賣貨物求利,以開店販售求利,此是用心將本求利者也。或耕作以求利,或募工以求利,或挑腳求利,或做藝業以求利,此是以力求利者也。

如此等等,俱是份內所當求之。更有一等無知之輩,專以偷懶好閒,想方把計,橫取分外之利,去明搶夜劫,去偷東盜西,去謀財害命,去坑哄拐騙,或造假貨假銀,或當痞濫訟棍,去殺生為業,種種橫取,難以盡敘,如此等類,把良心喪盡,不怕天地憾之,神鬼怒之,閻君怒之,有日惡貫滿盈,自有惡孽之報,身受其苦,可不哀哉﹗

太上老君曰︰「橫取人財甚於枉殺。我不橫取,不過是貧;我若橫取,便至死喪。貧有轉運之日,死無再生之理,人試思之,願貧乎?願死乎?」況且利心一起,百惡相叢,諺云︰「他人身上肉,割來不生根」,斷難因此致富﹗縱使致富,而刻薄成家,理無久享,此天地必然之理也。人生天地之中,不過借天地之利,與人日用方便,及食衣兩字而已。

除此以外多則無益,俗云︰「利多害多,害得我心不安寧,害得我膽戰心驚,害得我手腳無停,害得我東走西奔,害得我用盡精神,害得我苦楚難云,到臨死之時,縱有黃金萬兩,毫釐不能帶去,空手而行,何利之有?」

俗云︰「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田也空,屋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朝走西,暮走東,人生猶如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你若不信,試看感應篇所載,昔日有吳布政,貪取重利,積金甚多,忽貶官而歸,買田十萬畝,後染瘋病在床,不能理家,所生一子一孫,嫖賭無厭,敗盡而死。

後吳布政老來饑餓之日,忽睜目大吟曰︰「我官至布政不小,田至十萬不少,我手中置,我手中了,今日方曉﹗」吟畢氣絕。又有范元撿銀子一袋,意欲還給原主,在路傍等候一天。不料此銀乃是一婦所有,因夫坐牢將死,把田賣銀,欲救其生,不慎失之。其婦哭號而來,范元問明給還。次年登科,後十二代為大官,此不貪利而轉得大利也。

似此看來,切不可分外貪求,造下彌天罪業,倒不如將利字改作濟字,濟人利物做善事,廣積陰德,自然家道興隆,子孫榮耀。再若把利字上看得透徹,有害於我,不如將世利全拋,以求自身中之利,自身中之利者何?有一個舍利子,名為九曲明珠,只要一片誠心,功深日久,有時取至,此珠能避水火刀兵,可值數百萬金銀之多,更是無價之寶,亦不足為利也。

四、恩︰感恩就是福,了愿就是慧。

恩者,施受之情也,夫人生居塵世,受天地覆載之恩,日月照明之恩,父母養育之恩,師長訓誨之恩。凡恩為人者,理宜當報,不返本思報者,俱是忘了此恩也。如何謂之當報?為人在世,所食的五谷六米,所穿的是絲棉,俱要風雲雷雨佈施,日月照臨,才能生長萬物,則可養生矣,如此養命之恩,理當報也。

且人類之中,又有強的、惡的、蠻的,亦有弱的、善的、蠢的,俱要皇王掌理水土,設立官長刑杖,以法律治之,俾四方安靖,萬民沾光,如此安樂之恩,理當報之。未生之初,可憐母親十月懷胎;既生以後,三年乳哺,又得父親撫養成人,不知費盡多少的辛苦,難以盡言,如此劬勞之恩,理當報之。成人之後,又得師長教訓,三綱五常,規矩禮法,不知勞了多少精神,如此化雨之恩,理當報之。我們很榮幸,已得上天自古不輕傳的密寶,更要感恩圖報也。

當今之人,不以報恩為要,反重夫妻之恩,戀之不捨,丟之不開,視為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信枕邊之言,忘卻手足之情者有之,忤逆不孝者有之,分家爭論者有之。殊不知夫妻之情,不過是人情之道,玩好之恩,乃人世之虛情。

何以謂之虛情?且看世之為夫妻者,也有好吃懶做,也有奸盜邪淫,亦有時常吵鬧,亦有破敗家產,亦有謀害性命,亦有藉勢欺凌,如此等類,豈不是恩中受害也,嗟乎﹗聰明癡漢,愚昧不醒,棄原恩而不報,重假情以為真,試看死了以後,任你是好順夫妻,若家業貧窮者,妻子不忍其苦,跟人家遠走高飛,夫死妻嫁。家業富足者,妻死夫重婚,把在生之恩情,一旦休矣﹗古云︰「人無百歲命,常作千年業;一口氣不來,夫妻恩情別。

萬般都成假,骨肉埋土穴;若要還陽轉,水裏撈明月。」你若不信,看莊子試妻一案︰莊子假裝已死,殯殮在堂,變一白面書生前來燒香,妻一見之,即起淫心。生曰︰「我老病已發,不久即死。」妻曰︰「老病有老方。」生曰︰「老方本有,謀之卻難。」妻曰︰「你可說出即易。」生曰︰「要人之腦髓服之,即可起死回生。」妻曰︰「死的可有用否?」生曰︰「百日之內亦可。」其妻即劈棺取髓,那時假死的莊子,從棺而起,曰︰「你這做甚麼?」其妻無顏見夫,只得自縊而死。

把此案看來,豈不是一派假情,人哄人矣﹗吾為此懼,因勸世人,速將虛情看破,莫在假中戀,須向真中求。有妻者以妻為朋,不為妻恩所累;無妻者藉未娶妻,以免為恩所縛,無煩無惱,清靜一生,是享現在之福也。倘有聰明智士,以性命為重,速求明師一指點,普渡眾生,廣結善緣,性命雙修異日功果圓滿,道成天上,名留人間,即可報天地、日月、君、親、師之恩德,有何難哉﹗

天恩師德報不完,無地自容愧般般;
前人成全費心思,粉身碎骨表白虔。

五、愛︰

愛者,很難懂,現在的人不知道什麼是愛,以為愛人、男女愛、愛虛榮、愛貪高、愛酒、色、財、氣、名、利、嫖、賭、殺、盜、淫、妄、貪等,都是愛的錯用意。其實愛者,仁心之所發,為喜、為悅、為歡欣、皆愛也。

其愛有在乎君親者,亦有在乎昆弟者,亦有愛於夫婦朋友者。自己的子女,更是人人所愛,並未有一人無不愛子女之理也。且看世人為了子女,尤切於愛,誠於愛,專於愛,深於愛,且堅守其愛,牢固而莫破其愛,即令他事驟至,不能暫息其愛。以此言之,故有子女者,無一時不致其愛之心,無一事不盡其愛之情,且無一念不有其愛之寶。

方子之初生也,愛若掌上珠,為之褓抱撫恤,求神祈福,其愛一也。至於三四歲時,稍能行走,恐其跌傷,用心扶持,關心飲食,不誤時刻,倘遇炎天,恐其受熱,寒天恐其受冷,其愛二也。

至於五六歲時,送子上學,從師教訓,百種關心,其愛三也。乃漸漸長大成人,便請媒說親,為之婚配,即家中錢財不敷,亦必借貸以完成之,其愛四也。然猶不止如此,又恐無多田產以貽子孫,必勤耕苦力,臨老不休;或剝削他人,只圖肥己,意謂有此家業,以了向平之願,好不愚哉﹗何苦啊﹗芸芸眾生,別癡了,放下吧﹗


我們也是愛子女的一分子,也是放不下的愚人,更何況世人不明果報之理,自作還自受。你看那世之為子女者,也有成家與敗家的,也有孝親與逆親的,是何故也?此乃是前生今世之報應,取債還債之輪迴,比如前世今生,行善積德,致令天降孝子,投生他家,特來還債報恩,所以孝敬父母,揚名顯親,勤儉為則,成家為本,如此等之子,亦無有不愛也。

倘若前生今世,造惡為非,致令天降孽子投生他家,特來取債報仇,所以忤逆父母,奸盜邪淫,醜名辱親,敗家為本,嫖賭為業。如彼等之子,豈不是愛中受害也。

你若不信,且看古之傅崇,乃是官宦之家,被表兄李倫,私造假斗假秤,輕出重入,剝取貪民,玉帝見之大怒,令破敗二星,下凡投胎,所生二子,取名傅仁、傅義,以好破敗他家產而報惡也。不料傅崇觀見二子嫖賭無厭,仔細詳查,才知是李倫造罪,即時禱告天地,將斗秤焚化,廣行善事,以贖前愆。玉帝見之大喜,即命雷部將破敗二星收回,換作善星下凡投胎,生下一子,取名傅象,他父子樂善好施不倦。後又生一孫,取名傅蘿蔔,自幼持齋修行,功圓果滿,返歸本位,以報善也。

以此看來,無非是善惡之報耳。奉勸世人,快快醒悟,一舉打破癡愛網,雙腳跳出情欲鄉﹗凡為父母者,不必為子孫作長久之計,子若賢能,他自能成立;子如不肖,即孳孳為利者,亦不能富有。

古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替兒孫作馬牛。」若真為子孫設想者,莫如行善積德。比如自身患病者,子亦不能代之;死期將至,子亦不能替之。生是一人生,死是一人死,倘命赴黃泉,縱有孝子賢孫,不能同至陰曹而去,生離死別,永不相逢矣﹗不如將愛子看破,有此愛子心,莫若愛父母,愛行善積德,愛修身立命。愛見本來面目,而本來面目可見;愛做天上神仙,而天上神仙可作;如此之愛,真實不虛。

不醒沉淪苦海中,忙忙世事走西東;
金錢情愛迷真性,往往來來一世空。

六、結 論︰

名利恩愛似鋼刀,酒色財氣滅性苗;人爵那有天爵貴,功名焉有道名高。

附︰名是護身的鋼牆,利是敗身的毒藥;恩是內心的感觸,愛是情意的表現。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24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4 天開科選與考魔之關係
大家皆知道,現在是紅白交替,紅陽天盤已成過去,已經交白陽天盤。紅陽天盤內,所有仙佛之果位,一律撤消了,亦就是西方不留一佛祖,天上不留一菩薩,白陽天盤之果位,要重新建立。掌白陽天盤的祖師,大家都知道,就是吾們的祖師爺 彌勒古佛。

白陽天盤的果位, 老預定為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這次天開科選,就是選取這三六四八之數。所以 皇敕命吾們的老祖師掌理天盤,吾們的師尊師母掌管道盤,普渡大開,釣取良賢,凡我修道之人,具備內功外德之條件者,均有被選之資格,大家趕上這一場,真是出頭的好機緣。不過各位要知道,真道有真考,考之與道,如影隨形,所謂「真道真考驗真心」者是也。

不過這考有箇人考與統體考兩種分別。個人考大致來說,有明考、暗考、順考、逆考、反考、正考及有情考、無情考等等。因為各人的前因不同,故所遭遇之考魔,亦不一樣。總之,上天降考,決不是故意的與我們為難。北海老人有云︰「賢良遇考莫埋怨,事不由人總在天。」所以脩道人無論遭遇任何之事,總應認為是自己前世或今生所種之因,一概聽其自然,萬不可有怨天尤人的表現。

何況值此末世,上天設下天鼎地爐,凡是三曹之內,上自河漢星斗,氣天諸仙,下至陰曹地府,幽冥鬼魂,中至人間眾生,有情萬類,統在鼎爐之中,誰也逃不出去,都得要考出箇高低來。這鼎爐中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考,另一條路是劫。

在吾們人間來說,考是對好人的,劫是對惡人的,好人受考而不遭劫,惡人遭劫而不受考。吾人要想平平安安脫過末劫,只有咬緊牙關,忍受一切考魔,才有度過末劫殘年之可能;否則,不能忍受考魔,不但不能脫劫,更無成道的可能。

至於統體考,是整個道盤統體的大考,共有三場之分,這三場大考,是選拔仙佛的大考場,將來大家能不能成道,端視考的成績為何而定。第一場和第二場,均已過去,現在已臨第三場了。

如果在第一場未考好,還有第二場;倘若第二場仍未考好,還有第三場;這第三場,乃是最末一場,考好了,就是萬八的快樂,考壞了,就是萬八的苦惱。仙佛批訓常云︰「考罷三場定大案。」這場神鬼皆驚,所謂「午時成道巳時墜」,就是說的這一場。

這一場的腳踏點,叫做「千鈞一髮」、「一刻重於九鼎」,一旦天時有變,萬教齊發,一切的法術,假師假祖,必將出現,也就是「三十六位假弓長,七十二位假彌勒」,他說他有天命,他說他辦收圓,並且他有妖術邪法,例如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移山倒海、點石成金、騰雲駕霧以及一切想像不到的顯化,無奇不有,藉此來引誘大家、考驗大家,是不是有貪心妄想,倘若你對於此場識不透,認為他是真的,跟隨他走了,那麼無論你修了多少年,行了多麼高的功德,結果落了個白修,前功盡棄,功敗垂成,落花流水,萬劫不復,那便可憐極了。

仙佛有云︰「自身墜落猶小可,九玄七祖哭九泉」,是何等的可怕啊﹗但望大家到了那時,千萬別起貪心,勿生妄想,無論他有什麼樣的顯化,吾們不要相信他。吾們必須知道,妖術邪法,不是正道,不能成正果。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自古千佛萬祖,並無一位仗著法術而成道的,所以任他用何方法來引誘吾們,吾們的心要堅決到底,不動不搖,最要緊的,要把這條金線抓住,不要放鬆,才不會走錯路線。

一旦天時到了,祖師出頭,一呼百諾,一正壓百邪,平收萬教,萬道歸宗,正法顯露,邪法滅絕,一道同風,大同景象,末場大考,至此為終,考完之後,安盤定位,收圓結果,皆大歡喜,如此才不枉生逢三期,修道一場也。
最後,敬祝各位聖果輝煌,萬八快樂。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23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5 拜佛的目的
一、求神求佛只是妄想︰
一般人到了廟寺佛堂,拿起香只想求仙佛保佑,身體平安、家庭和樂、工作順利、升官發財﹗其實,沒有功德如何可以跟仙佛交換條件,三炷香、一串蕉就提出一堆願望﹗真是所謂「沒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有沒有捫心自問︰燒香前雖然洗過了手,但「手腳」真的乾淨了嗎?放下屠刀了嗎?有沒有殺生害命?

真的不偷不搶、不貪不妄?心乾淨了嗎?是否一堆怨恨還充塞心頭?不知行功立德,只想要求仙佛替你了一樁冤業債嗎?

後學以為無論福祿壽喜,各人背後自有因果業障,在仙佛面前,最好不要祈求下列事項︰
勿求仙佛替你報私仇。老天至公無私、仙佛慈悲為懷,無有善惡、好人壞人之分,你認為的壞人仇人,仙佛仍然可以看到他的本性良知是清淨純良的。同時,前世福報未完,今生雖作惡多端,仍在保護傘下、因果的庇蔭之中,除了繩之以法外,一時之間不可能收拾得了他。

勿求不當的物質享受。今生的福報與前世的布施有很大的關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若無時莫強求。三世因果經說的好︰「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不捨半分文。」

勿在佛前發惡誓賭咒。選舉季節,有些候選人會在廟裏佛前斬雞頭發毒誓,說如果怎樣怎樣就怎樣,甚至甘願被車子撞死、拿全家的性命做賭注,真叫人啼笑皆非。

你有沒有貪贓枉法,自己心裏最明白,為何要拿雞過不去,雞可沒有貪贓枉法呀﹗如果老天真把這些誓言當一回事,一一去兌現完成,恐怕今天世界上的人口早就少掉一大半了。畢竟人各有因果福分,還不是時候,因果業報未成熟,絕不是憑你幾句狠話就能怎樣的。

勿為立愿還愿而殺生。有人為表誠心,喜歡在佛前說︰如果怎樣怎樣就宰豬公演戲來酬神。對仙佛而言,他無形無相要一隻豬做什麼?對豬而言,那可真是無妄之災。說來說去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

勿搏杯擲筊決定公事。眾人之事當然由眾人決定。要不要做什麼事,那是人的事,應由人自己解決。所以會決定不下,只是既得利益者不肯妥協,或者誰利多誰利少,怎麼做面子掛得住罷了。既然如此,決定的原則不過是趨利避害而已,怎可把責任推給仙佛?何況個人心中有數,要擲到一陰一陽的「聖筊」,那是早晚會出現的事,把公眾事託付給神明,只是求心安而已。若經常如此做,恐怕會落入迷信之譏。

觀音菩薩佛像身邊有對聯曰︰「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說起來的確是求人不如求己。土地公廟也有對聯曰︰「只有幾文錢,你也要他也要,給誰是好?不做半點事,早也求晚也求,教我為難﹗」小富由儉,大富由天,人只要努力認真、勤勞刻苦就可以謀得基本的衣食飽暖,不應該希求橫財暴富。

一、拜佛的真諦︰

拜佛其實是拜自性佛,祈求佛性朗現,能找到自己的真主人,自我作主;一個人一旦能作主,便可發揮潛力,應付他所面對的困難逆境。是自己有計畫有目標,已經在努力認真,希望仙佛助一臂之力,讓我有信心、能安心。

並非六神無主,擲筊搏杯往外亂拜;更不是自己躲在一邊,以逸待勞,期望仙佛幫我們打天下,擋子彈﹗天下哪有如此白吃的午餐?
平日無論到佛堂參班也好,到寺廟拜佛禮佛也好,我們都要有這樣的觀念︰

遇順境來感恩︰諸事若順,今天有如此局面,三餐溫飽衣食無虞,是蒙仙佛隨時隨地的庇佑,眾生的護持。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感謝各行各業一時感謝不完,就來謝天謝佛吧﹗(還愿、了愿)
遭逆境來懺悔︰諸事不順,都因自己的脾氣毛病未改,一堆罪過錯,舉頭三尺有神明,請仙佛再度慈悲赦罪。來佛前真心誠意的訴說、告解、宣洩、懺悔,上天不殺悔過之人,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呀﹗

二、學仙佛的腳步︰

根據自己所拜仙佛的形相,放開腳步亦步亦趨的跟上,大肚能容、滿腔歡喜的彌勒佛,大公無私的濟公活佛,悲天憫人的觀世音菩薩,正氣凜然的關公法律主,還有其他許多能夠「轉念回頭」「低心下氣」的諸天仙佛、神明真人。只有學做佛事的人,才有可能成佛。

發大心立大愿︰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當先;心發則眾生可渡,愿立則佛道堪成。人有善愿(替天辦事),天必從之、天必助之。你發了多少誠心,仙佛就有多少的感應;一分誠心三分感應,七分誠心十分感應;天理應人心,人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降災)﹗

三、來佛堂、拜佛的好處與目的︰

進入佛殿,諸神儼然,肅穆的氣氛可以收束人心。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佛殿擺設,各有象徵,可以啟發人心。


佛堂的擺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


佛彩︰以仙佛為標竿,見賢思齊,自勉、立愿,作個「三好人」–內德外功多作。(三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佛桌︰上桌為天(象徵高明),下桌為地(代表廣大),拜墊為人(作揖叩首)


佛燈︰燈、兩儀燈、蓮花燈、點佛燈(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擦佛燈(時時勤拂拭,漸修的功夫不可少)。


佛像︰借假修真(內德外功 至公、至中、包容),上體佛心。

香爐︰圓融四方;燃燒奉獻;煉性如灰;心如香直,修心由高而低;俎豆馨香;平香爐須定靜,非等賢功夫。


鮮花供果︰象徵萬物的成住壞空,生殺消長;五行相生,圓圓滿滿。


萬年青︰道永遠存在,道心永不移。
叩首-誠心誠意、感恩(幸受真傳)反省懺悔(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
 

愿懺文、立愿︰向天表白,愿大力大。(自助、人助、天助)
尊敬仙佛,是佛規第一條。心中沒有佛,既不尊敬自己(自己就是佛),也不尊敬別人(眾生也是佛)。
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至誠如神)學佛的腳步,自覺覺他,修內德、行外功﹗

四、結語–拜佛不是求佛,而是學佛。
心誠則靈,只要一顆赤誠之心,雖眼前受點委屈吃了虧,記住︰人虧天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執著、不要畫地自限,仙佛自會在別的地方幫忙你,要有智慧﹗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21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6 淺述聖人的『至誠之道』
至誠之道」語出四書的中庸篇,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子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後學深感「至誠」是修道的入門功夫,人因有至誠之心可以前知禍福,因有至誠之心可以感召神人的相契,故 子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人與人的相處透過真誠的心靈交會,自然情義能咸恆感通。如易經中的咸卦(☱☶)彖曰︰「咸,感也,天地感而萬物生化,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下萬物之情可見矣。」

人因真誠而類化萬物,應該是人道生命中元亨的開始,而人對天地神明的禮敬,透過虔誠的儀式中,而建立起天人同心的默契橋樑,人生自然圓滿終吉。如易經中的謙卦(☷☶)彖曰︰「謙亨,天道虧盈而益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謙謙君子,二六時中,卑以自牧,誠心於內,敬天於外,如此應該是天道生命中利貞的圓滿。
何為「誠」呢?中庸篇第二章言︰「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誠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所以「誠」是一種內可成己,外可成人的美德,修道者要度人必先度己,正己而成人,度人時以一顆真誠懇切的心,必能使他人感受那份誠意,而達事半功倍之成效,如古人所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內誠於己的美德,如易經中的乾本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要時時存養省察,學習天的高明與自強不息,外成於人的美德。如易經中的坤本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要培德利眾,學習地的博厚承載萬物。

先聖孔子喻「誠」為五常中「信」之德也,而信乃五常之本,信統四端而兼萬善,為人若誠信則必得天助,必得人助,子曰︰「惟天下之至誠,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人與天比是如此微渺,然而人最可貴之處是那份至誠的心靈,誠之行深可經綸天下,育化萬物,如天地與我同體,萬物皆備於我。


而「至誠」的功夫要如何去實行呢?大學第七章所言︰「所謂誠其意者,無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明君子應謹慎於獨處時心念的調伏,才是誠意的先決條件,內誠於心,外行於禮,處事光明磊落,無愧於心,所以君子能時時「居易以俟命」,而小人卻時時「行險以儌倖」,比如一般民間信仰神明的信徒,很虔誠的禮拜神像,如缺少一份對內心修善的誠意,習性惡染仍存,應只是停留在形象上的崇拜,而失去信仰神明的真義了。

心經上即明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常自我觀照反省就是「至誠的功夫了」,宗聖曾子自勉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誠其意」,聖人一段話是期勉自己要嚴謹自我心念,就像時時有十隻眼睛在看自己,十隻手在指著自己一樣,豈可放鬆心念,隨慾逐流,君子修道立德必須內誠於心,自然行於外皆合乎理了。

活佛恩師於十誠中慈勉︰「立志學聖應懷真誠,修身煉性應懷至誠」,故懷抱真誠之心則學聖可成,懷抱至誠之心則煉性可臻。誠如古人所言︰「心誠則靈,靈則感,感則應」,就像每一位剛求道者一樣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重發心愿,而立下十條大愿,其中第一條是「誠心抱守」,是諸天仙佛希初入道者先抱守真誠之心,學習菩薩的初發菩提心。

這樣的情景,就如當年復聖顏回的「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亦如曾子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此的真誠始終,信受奉行。所以每一位白陽修道弟子,也都應該效法聖人那樣學道的至誠之心,齊心戮力,眾志成城,共同為白陽使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20 1 則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7 中庸概論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中國文化的瑰寶

中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在這宇宙之間萬象紛紜,但事事有理,物物有則,所以森羅萬象,井然有序。這蘊藏萬象的理則是一貫相通的,在天曰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人曰性理,在事為事理,在物為物理。如 皇訓子十誡云︰「道在天,天清爽,棋盤動轉;佈星斗,運日月,一氣流行;道在地,地凝結,潤育山川;生萬有,長萬物,賴一而成;道在人,人得生,知覺動轉;人有道,不知有,故難超生。」

中是本位,中是源頭,中是原點,中是核心,中是歸零,中是專一,中無偏差,中無對待,中是本分。
天是一大天,老 是大靈源(靈性的根源),是中;人是一小天,天下眾生都是老 分靈,也是中。
程子說︰「中是什麼?不偏之謂中,中就是不偏不倚。庸是什麼?不易之謂庸,庸就是不會改變的法則。」

相對中有絕對

這天地間什麼東西不偏不倚?美與醜,好與惡,高與低,上與下,離與合,收與放,明與暗,剛與柔,動與靜,陰與陽……。這世間充滿了相對的現象,比喻不完。在對待的情境中看,一切都是對待–美,有更美的,美要看跟什麼做比較,以什麼標準來比較。所以道德經才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是相對的現象,所以都有所偏倚。

那麼,什麼東西不偏不倚?當一根棒子要橫放在一個支點上時,如何使它不傾倒的放置?是不是要找出棒子的中心放置才能不傾倒,這個中心就是不偏不倚。

現象界一切有情眾生,沒有一個離得開生老病死,一切事物也都脫離不了成住壞空。春夏秋冬四時運行,是地球依循軌道對太陽公轉才生的現象,地球繞太陽運行如有一點偏斜,就會導致四時失序,天災地變。火車行駛要行軌道,輪船要行水路,飛機也要行航道,都有其應行之正道,這應行之正道就是中道,就是本分。

人也有人的中道,人的本分,人的根源,人的正道。由人的道可以達天的道,認識自己的中,可知萬事萬物的中,可知天的中,因為天人本相通,天人本一貫。

天下之定理

庸者天下之定理,這天地間有沒有不變的法則?有。有生就有死,生老病死是生命不變的法則。有成就有毀,成住壞空是現象不變的法則。森羅萬象永遠在變易,有沒有東西永遠不易?

因緣生滅是表相,表相背後的本體從來沒有改變。靈性輪迴生死,變來變去,那個靈性真我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表相。

認識天地間雖然森羅萬象,自其變者而觀之是瞬息萬變;自其不變者而觀之是本自不動,我們的性靈不動,從無常的現象變化中可以體悟真常之道。六祖壇經有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不動不搖,亙古長存的自性就是我們的中,我們的中道。

孔門心法

這篇中庸朱子章句序,是孔門傳授心法。心法就是心地法門,如同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離名絕相,以心傳心的法門。人的性如海,心是源頭,所以說性海心源。

就人的命運來說,心念決定言行,言行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人格,人格決定命運……。心是源頭,心是根本。心法是無上大法,是根本大法,是不二法,是究竟法。

在道統的傳承中,東方前十八代祖師︰伏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祖祖相傳,傳的是心法,禪宗六祖云︰「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子思寫中庸是恐怕年久日深,降本流末,怕所傳變質了,所以書寫下來,將這心法奧旨做個記載,中庸所談的是孔門心法,子思將它傳給了孟子。

一本散萬殊 萬殊歸一本

「其書始言一理」,中庸這本書,開始談一理,這一理貫通一切理,無窮的事相歸於一理。五教聖人都在闡揚這一理︰儒家執中貫一,佛家萬法歸一,道家抱元守一,耶教默禱親一,回教清真返一–都是一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一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是一理。

「中散為萬事」,中庸書中部分,一本散萬殊,由一理延伸到許多的事理,千萬的事理追本溯源則同為一理。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末復合為一理」,最後萬殊歸於一本。道生天、生地、生萬物,老 是 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天地人三才,天是老大哥,地是二哥,人排老三,要效天法地。四海之內皆兄弟,要民胞物與,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才是體天之心,行天之道。

「放之則彌六合」,這一理以大觀之,大無其外,三界十方彌滿。自然法則蘊藏在一切事物當中。在人這一理就是心,我們的自性也是廣大無際,彌滿一切。心可成天堂,心也可做地獄。心的變化無量,有千百億化身。六祖壇經有云︰「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眾生。」這全是心的變現,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卷之則退藏於密」,這一理收回來,以小觀之,小無其內。法界中一切事物無論多大,無論多小,這一理都在其中。我們自性收回來就是明師一指處,這是根本來路,是因地,是總開關,是總樞紐,掌握了這根本可以成佛作祖,可以成聖成賢。

明體達用

這放與卷,一個是用,一個是體,能明其理,則能明體達用。
道︰靜、體、卷、內聖
德︰動、用、放、外王
細細去體會,滋味無窮,一切現象變化不脫於此。中庸所論皆是實學,實者不虛,沒有虛言,皆真實不虛,至理名言。
「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善於讀經的人,體會經中實義,印證於生活,玩味追索其意義,就能有所體會。

聖人之過於凡夫者,在於擇乎中庸,朝於斯夕於斯,念玆在玆,力行不怠。道尚躬行,不在言說,不下一番沉潛錘鍊的實證功夫,很難有真正的體會。中庸之道尚篤行,行之不篤,乃信之未堅,因此必須躬行實踐,老實修行。

聖人覺性,凡夫迷性,聖凡之分只在覺與迷而已。須知人人各有一部中庸,身中藏之久矣,這部中庸就是人人皆具的自性主人翁。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15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8 目蓮救母本事
目蓮的父母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目蓮從小就被送到遠方廟裏當和尚。長大以後因思念父母,返家探望,誰知雙親已去世。目蓮心想烏鴉尚知反哺,沒有盡過一天孝心,豈不是連禽獸都不如了嗎?目蓮覺得父母平日喜歡做好事,死後一定升到西天極樂世界,於是就出發往西天去找。

西天極樂世界在遙遠的西方,要攀登許多不見峰頂的高山,還要渡過一條無底的天河才能到達。山頂風雪大、山裏野獸多;但目蓮為了尋找父母,鼓起勇氣一直向西天走。

衣服刮破了,隨便補一補再穿上身;鞋底磨穿了,就光著腳板繼續走。掌管西天的阿彌陀佛見目蓮是個孝子,想考驗一下他的恆心,就變成一個年輕美女,半路攔住目蓮,嬌滴滴的說︰「往西天的路那麼遠,高山你能爬,無底的天河你能渡過嗎?我有錢財、我有房子田園,還是跟我結婚,過好日子吧﹗」

目蓮根本不理會她,連正眼也沒瞧一下,繼續往西走。這天終於來到了天河。河水洶湧,深不可測,沒有橋也沒有船,怎麼渡河呢?目蓮為了找父母,連淹死也不怕,「噗通」跳入天河,想要游過去。奇蹟似的,目蓮並未淹死,卻被一隻巨大的手掌從天河中托到空中。目蓮抬頭一看,原來是阿彌陀佛救了他。

阿彌陀佛慈祥的說︰「目蓮,你是一個孝子,你父親已經升天,不必再找他了。你母親劉青提卻在你父親死後,不再信守佛規,開齋破戒、毀佛像、打罵僕人、殺害生物,死後被罰在十八層地獄受飢餓之苦。」
目蓮難過而焦急萬分的說︰「請告訴我地獄在哪兒,我要去救母親。」

阿彌陀佛的大手往地下一指,雲朵一層層分開,目蓮順著阿彌陀佛的手指看下去,見到一個陰森森的洞穴,洞裏的鬼魂被可怕的牛頭馬面人押著受各種酷刑。有的坐在刀山上、有的被拔了舌頭、有的被砍去手腳。
目蓮問說︰「怎麼沒看到我的母親呢?」

阿彌陀佛說︰「你的母親在最下一層,這裏是看不見的,地獄這麼可怕,你還要去嗎?」
目蓮說︰「母親懷胎十月生下我,一天天將我養大,現在她在地獄裏受苦,我怎能不救她呢?請告訴我怎樣才能解除母親挨餓的痛苦?」
阿彌陀佛被目蓮的孝心感動,送給他一缽子蓮花,並且說︰「你把缽裏的蓮花拿給母親吃吧,她吃下去就不會再飢餓了。」說完用手掌托著目蓮,彎腰將他輕輕放下地獄。

地獄裏又冰冷又陰暗,目蓮不由得打了個冷顫。定神一看,先看見一面大鏡子,正想這面鏡子是做什麼用的,一個牛頭人拿著鐵叉攔住目蓮,大聲喝道︰「天堂有路你不去,地獄無門你倒闖進來。」
目蓮趕忙回答︰「我是和尚目蓮,阿彌陀佛讓我來這 尋找母親。

請問你有沒有看到一位叫做 劉青提的婦人從這 走過?「她剛被兩個獄卒拖拉走了。」牛頭人一聽是阿彌陀佛讓目蓮進來的,趕緊放他過去找母親。目蓮邊哭邊朝前找去。

遠遠看到一座高山,山上有四五隻鐵嘴銅腳雞,張著尖嘴從山上飛下來,兩腳按住人,就啄那人的眼珠。目蓮看得心驚膽跳,忙問獄卒︰「這是什麼地方?這些鬼魂為什麼要受這樣的處罰呢?」
獄卒說︰「這是神雞山,這些鬼魂生前不安好心,偷看不該看的東西,比方考試作弊、窺視別人沐浴,看到金銀財寶心起貪念,做出偷盜的行為,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目蓮問︰「你們怎麼知道他在陽間做過什麼壞事呢?」「很簡單,你進來的時候一定看到一面大鏡子,鬼魂一站在鏡子前面,生前做的每一件事都會顯現在鏡裏,想要遮也遮不住。」
「人真是不能做壞事啊﹗」目蓮看這裏沒有母親,又急忙趕向前去。一會兒,目蓮又看到一對對牛頭馬面緊按著一些鬼魂,朝他們嘴 灌東西。目蓮問一位獄卒︰「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這些壞蛋生前造假藥假酒害人,現在就要他們吃自己造的東西。」獄卒說完,又朝鬼魂嘴巴猛倒一口黑黑的東西,鬼魂緊閉著嘴哀叫不敢喝。獄卒罵道︰「叫什麼叫﹗你以前是怎麼要人家喝的?這叫自作自受。」

地獄越走越黑暗,目蓮壯起膽子,繼續向前走。剛走不遠,看見許多鬼魂趴在地上號叫,有的「咯咯咯」像雞啼,有的「喵喵喵」像貓叫,有的像螃蟹那樣滿地亂爬,有的一會兒像小鳥般兩手揮動,一會兒低下頭學小鳥找蟲吃。目蓮看得糊裏糊塗,問獄卒他們在幹什麼。

獄卒回答說︰「這裏是變牲所,生前不愛護動物、殺過什麼動物的人,死後就變成那種動物,這叫一報還一報﹗」
目蓮嘆了口氣,繼續向前走。不久,他看見一個池塘,塘裏兩條大蛇游來游去,塘上有一條長長的「奈何橋」,很多鬼魂被押著排隊上橋。奈何橋不到三寸,只有一隻腳掌寬,有些鬼魂一腳踩空就掉下塘裏去,被大蛇吃掉了。目蓮在一旁直捏冷汗,獄卒說︰「他們生前心像蛇蠍一樣毒辣,死後受這種報應,那是罪有應得。」

目蓮走過了寒冰池、枉死城,又看見許多可怕的刑罰,這樣一層一層的找下去,終於來到了第十八層地獄。這一層特別黑、特別冷,慘慘的陰風吹過來,使他汗毛直立。目蓮找了半天,才發現母親坐在角落裏,餓得縮成一團,皮貼著骨頭,瘦得不成人形。目蓮叫了一聲「娘」,撲上去抱住母親痛哭,母親說︰「蓮兒,我好餓啊﹗」目蓮趕忙拿出缽中的蓮花給母親吃。

奇怪的是,蓮花一到母親嘴邊,就變成熾熱的火焰,母親一瓣蓮花也吃不著。母親嘆口氣說︰「蓮兒,沒有用的,我的喉嚨像針一樣的細,什麼東西都嚥不下去啊﹗」

目蓮急得在地獄 大喊阿彌陀佛,他的孝心感動了阿彌陀佛,一隻大手忽然從天而降,把目蓮接上天去。目蓮啼哭說︰「阿彌陀佛,我母親什麼也吃不到啊,該怎麼辦呢?」「你母親犯的罪太重,所以連我的蓮花也吃不到。現在只有一個辦法,你在七月十五這天,準備了食物,擺在路邊水邊,奉獻給過往的和尚吃,這樣不但可以藉和尚的功德救你母親,還能夠解救別人的父母。」

目蓮依照阿彌陀佛的話,在七月十五日準備了許多食物放在路邊水邊。他的母親劉青提終於免去了挨餓之苦,再度投胎做人。(後來很多寺廟也在這天舉行盂蘭盆–倒懸之苦–會,超渡所有受苦鬼魂)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14 3 則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19 呂法律主「十考」
一、洞賓自外遠歸,忽見家人皆病死,洞賓心無悔恨,但厚備葬具而已。須臾,死者皆醒,無恙。–洞賓視家人死而不動聲色,莫非無人性感情乎?非也﹗洞賓已悟大道,生死無非一幻夢,生死有命,大丈夫視死如歸,親人離魂,自有去路,莫非因緣已盡,但盡禮以葬,何能怨尤?但事生前,生而順、死而安,生死何足懼﹗生能修善,死為善仙,故洞賓洞視世情,知為一幻夢,故能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眾生以情愛難割,凡體難捨,痛苦不堪,生也苦,死也苦,不值得﹗應學洞賓,置生死於度外,但求無愧於心而已矣。

二、洞賓賣貨於市場,議定其價後,買者突然翻臉,只願付其半價,洞賓無所爭,照賣其貨。–洞賓不為得失擾心;俗人遇此,不爭得面紅耳赤絕不甘休,甚或釀成兇殺命案。此用意在勸人不可患得患失,須放下心,商場之借貸常發生信用問題,當然財物以不亂借為原則,一旦發生糾紛,則須看淡一些,吃虧賠錢,不要想不開,甚而致病尋短,真是「不值得」﹗

三、洞賓元旦出門,遇乞丐倚門求施,於是洞賓即施予財物,而丐者索取不厭,且加惡語對罵,洞賓再三笑謝。–此試人布施、忍辱之心,如果給錢還要挨罵,早就受不了,可見你的道行比洞賓差那麼多,這科不及格﹗
四、洞賓牧羊山中,遇一餓虎,奔逐羊群,洞賓以己身擋之,虎乃釋而去。–此試為考人有否犧牲精神,為救羊命而捨身,恐怕世人做不到,然而應該不殺生、救物命,吃素修行,也會感動「飢虎」不吃肉的﹗

五、洞賓居山中草舍讀書,一女容華絕世、光豔照人,自言歸家迷路,借此少憩,既而百般調弄,美色引誘,洞賓不為所動。–世人「無色」卻用盡心機引誘「女色」,況美色自動現前,豈能把持得住﹗要成為天上客,不會在仙女面前失態,須煉此定靜功夫﹗世人盡墮在色坑中,沒有幾人爬得上來,還想爬到天上,我看甭想了﹗

六、洞賓一日外出,及歸,家財盡為盜劫盡,洞賓了無慍色,躬耕自給,忽鋤下見金數十片,急速掩之,一無所取。–貪念一起,魔障即至。貪財色為人之通病,呂祖失金,面無慍色、心無悲觀之情;鋤下見金,亦無貪念歡喜之心,自認非我勞力所賺,故不取之。世人喜好貪小便宜者,該慚愧矣。修道人戒貪,不為財色所動,才能與仙佛為伍,眾生們﹗此題你考幾分?

七、洞賓遇賣銅器者,買之,回家一看,皆為金器,即訪問買主,還之。–此試貪也。購買黃銅變金,世人定欣喜若狂,謝天謝地,感謝那個傻瓜,豈有歸還之理?不義之財不取,君子切記之﹗

八、有瘋狂道士,街上賣藥,自言服者立死,再世可以得道,洞賓買之。道士曰︰「速準備後事可也。」洞賓不畏服之,平安無恙。–莫非洞賓好道成迷,不畏死乎?非也,洞賓求道心切,視死如生,心知道士狂言,必有天機,故敢一試。再者寓言︰「人心一死,道心立生。」死者乃貪瞋癡之毒念、惡身也。

九、一日,河水泛濫成災,洞賓與眾共涉,至中流,風濤掀湧,眾皆畏懼驚叫,洞賓端坐不動。–此試人之定力也。修道須有冷靜頭腦,堅定信念,遇到狂風暴雨打擊,不動心性,能忍自安,否則腳步一亂,驚濤駭浪,會立刻將你沖走﹗世人慎之﹗

十、洞賓獨坐一室,忽見奇形怪狀鬼魅無數,有欲擊者,有欲殺者,洞賓毫無所懼,忽聞空中一叱喝聲,鬼神皆不復見,一人撫掌大笑,即其師鍾離(雲房)也。師曰︰「吾十試,子皆無所動,必得道矣﹗」–此試「勿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洞賓心正無邪,見鬼魅來侵,自認若有冤欠,要命儘管索去,我這世此心已無他念,正氣浩然,不畏鬼神矣﹗世人面對鬼神,如有慚愧心、恐懼心,則道德未圓滿,功行不足,宜加緊用功,還去冤欠,則鬼神為友,仙佛為伴,三界十方,任我遨遊矣。
張貼者: fang 於 下午5:10 沒有留言:
標籤: 慧心法語
20 何處是桃源?~~桃花源記讀後感...
一、前言︰窄門是通往桃源之路

常聽高中學生說,參加大學聯考就是擠「窄門」,一旦擠進去了,就好像到了天堂一般,要什麼就有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以前高中時代不能做、不敢做的事,都可以隨心所欲去做了。窄門,真的是通往西天淨土的關卡?過了窄門,就必定有一片桃花源等著我們?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有一段如此的文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仔細想想,那個「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的山中小口,不就是所謂的「窄門」嗎?「豁然開朗」的桃花源,不就是擠入窄門後的極樂世界?

撇開桃花源記,我們暫且翻開西遊記中的第一回,作者敘述了一段石猴子稱王的過程︰花果山一群猴子,在山澗中洗澡,趕閒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直至源流之處,乃一股瀑布飛泉。眾猴以為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紛紛拍手稱揚,但都不敢如何。於是有猴發難說︰那一個有本事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的,我等即拜他為王。石猴子應聲高叫「我進去」,於是瞑目蹲身,逕跳入瀑布泉中。

當石猴子住了身,定了神,回頭仔細再看,原來有座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蔽了橋門,裡邊卻無水無波。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是個好所在∣石碣上鐫刻了一行大字︰「花果山福地,水濂洞洞天」。

石猴子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連說「大造化﹗大造化﹗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於是率領眾猴們,無論膽大膽小都進入洞內。

美猴王在福地洞天住了一段時間,忽然覺得生命無常,不得久住天人一體的世界裡,因此感傷嗟歎不已。猴群中有見多識廣的,挺身而出提供意見,要美猴王去學神聖仙佛,說什麼可以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同壽。
美猴王於是開始過跋山涉水,曉行夜宿的日子。

四處打聽的結果,終於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靈臺方寸山」上的「斜月三星洞」。經過須菩提祖師的調教,孫行者對「術、流、動、靜」的法門,竟然一樣也不學,惹得祖師手持戒尺在悟空頭上打三下、倒背著手走入房裡面,還將中門關上。於是,悟空就在如此微妙隱秘的契機裡,得到祖師的授記,也才有接下來掀天揭地的西天取經大事業。
西遊記中這兩段的敘述,跟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寫的前述文字,可說如出一轍。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桃源淨土的所在,是不是一定要經過一個極窄極小,而且幾乎與外界隔絕的、不為人知的門戶呢?沒有因緣際會,一般人能進得去嗎?
窄門那麼難走,卻有一代又一代、前仆後繼的人潮向它走去,到底為的是什麼原因呢?
或許,走過棧道,總會有一段平坦的康莊大道吧﹗走過漫漫長夜的人,也必然可以迎接旭日晨曦、朗朗乾坤﹗可是,紅塵萬丈、人海茫茫,「窄門」又在何處?

二、窄門在哪裡?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七章第十三、十四節這樣寫道︰「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聖經的信徒,何止億萬,請問這引我們到永生的窄門究竟在哪裡?
根據西遊記的敘述,洞天福地其實是已經存在的,甚至它跟外面的世界僅一牆之隔,只是被一般人所認為的「此路不通」所蒙蔽了。孟子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我們怎樣在雜草叢生的地方,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一條羊腸小路,以及「花徑不曾緣客掃」的那一扇窄門,恐怕除了大無畏的勇氣外,還得更多的智慧與悟性吧﹗我們看過那麼多瀑布水濂,裡面是否隱藏著福地洞天呢?我們又要到哪裡才能找到「靈臺方寸山」,或者是「斜月三星洞」,然後學佛成聖?「靈臺方寸、斜月三星」暗示什麼地方?天地蒼莽,如果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去尋找,又如何是個了時?如果人身也是個小天地,我們在人的身上可以找到嗎?

《中庸》是儒家講形而上道之本體的一本書,朱子的序中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這個聖聖相傳,可以應萬事而無所不通的十六字心法︰「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假如說「道心」就是天命靈性,那麼說它退藏於「密」,不知這個「密」又指的是什麼地方?相信一定也是窄小、隱密,不為人知的所在吧﹗

佛陀釋迦牟尼曾在靈鷲山說法,拈起一朵優缽曇花,放在眼前搓動,迦葉尊者非常有默契地微笑起來。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於是,迦葉尊者便得到佛陀的授記,繼承了佛陀弘揚佛法的重責大任。這個禪宗公案很有意思︰無形無相的佛心妙法,藏在眼裡,不必寫、不必說–誰能覺知,誰就了悟;誰能了悟,誰就受用,「眼前」必然一片海闊天空﹗

我們常說︰眼睛是靈魂之窗。如果佛陀所說的涅槃妙心,就是靈魂自性,那麼眼睛就是靈性出入的門戶所在了。《新約聖經》說︰「眼睛是人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孟子也說︰「胸中正,眸子瞭焉;胸中不正,眸子眊焉。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可見中外聖人都肯定–眼睛部分必定有個窄門,靈性在那兒游走進出,讓我們「神」采飛揚、或是黯然「神」傷–因為五官當中我們似乎只說「眼神」,不曾聽說有什麼「耳神」、「鼻神」呀﹗

佛陀說這個「正法」藏在眼裡,基督又說眼睛是人身上的燈,那麼是左眼還是右眼呢?或者兩眼都是?我們常說要點亮心燈,請問是一盞還是兩盞?我們也常說臉上的五官端正,仔細數數,卻只有四官–眼(色)、耳(聲)、鼻(香)、舌(味),第五官應該是心官,也就是四官的主宰。

由此可見,心頭只有一盞燈,跟兩個而眼沒有關係。心燈點亮了,六神(六根)有主,自然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豁然開朗的境界不就出現在眼前了?
當靈性從窄門進駐肉身,人的精氣神三位一體,我們就是一個活蹦亂跳、神氣活現的人;當靈性離開肉身,我們就是行屍走肉、槁木死灰;當靈性自窄門進進出出,那應該就是我們產生七情六慾、天人交戰的時候吧?孟子所說的清明平旦之氣–「出入無時,莫知其嚮」,不就指這個靈性嗎?怎樣守住靈性的一盞燈,永遠在眼前點亮,讓我們的生命鮮活有力、讓我們所處的環境成為桃源淨土,恐怕又是當今人們另一個必修的「功課」了。

三、怎樣才能找到窄門?

進入窄門可以得永生,可以享有極樂淨土,那麼要怎樣才能找到那扇窄門呢?如果拿桃花源記為例,筆者以為有以下若干模式或者法門。

忘情、惜緣︰桃花源記中的漁夫,在捕魚的途中「忘路之遠近」,這個–「忘」是個關鍵字眼。不肯忘,或者忘不了的人,必然被七情六慾所牽纏,活在氣數之中,一天到晚跟人跟事過不去,又怎能「忽逢桃花林」,到達另一個境界呢?漁夫如果斤斤計較捕魚的收穫,大概很快就會另覓捕魚場所,要不然就打道回府,或者因此怨天尤人、唉聲歎氣,乾脆找個地方發洩悶氣去了。

前些年吧,社會上流行「預約人間淨土」,還製作了汗衫義賣。筆者剛看到這個活動廣告,以為是為自己找靈山福地、或者什麼靈骨塔之類的事,後來才知道是一種帶有宗教情懷的保育活動。

其實,想要找尋西天極樂淨土,我們又有何德何能,可以遇上那虛無縹緲的桃花源?筆者相信,把握當下的因緣,走入修行之路,才是最具體的。可惜,人有利鈍,慧根有深淺,佛緣卻也是稍縱即逝的。多數人們知道的太多,而能付諸實行的太少。

這個我也知道,那個我也知道,就是做不到﹗賣弄知識、剛愎自用,常蔽遮了赤子佛心;事業未成、子女幼小,顯然多所牽絆;有錢有勢、功成利達,到手的有形成就,可怎麼放得下?而告老退休、男婚女嫁向平願了–到時候,桃花源的門恐怕已經又關起來了。
追本溯源︰武陵漁夫很有好奇心,看到桃林夾岸、落英繽紛,於是「復前行,欲窮其林」,最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前段剛說要忘,那指的是七情六慾、世俗上的想望;至於靈明本性,當然不能忘了。相反的,我們要想辦法尋根固本,希望趕快找到能進入桃花淨土的源頭。捨本逐末,往下游順流而去,最後的結局只是沉淪苦海﹗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出去的心正如平原走馬,不斷地向外攀援–追求視聽聲色、飲食男女、富貴榮華–我們往往被情慾牽引,而又誤以為那是我們的天命本性,甚至還說自己是「率性」的人。其實,按照佛家的說法,「隨心所欲」正是墮入地獄的最大因緣哪﹗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順著與生俱來,不分別、自然而然的赤子之心,相信人間早就是一片淨土了。可惜,自從亞當、夏娃離開伊甸園,人間就再也沒有桃花源了。

唯其樂園不可再得,所以才要靠後天的戒律、保育、修持,但願多數人能找回自己那∣明明存在卻亡失已久的本性。學習觀自在菩薩吧,「眼觀鼻,鼻觀心」,把心收回到兩眼間「退藏於密」的那個窄門,謹慎護持那盞燈﹗不必多久,你就能感受到平靜安詳、「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的境界了。

費盡心機無覓處︰多數的人們總是不斷的向外追求,認為桃花源一定在世外。武陵漁夫也以為那個偶然闖入的天地,還可以再去,甚至帶更多的凡夫俗子進去,因此不顧村中人「不足為外人道」的告誡,仍「扶向路,處處志之」。

結果,太守派人隨他前往,「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算是高尚而淡泊名利的隱士了,只因喜歡上山採好藥,「欣然規往」,卻也得到同樣的遭遇∣「未果,尋病終」。有了心機就無法成全﹗這跟唐代無盡藏和尚所說的︰「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不是一樣的意思嗎?

五祖弘忍把衣缽傳給六祖惠能,曾說︰「思量即不中用﹗」對自性佛心、涅槃妙境的詮釋,幾乎是一語道破。所謂心淨即佛土淨,離開自身更向哪裡覓桃源?想要預約「人間淨土」的眾生們,是否已千方百計、處心積慮訂好了計畫–移民紐澳、或者地球上僅存的幾個免於污染的地區?

不知這些個地區還會有幾年的「淨」?一顆未嘗淨化的心靈,住在「淨土」,真的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嗎?還是趕緊迴光返照,將十萬八千里外遠在天邊的淨土,搬回到我們的方寸眼前來吧﹗

放下一切執著貪念︰武陵漁夫捕魚為業,只因一時福至心靈,放下正事不做,窮盡水源地,居然意外發現了桃花淨土。村中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漁夫「停數日,辭去」,相見的一場緣會、與世無爭幸福快樂的生活,倒也並未使漁夫流連忘返。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千般計較、慾望無窮,對人對事「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這種「非如此不可」、毫無轉圜餘地的偏執,以及對既得之物絕難割捨的佔有慾,為我們帶來無盡的煩惱,天堂樂園當然也就越來越遠了。
《新約聖經》說︰「富人想要進天國,比駱駝穿針眼還難。」

其實,並非有錢人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天堂不收容他們,而是他們放不下已擁有的物質。想想看,駱駝要穿過針眼(那是通往天國的一個又低又窄的小門)–除了必須解掉身外所有東西、還其本來面目之外,更得蹲跪下來,放低自己的身段–富人過慣了頤指氣使的生活,要他減少一些物質的享受或許尚有可能,要他謙卑為懷、低心下氣,恐怕並不容易。

真誠無偽︰漁夫雖然好奇,對桃源中人的態度,卻一秉純樸的本性,並不因為誤闖禁地,想保護自己,而有任何欺瞞之念∣「問所從來,具答之」、「一一為具言所聞」。儘管村中人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也是他們「自云」先世如何如何;反而村中人的好奇心更重,「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漁夫是活在紅塵中的人,因為一片直心,才得以進入桃花源;村中人則已在淨土,那裡的世界是「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純然不分別的天地。
《聖經》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赤子之心是最真誠無偽的,想找到淨土,先讓自己修持到沒有分別心吧﹗老子道德經第廿八章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又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蘇東坡也說︰「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個人的念頭真誠不欺,平生不做虧心事,自然可以隨遇而安,無處不桃源了。

四、進出窄門之間

武陵漁夫在桃花源中享了幾天清福,終究離開了–臨走的時候,「扶向路,處處志之」–雖然最後因「有心攀援」,而無法帶更多人去桃花源;但漁夫的這一片善心好意,還是值得我們記上一筆。陶淵明所以寫漁夫,不寫農夫、樵夫,除了船行方便溯源外,是否也有把「漁」字作「愚」字解的意思?

一個自以為聰明的人,因為偏執多、放不下身段,大概不容易覓得桃花源;即使覓得了,恐怕也不會到處宣揚,「呷好道相報」吧﹗孔子的學生曾子,不也因為「參也魯」,才能承繼孔門心法,配享孔廟而被後人稱為「宗聖」嗎?

西遊記中的石猴子說︰「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人本來就無法離群索居,但願不願意毫無藏私的、公心一片地為眾生付出、服務,像「愚公」一般,實在是修行路上的一大考驗﹗「濟公」之所以被人稱為「活佛」,就是因為他不濟私啊﹗

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從內聖功夫到外王事業,原是整個儒家思想極重要的觀念。「忠」就是盡自己一分心力,耕一己那片福田;「恕」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孔子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大學》經一章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實意思完全相同。一套如布帛菽粟的四書五經,無非在闡述修己善群的道理﹗

佛門重要經典之一的心經,最後一段如此寫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如果翻成現代語言,大概的意思是「渡呀,渡呀,渡到彼岸,渡眾生到彼岸,速證佛果。」我們想找尋西天淨土,可是諸天菩薩卻從天堂下凡來救苦救難;因為「菩薩」就是「自覺覺人」「自渡渡人」的修行者啊﹗

我們福分匪淺生而為人,在世間行走一遭,可能在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中各有成就;但是有一天無常到來,再怎麼不捨,所有的東西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自己攀上了岸,覓得稍稍過得去的生活,就要儘可能地回饋眾生,幫助別人渡上岸。

甚至即使自己尚未渡過河,也可以盡心盡力地付出,牽引共渡苦難的眾生,縱然有所犧牲、壯志未酬,也無須怨悔。古人有詩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又護花」,成功不必在我,桃源淨土本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的。

五、結語–桃源何必世外?

活在人間世,雖然受苦的機會多,但紅塵即是道場,煩惱即是菩提,所有挫折考驗都是一種「增上緣」,可以推動我們更向桃源邁進;我們應該借此人生肉身,好好觀照自省,修出一條通往西天淨土的大道。如果由於外在的美好機緣,先得此境,希望善知識們都懂得渡化成全眾生,別讓這一條大道又「茅塞」之矣。

陶淵明雖然寫下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若有實無的理想國度;但在作者心中仍十分確定︰桃花源不在世外,而在人間﹗他在〈歸田園居〉一詩中,寫道︰「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空有餘閒。」這便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音」的靖節先生,自認為幸福美滿的鄉居生活了。

坦白說,淵明並不是一個稱職的農夫,因為他「種豆南山下」,結果卻是「草盛豆苗稀」,辛苦有餘,收穫並不豐厚,他要的只是「但使願無違」而已。在〈飲酒詩〉中寫得最具體,他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確,大隱隱於市、隱於朝,老子所謂「和其光同其塵」,在塵而能不染塵,追求的不就是一種心靈的清靜嗎?
劉禹錫〈陋室銘〉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顏回何以能「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心中如果沒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好山好水,如果尋不到可以安頓身心的「道」,那是絕不能「安貧」的。我們或許無法影響外在的環境,但我們可以轉換念頭、轉換心境;我們無法左右外面的天氣,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這就叫「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佛陀曾告訴眾僧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六祖惠能的〈無相頌〉中也有一段這樣寫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佛家講的「佛」,儒家講的「道」,應該都是一樣的境界;而這個境界並不在名山古剎,也不在地球的那一個國家,它就在我們身上,就在我們的方寸心頭﹗

唐代的無門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一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淨土既然在人間,無論何時,只要能放下心中的執著,我們都可以到桃花源一遊,不是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悟見天道網 網址:na.hpc.tw 微信ID:myoktw google-site-verification=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

GMT+8, 2024-11-24 07:51 , Processed in 0.1270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